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喪失追夢能力?超六成受訪者每天都在爲夢想奮鬥

每天睡醒,劉源的四周都是黑暗的。在他那張1.5米寬的硬板鐵架床上,支著一個名叫“暗無天日”的黑色蚊帳,厚重的布料垂下來,能很好地遮住晚睡的室友玩手機時發出的光。

這是北京某重點高校的一間普通博士生宿舍。劉源已經在這兒住了5年。29歲的他,來自河南省一個普通的小縣城,從小成績優異,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2008年,他考上這所高校的信息安全專業,本科畢業後直接攻讀博士,曾去美國交換1年,發表過多篇SCI論文,參加過不少國際學術會議。

“為什麼選擇讀博?”劉源思考了很久,提到了自己高中時一個模糊的夢想——當一名科學家。

這些年他一直在朝著從事科研的方向努力。即便這條路是孤獨的,還時不時被現實“打臉”。

這半年,相戀多年的女友開始催著他買房結婚,但他卻掏不起首付。前不久,他拿到了某“雙一流”高校的offer,但被告知,講師的待遇是年薪8萬元,沒有分房。

最終,劉源拒掉了高校的offer,簽了一家待遇不錯的銀行。“人不能總靠夢想活著,夢想要先有物質基礎。”

“夢想虐我千百遍,我待夢想如初戀”

其實,像劉源這樣在夢想和現實之間掙扎的年輕人不在少數。最終,有人成功了,也有人放棄了。那麼,這些年輕人,究竟能為夢想堅持到什麼程度?又有哪些原因會讓他們喪失追夢的能力?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通過問卷、訪談的形式進行了一個小調查,收到505份有效樣本。其中,90後佔比72.87%,80後佔比11.68%,70後佔比8.12%。

調查發現,房子、車子、金錢等現實問題成為受訪者心中牽絆追夢腳步的主要原因,佔比高達51.68%。其次是“能打敗我的只有我自己”(46.34%)、“家人的期盼與牽掛”(31.29%)、“還有別的想做的事情”(22.77%)、“因為愛情”(16.63%)等。

雖然追夢不易,不過46.5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痛並快樂著,夢想虐我千百遍,我待夢想如初戀”; 32.08%的受訪者表示“追求的是我自己想要的,很快樂”;僅17.82%受訪者表示,追夢“太辛苦,越來越迷茫”。

24歲的丁明(化名)心中一直裝著一個文學夢,他想在離開這個世界前留點什麼,哪怕是一星半點的文字也好。在他看來,現實是追逐夢想過程中最大的障礙,但並不是枷鎖,而是對自己、對家人、對未來的一份責任。

2016年考研失利,丁明在文學路上繼續深造的計劃按下了暫停鍵。但他很快調整好心態,前往長沙、北京等地求職。

夢想或近或遠,定義各有不同

就像100個讀者心中有100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對夢想的定義也各有不同。調查中,60.2%的受訪者認為夢想離自己的生活很近,每天都為之奮鬥;35.84%的受訪者認為夢想很遙遠,虛無縹緲;僅3.96%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已追上夢想,感覺很幸福。

而當被問及自己的夢想是什麼樣子的時候,39.01%的人選擇“追求個人事業成功、家庭美滿”,是佔比最高的選項;27.52%的人選擇“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15.45%的人選擇“環遊世界,自由自在地活著”,還有8.71%的人選擇“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已經定居英國的28歲女孩代欣璐說,自己的夢想是變化的。“上學和剛畢業的時候想成為高級白領,現在的夢想是周遊世界,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3年前,代欣璐從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金融管理專業研究生畢業。身邊的朋友大多接受了在英國找工作太難的現實而回國。而她向學校申報了畢業生創業項目,併成功拿到了英國簽證。

代欣璐的主要工作是從中國進口商品在英國出售,需要和當地的海關、商場或者批發商溝通,除了要克服語言障礙,還要不斷摸索兩國在經商方面的文化差異。

最拼的一年,她每天只睡6個小時,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叫個外賣,一二十分鐘就吃完了,剩下所有的時間都在工作”。那一年,她沒有逛過商場、沒有看過一場電影、沒有出去玩過,但隨著財務上越來越自由,她逐漸意識到,更重要的是享受生活。不到30歲的她,選擇了詩和遠方,在不斷的旅行中去看更多美麗的世界。

25歲女孩薛超的夢想更加“接地氣”。在她看來,夢想這個概念,是遙遠又虛幻的,是一個狀態,或者是一種感覺。她的夢想就是家人健康快樂,在自己喜歡的城市有一個小家,“房子不用多大,但是一定要有院子,種滿灌木和鮮花。清晨摘一束鮮花,泡茶間隙練一節瑜伽。家人陸續起床,圍坐在一起吃早餐,之後各自開始新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夢想一定要實現嗎

“夢想和工作是兩回事。” 25歲的李昕陽本科讀的英語專業,但現在的工作是市場開發,與所學專業並沒有太大關係。

當被問到夢想是什麼的時候,李昕陽非常猶豫。

“演員!”最後,他終於說出了兩個字。他幾乎沒有對身邊的人提起過這個夢想,原因很簡單,覺得自己一定會受到嘲笑。在他看來,“夢想是讓人覺得快樂的東西,並不是要做到特別好,拼死拼活地去實現。它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雖然離現實比較遙遠,但是隻要想到有這樣一件事就會讓自己覺得很開心,這就是夢想存在的意義。”

在烏克蘭留學近10年,獲得腫瘤學和臨床醫學碩士的樊立瑋對追夢也有類似的看法。大一的時候,他的夢想是當一名廚子。寒暑假期間,整棟留學生宿舍樓裡,沒剩下幾個人。樊立瑋可以整日待在公共廚房,研究自己想做的菜,每個步驟都反覆嘗試,直到做出自己滿意的味道。

留學期間,樊立瑋還在週末賣快餐,一人身兼採購、做飯、包裝、配送數職。不過,最後發現並沒有賺到錢。樊立瑋覺得主要問題是他自己單幹,做的東西數量有限。

2017年,樊立瑋回國就業,一直從事醫學科研相關工作,但他仍舊想開一家屬於自己的餐廳。平時去飯店吃飯,他也會習慣性地跟服務員聊一聊店裡的客流量、經營情況等問題。他說:“我相信夢想是圓的,我可以暫時把它裝進盒子裡放在那裡,去做別的事情。但在我人生的某一個階段,某一個契機下,我可能繞了一圈突然發現,原來現在做的事,就是我當初的夢想。”

調查發現,51.29%的受訪者表示會為夢想一直奮鬥,“相信自己,永不言棄”;39.41%受訪者表示“不知道未來會怎樣,走一步算一步”。

如果用0到10分去衡量自己為夢想能拼到什麼程度,選擇10分的受訪者僅佔4.55%,佔比最高的選項是5分,為21.58%;其次是7分,佔比17.03%;6分佔比15.45%。

“夢想不是空談,要有行動才叫夢想,不然只能叫臆想。”劉源說。

“2017年年末,‘佛系’一詞橫空出世,一時間幾乎人人都以佛系自居。”薛超認為,“所謂的佛系,應該是竭盡全力之後的不強求,而不該是兩手一攤的不作為、形式努力後的自我滿足。”

在她看來,逐夢的過程中,人最重要的是對自己誠實,瞭解自己需要什麼,也瞭解自己可以付出什麼。“最可怕的不是我失敗了,而是我本可以。凡事要趁早,想做什麼馬上去做,當機立斷,不要拖延。生命有限,越早開始,你將越早享受到快樂的果實。”(記者 李師荀 實習生 王璐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