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本就不是情人節,看閩南七夕濃濃的傳統味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在閩南又稱為“七孃媽生(日)”。民間傳說,每年的這一晚上是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的時間,民間又認為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

乞巧、拜“七孃媽”、拜“床公媽”

傳說天神玉帝的七女兒織女(織女又稱“天孫”),心靈手巧,能織無縫天衣,所以就有女子向織女乞巧的風俗。清代的《漳州四時竹枝詞》中“巧在天孫不用猜,女人乞巧刃;痴哉。一年一會牛郎話,那有工夫送巧來”寫的就是女子乞巧的民俗。由於諧音,“織娘”變成“七娘”,也有一說“七娘”指玉帝的七個女兒。在閩南中,“媽”是對女性菩薩的尊稱(如媽祖,閩南語中“媽”的發音意為“奶奶”),所以俗稱“七孃媽”。

自古以來,在閩南地區勞動婦女的心目中,“七孃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人們視其為婦幼保護神,,她不僅能給小孩子帶來撫愛、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有小孩的人家常要買七孃媽轎和亭,並準備一些貢品敬奉“七孃媽”。 並有供品取“七”數之說,意為七個仙女人人有份。祭祀的果品七樣,香花和化妝品七份, 擺供的筷七雙、 酒杯七隻,“七娘橋”七頂,“七娘亭”內佈置七個坐位等等。

七娘轎

《泉州府志》記載:泉俗七夕“乞巧”、“陳瓜果”、“小兒拜天孫”。按照這一習俗,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意為新拜“七孃媽”為義母(閩南話稱“契母”),並於當天解去新生兒於端午節繫於手腕上的“續命縷”(用五色絲線搓成)。到了十六歲,當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對其長大成人、與“七孃媽”脫離關係進行洗禮。

類似習俗在溫州也有流傳。

臺灣民間還習慣舉行“成人禮”,當子女長到滿15歲時,父母就會在七夕節這天領著他們帶著供品到七孃媽廟酬謝,答謝“七孃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

清晨,把預先準備好的胭脂、香粉、扎花等用絲線捆紮扔到屋頂,要讓喜鵲銜給織女以便梳妝打扮降落人間,外加一紅紙小包糯米,以犒賞喜鵲傳遞、搭橋之勞。

沒錢買胭脂的會採摘胭脂花供奉七孃媽,供上閩南特有的“漳州粉”,目的是為了讓七孃媽打扮得漂漂亮亮去見牛郎。胭脂花一半扔到屋頂上,一半留下自用,據稱這樣可使容貌與織女一樣美麗。

中午,用花生、熟花、瓜豆果品、糯米糖丸(糖果)、鹹飯、三牲等供奉“七娘”,並備有彩紙扎糊的“七娘轎”迎送。

夜晚,家庭中的婦女和兒童聚集到院子裡,仰看織女、牛郎相會(兩星靠近)和等待下雨。每年七夕夜晚,常常下一會兒小雨,民間傳說是牛郎、織女被天帝罰隔河各一方,一年被允許相會一次,下雨是他倆歡會時的眼淚。

泉俗還有懸掛“七孃媽燈”的習俗,這是一種長圓形的燈籠,上面畫著七仙女的圖,一般在下面還掛上一串有各種顏色的花串。如果當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剛結婚的新媳婦,在農曆的七月初就開始懸掛燈籠,甚至是掛在剛結婚的夫妻的新房門口,有早生貴子的願望。

七孃媽燈

泉州婦女乞巧的風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個彩籮,準備瓜果7盤,點7支香,用7根針、7根絲線,在月光下比賽穿線,誰穿的線越多越快,就證明那個姑娘的手越巧。不過,目前在泉州地區這種風俗已經少見。

漳俗,舊時婦女七夕陳瓜果七盤,茗碗爐香各七數,用針七枚,取繡線於焚紙光下伏地俄傾穿之,以能否穿過多寡評巧。如今漳州民間仍有在七夕陳設香燭、瓜果、胭脂、香粉等於庭中祭牛郎織女,或全家圍坐看牛郎織女相會,用碗盛清水,把新縫衣針放於水面,浮者為“巧”,也有用綵線對月穿針,穿過為“巧”。

七夕在漳州地區也是女兒節,少女都在這一天準備胭脂、香粉、鏡子、茉莉花、水果等在月下設香案祭祀織女星,祈求良緣和美貌。漳州舊俗,閨中少女可在此夜卜問婚姻、前途等事,女孩穿耳洞有的也在七夕進行。

另外,臺灣、閩南的七夕除拜七孃媽之外,往往也拜“床公媽”。“床公媽”,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有的地方拜糖飯、石榴(或者面石榴)、韭菜(石榴多子、韭菜生生不息)。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有的地方是印有喜鵲和石榴的烏銀花紙),拜床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準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應節小吃“糖粿”(七夕果、巧果)、糖飯

糯米粉加涼水,調成麵糰,然後搓成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放在案桌上,用手掌輕輕一按,使之成扁圓形,最後用拇指往中間一壓,即成中間下凹的糖粿了。糖粿做好之後,把水燒開,放糖等,煮片刻即成。煮好之後,在上邊撒上一層花生仁,裝在白瓷碗裡。糖粿中間凹的那個小孔,就像少女臉上的酒窩,意在祝願牛郎織女相會時笑容滿面。

閩南七夕果很可能是宋代古老糕點“笑靨兒”的延續,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七夕”一條記載:“又以油、面、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食’,花樣奇巧百端,如捺香、方勝之類。”《夢粱錄》裡則說,臨安的“蒸作面行”裡售賣的麵食花色眾多,包括“笑靨兒”、“糖蜜果食”和“果食將軍”。由此可知,當時有一種很常見的麵點叫笑靨兒,這個名字非常奇特,推測起來,大概其輪廓為圓形,中間有淺窩,類似女性笑起來時面龐上會出現的酒窩,所以得名。

到了明清時代,果食改叫“巧果”,也叫“七夕果”。清人顧祿《清嘉錄》“巧果”一條即記:“七夕前,市上已賣巧果,有以面白和糖,綰作苧結之形,油汆令脆者,俗呼為‘苧結’。”

所不同的是,閩南七夕果是米粉製作,水中煮熟。宋代的笑靨兒卻採用麵粉,蒸、烙或者炸成,是麵點店的產品。

有的地方也做糖飯,煮“糖飯”,先把糯米洗淨倒到鍋裡,然後加水,煮到八成熟時,可以加紅糖或白糖,一邊撒一邊攪拌均勻,直至糯米飯蒸熟。有的還會加上紅棗、花生、蓮子等配料。煮好後的“糖飯”,香香甜甜,代表夫妻之間甜甜蜜蜜,情話說不完。

拜魁星

讀書人呢則有拜魁星的說法。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掌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鬥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稱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舊時,漳州私塾裡的學童在七月初七日祭拜魁星。宋代的《歲時廣記》記載“七月七日‚小兒則置筆硯紙墨於牽牛位前,書日‘乞某聰明’”。於七夕夜在天井內同時設拜織女和拜魁星兩個香案,女拜織女,男拜魁星,各自祈禱神明保佑自己的願望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