百代之师:由黄公望题跋赵孟頫法书看两者之间的师承关系

百代之师:由黄公望题跋赵孟頫法书看两者之间的师承关系

元 赵孟頫 小楷临黄庭经卷(局部) 纸本墨笔 纵二六·五厘米 横四八五·四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1254年〜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是元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书法,篆、籀、分、隶、楷、行、草诸体皆善,尤以行、楷书著称,被同时代的胡长孺评价为「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临黄庭经》卷和《行书千字文》卷是赵孟頫的两幅书法名作。这两幅作品卷后的元、明名家题跋众多,元人黄公望(1269年〜1354年)也各题写了一段跋语。黄公望以山水画闻名于世,他的书迹存世并不多,明人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评价其书如「小鸟依人,翩翩可喜」。

百代之师:由黄公望题跋赵孟頫法书看两者之间的师承关系

元 赵孟頫 小楷临黄庭经卷(局部) 纸本墨笔 纵二六·五厘米 横四八五·四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临黄庭经》卷,纸本,小楷书。此卷为赵氏中晚年所书,虽为临书,但毫不拘束,能融法度森严与萧散自得为一体,是赵孟頫小楷书的精品。卷后有元、明名家黄公望、邓文原、杨载、孔涛、柯九思、黄溍、杨瑀、段天祐、杜本、王国器、欧阳玄、赵奕等人题跋十六段。

其中,黄公望跋云:

近世人学书,自少小涂抹成形,至长大方解事,乃习法书,由是不得不为俗笔所紊。松雪翁髫龀时习字时,便自《黄庭》始,不知其临几千百本矣!中年收得钟绍京墨迹,笔意輶逕,不拘楷法,暨﹁特健药本﹂,又与绍京本不同。于时德琏皆亲见之。此本盖是老子所临得趣者,宜其他本不能及也。至正五年三月十二日,因访元诚出示,辄题其后。大痴黄公望稽首再拜谨识。

百代之师:由黄公望题跋赵孟頫法书看两者之间的师承关系

黄公望跋赵孟頫《临黄庭经》卷

至正五年为公元1345年,黄公望年已七十三岁。《黄庭经》是道家的一部经典,相传晋代王羲之曾书此经,历代流传有刻本。据卷后元人跋语知,赵孟頫此卷是依据北宋太清楼刻本所临。太清楼,是北宋宫城中楼名,北宋官刻《大观帖》、《书谱》等法帖的帖石都曾置于此处。跋中所言「特健药本」,乃是传为唐代钟绍京临摹王羲之小楷《黄庭经》的一个硬黄纸本,卷后大书「特健药」三字。「德琏」为赵孟頫之婿王国器。「元诚」则为元代著名文人杨瑀,是此卷当时的收藏者。

百代之师:由黄公望题跋赵孟頫法书看两者之间的师承关系

新用户注册《紫禁城》APP即可免费获赠2017年全年电子杂志

这段跋语的内容可分为三层。首先,指出赵孟頫少年习书便从小楷《黄庭经》入手,大量临摹,入法纯正,故能与世人不同,不为俗笔所紊。第二,透露赵孟頫中年收传钟绍京临摹善本,对于《黄庭经》的理解与造诣更上层楼。第三,评赏此卷为赵孟頫晚年所临之「得趣者」,故是上上精品,他本皆不能及。这样,黄公望不仅充分肯定了此卷的艺术价值,而且清晰地勾画出了「赵体」小楷书的发展成熟历程,为元代书法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百代之师:由黄公望题跋赵孟頫法书看两者之间的师承关系

元 赵孟頫 行书千字文卷(局部) 绢本墨笔 纵二六·五厘米 横三七三·四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卷,绢本,界乌丝栏,为其晚年所书,笔法精熟,字体端丽,为赵氏行书代表作之一。清宫旧藏,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卷后尾纸有元、明名家黄公望、赵雍、赵奕、王国器、郑元祐、莫云卿、詹景凤、徐琳等人题跋。黄公望在该卷题有七言绝句一首:「经进仁皇全五体,千文篆隶草真行。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黄公望稽首谨题。至正七年夏五,书于龙德通仙宫松声楼。时年七十九。」

百代之师:由黄公望题跋赵孟頫法书看两者之间的师承关系

黄公望跋赵孟頫《行书千字文》卷

至正七年为1347年,此诗与黄氏《富春山居图》同岁而作。暮年老笔,至为珍罕。诗的内容大致是说,《行书千字文》卷曾经进献给元仁宗皇帝,是赵孟頫《五体千字文》系列中的一件。自己当年亲眼见过赵孟頫挥毫书写,我是松雪斋中的一名小学生。黄公望不仅将《行书千字文》卷的来历交代得清清楚楚;更重要的是描述了自己在赵孟頫家的学习经历,确认了赵、黄公望的师承关系。

故宫博物院所藏黄公望所作《天池石壁图》上有元人翰林待制柳贯的题诗,其中有一句是:「吴兴室内大弟子,几人斵轮无血指。」也提到了黄公望曾经拜师于赵孟頫门下。赵孟頫曾为黄公望展题「快雪时晴」四大字,黄公望在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后跋语中也回顾了赵孟頫早年学习书法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可见黄公望与赵孟頫彼此之间是非常熟悉的。由此可以断定,黄公望确是出自赵孟頫门下。

百代之师:由黄公望题跋赵孟頫法书看两者之间的师承关系

元 黄公望 天池石壁图轴 绢本设色 纵一三九·四厘米 横五七·三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据元代的一些文献记载,赵孟頫一生中共有三个时期在江南的故乡吴兴或杭州活动。早年,从出生到三十三岁,即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应召赴京之前,居吴兴。时黄公望在平江常熟,无缘得遇。晚年,从延祐六年(1319年)携夫人管道昇南返,到至治二年(1322年)去世,此三年间丧妻哀痛,病居吴兴家中,不能设想拜师。还有一个时期,从元贞元年(1295年)四十三岁辞官归里,大德三年(1299年)出任集贤院学士、江浙行省等处儒学提举,到至大三年(1310年)五十七岁,主要活动在杭州。

黄公望此时正在杭州,在浙西廉访司廉访使徐琰手下充当书吏,最有机缘与赵孟頫相遇,并授业于门下。元人杨瑀在《山居新语》中提到:「黄子久……博学多能之士,阎子静、徐子方(徐琰)、赵松雪诸名公莫不友爱之。」这一时期(1295年〜1310年),也是赵孟頫艺术创作的旺盛期,他传世代表作,如《鹊华秋色图》卷(1295年)、《水村图》卷(1303年)等,大都完成于这一时期。黄公望的山水画创作必然要受到赵孟頫的巨大影响。

百代之师:由黄公望题跋赵孟頫法书看两者之间的师承关系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画史上说,南宋李(李唐)、刘(刘松年)、马(马远)、夏(夏圭)之后,山水之变,始于赵孟頫,成于黄子久,遂为百代之师。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赵孟頫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摒弃南宋画风,主张「师法北宋,上追晋唐,尤推董、巨」,在山水画创作上不断探索、创新。黄公望早年受赵孟頫理论及画风的影响,多着意于董源、巨然的风格,之后又逐渐加入自己独特的创新,从而改变了南宋山水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山水画的一代新风貌。

百代之师:由黄公望题跋赵孟頫法书看两者之间的师承关系

元 赵孟頫 水村图卷 局部

百代之师:由黄公望题跋赵孟頫法书看两者之间的师承关系

元 赵孟頫 水村图卷 局部

研究黄公望与赵孟頫两人之间的师承关系,有助于了解赵孟頫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及黄公望画风的形成。黄公望题写的这两段跋语,正为我们了解赵孟頫在元代书画变革与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料。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