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之天性 順勢而爲 勤而行之—李春和

作品創作的根基是什麼?


“萬物皆有靈性,順勢而為之”。李春和研習道家思想三十餘年的感悟。對於一位創作者,日常創作思維達到一定的臨界點之時,往往會出現江郎才盡之感。

泥之天性 順勢而為 勤而行之—李春和

▲李春和先生

李春和從事陶瓷創作四十餘年,早期從事陶瓷的創作長達十年之久的精力用在釉料的配方、燒製、實驗等等,燒製出眾多優秀的作品,並結集出版了一本作品集。在釉料應用上做了大量的嘗試,將其對藝術的理解、對瓷器、對燒製工藝技藝呈現、對生活的態度,讓作品向世人訴說。

泥之天性 順勢而為 勤而行之—李春和

▲李春和作品集中名為「孤松」作品

李春和的作品,在不同溫度下的釉料應用,達到燒製出層次感不同,有很強的藝術感及藝術的表現張力,在這種張力下,看客能清晰理解作者在這件作品所要訴說的故事。

泥之天性 順勢而為 勤而行之—李春和

▲李春和作品集中名為「見素」作品

匠人的煎熬


在這十多年的釉料研究當中,李春和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作品傳達的理念固然不錯,這種凌駕於原料的屬性、改變自然已達到自己的創作目的是否正確?這種對自己的拷問,讓他對已研習多年的道家思想有了另一層面的理解。老子曰:“不違反規律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是不能做好的。”遵守自然規律,無論是瓷器原料的泥料又或者各種釉面,它們都有自己的靈性、有存在的基因,去除它的靈性、改變它的基因,已達到自己希望呈現的藝術作品。為何不順其自然,因勢利導,發揮泥土內含的元素,善加應用自己的製作與燒製技藝,將其引導成為一個優勢作品呢?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

泥之天性 順勢而為 勤而行之—李春和

泥之天性 順勢而為 勤而行之—李春和

▲在拉胚、修胚中的李春和

泥之天性 順勢而為 勤而行之—李春和

▲李春和反覆研究思考

初試彩光


對於建盞燒製技藝而言,要達到燒製自然形成的彩光的難度不亞於汝窯溫潤如玉、瑩潤光潔之感。且存世的三隻曜變天目茶碗均為七彩光暈的代表作。李春和分析建窯的原料,他認為在建窯建盞的燒製過程中,所使用的泥、釉、草木灰等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而微量元素中又包含了大量的色彩,結合他對道家思想的理解,是否可以通過燒製手法,將其原料中的微量元素所含有的色彩呈現於作品中呢?他開始調試窯內的溫度、環境、原料的配比、還原的時間點等等。無論是他對道家理想理解的產物又或者是他的燒製技藝的應用,順勢而為,在他的作品中完美的體現。

泥之天性 順勢而為 勤而行之—李春和

▲李春和作品束口盞

泥之天性 順勢而為 勤而行之—李春和

▲李春和作品束口盞

隨心所至


李春和平日以古老的中醫療法養身如大地的農夫。勤習太極拳法,對於太極的研習是每天清晨必修課,是心靈的修行。據說,清晨是人最清醒的時候,他通過這個中華陰陽辯證理念,沉思與作品、自然、創作心態和諧共處之道,當技巧掌握到一定高度後,已然不存在提高技藝之說。例如司機開車一般,熟練掌開車技巧後,不再是開車的技術問題了,而是開車時的心態、觀察周邊環境的問題。

於是就達到隨心而至高度,李春和透過研習的太極拳法應用於作品中,自然流動,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動極而靜二者之間相互轉化。

泥之天性 順勢而為 勤而行之—李春和

▲李春和每天清晨練習太極拳法

泥之天性 順勢而為 勤而行之—李春和

▲李春和靜思冥想找出與作品媲美之處

體現在作品上,每一個都是自然無為無不為的智慧的呈現。太極之形將釉色遊走於杯內,無心且隨形,玩賞於手中每一個角度都可以折射出不同的璀璨,作品有時呈現的顆粒中包含了七彩斑紋,形似七彩寶石耀斑會閃出略顯妖異的光芒,有時呈現宇宙星羅密佈之感,這種與宇宙“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的概念不謀而合。令觀賞者們對之產生宇宙星空之聯想。

泥之天性 順勢而為 勤而行之—李春和

▲李春和太極盞作品正面

泥之天性 順勢而為 勤而行之—李春和

▲宇宙星羅般的太極盞

泥之天性 順勢而為 勤而行之—李春和

▲太極盞底部如太極之行一般

李春和從老莊思想和中華傳統自然概念中吸取養份,以提升個人精神層面的修養,在作品國收納中國人文化的精神,讓東方哲學思想以藝術的形式融入生活。匠人精神不單單是技藝的傳承與發揚,在思想層面的拓展,精神層面的富足,一件完美的作品,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