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男子考研離職當天被同事砍死,行兇者聲稱「我壓力大他有責任」,你怎麼看?

wdsas


據被告人趙某交代,壓力是這樣產生的:

被告人趙某某表示,小孟是他的好友,“2016年三四月份,我跟小孟商量工作上多報銷一些錢倆人分,小孟說好。之後我們多報銷了1000多元,我給了小孟700元。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公司的人都知道我多報銷錢了,我懷疑是小孟告密。這件事我一直耿耿於懷。”


最近,趙某某負責一個項目,“我忙不開,小孟不但不幫我,還在旁邊對我冷嘲熱諷的,我就更加生氣了。這個項目肯定完成不了,公司會追究我責任,我壓力挺大的。最近,小孟辭職不幹了。7月30日7點鐘左右,我喊同事胡某去上班,胡某說還早,不想去。小孟當天又要收拾東西回老家,我感覺工作幹不完了,心裡就更堵了,特別難受。我認為我壓力這麼大,小孟是有責任的……”


我們分析一下:1.懷疑告密;2.同事懈怠

從整個事情來看,小孟幾乎沒有錯,即便是懈怠工作,也是因為他考研即將離職;而且他本身並沒有非要幫助其他同事的義務。


相反,公司倒是有部分責任。但主要還是被告人心理扭曲,換句話說就是見不得別人好


和惡人交友是社交圈裡的最大危機!不知感恩是最大的無恥!

日本留學生江歌便是一例。現實生活中,處處都是與惡人交友的受害者。有的人為朋友兩肋插刀、赴湯蹈火,以至於朋友覺得理所當然,一再提出過分的要求,最後沒有滿足一點願望,就記恨於心,伺機報復!


事後,被告人趙某竟然不服死緩,提出上訴!可見,他並沒有意識到他的行為是多麼殘忍,且毫無悔意,簡直是無恥至極!


再次提醒,交友要擦亮眼睛,遠離心態扭曲、小心不知感恩之人!!




家族財富密碼


別人考研成功,為什麼會讓自己感到壓力大呢,那是因為自己把對方當成了假想宿敵。

兩人年齡差不多,工作也是負責同樣的領域,連住也是同於一小區。這就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啊!

幾乎每個中國孩子的童年裡都有幾個別人家的孩子自己的成長路上也是通過比較長大的,從上學到工作、結婚。這些熟悉的話,使攀比從小就在孩子心靈上埋下了種子。很多人長大了開始害怕回家因為回到家就要面對父母的絮叨,別人家的孩子畢業收入有多少,找了個哪裡的女朋友,生活穩不穩定。這些優劣之分不像小時候成績單上的數字一樣準確,多幾分就是幾分,可是當看到別人的生活過得比自己好的時候,從小到大的攀比習慣又開始作祟。

當我們長大,帶著攀比的慣性生活的時候,發現無論自己有什麼作為,卻總開心不起來,因為永遠有別人家的孩子,你不可能趕超過每個人。

“趙某某自稱是負責人,小孟配合趙某某工作”,在這時候,趙某某對自己的定位贏家,因為他公司裡是負責人,而大他一歲的小孟是給他打下手的,這時候,他心理是平衡的而當小孟考上了研究生,離開當前的公司,有可能得到更好的生活的時候,他心理開始不平衡——差不多的年齡,差不多的生活背景、教育階層,那個總是給我打下手的怎麼考上研究生要獲得更好的生活了呢?

因為與自己相關成都太高了,所以當別人比自己更優秀的時候,他感到了痛苦,這就是嫉妒。

每個人都體驗過嫉妒,它包括很多負面心理,如焦慮、羞恥、憎恨、敵意等,所以趙某某稱“自己壓力大和他有關,可是嫉妒卻不是行兇的理由。

我們在道德上對嫉妒不齒,社會認為嫉妒是種罪過,甚至在造字的時候也都是女字旁“只有女人才容易嫉妒呢。”事實上不論男女都會產生嫉妒心理,只是男人更不願表達出來。嫉妒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不需要克服,但是我們要警惕嫉妒給我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嫉妒時人們會希望對方不再站優勢,希望通過破壞的手段使自己不是輸掉的那一個,這時候就會產生一些理性的行為。例如趙某某對小孟掏出刀具,連通數十刀,有時候人們也會有誹謗、暗暗使壞等一些間接性的破壞動作。

面對嫉妒,我們需要把不足感轉化為前進的動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避免做出令自己後悔的舉動。


霍老爺


珍愛生命,遠離神經病。

\n

在這件事情裡面,被害人是非常無辜的。然而,當社會沒有把心理測評當回事,沒有設置一個心理准入門檻、沒有對員工的定期心理觀測的時候,再怎麼無辜的被害者,也難免遇到一些極端的危險時刻。

\n \n

可是,這一切發生的概率原本是可以降低的。

\n

像本則新聞,殺人者僅僅因為壓力大、懷疑,就能要了一個人的命。這世界上壓力大的人多了,疑心重的人也太多了,也沒見每個人都拎著刀去殺人啊。

\n

這種殺了人還把罪過往被害者身上推的,你能指望他有絲毫的悔過之心嗎?

\n

正常人即使懷疑也不敢出刀,一則因為這麼多年的人類社會規則教育和道德教育,二則因為這件事情中間還存在一個相當大的邏輯漏洞:我懷疑他,不代表這事兒就是真的,這事兒即使是真的,也不沒有到舉刀殺人的地步,更何況他馬上就要走了,今後對我都沒有威脅了。

\n

可是這一切都 沒有用,人類社會的規則教育和道德教育在他身上失效了,基本的邏輯思維他也缺乏。這樣的人,即使今天不殺人,以後在你我的工作夥伴中出現,你怕不怕?

\n \n

說不定哪一天,你就得罪他了。

\n

而你還絲毫沒有發覺。


吹上來的小動物


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開始側重於人才的進化力,而不是人才的經驗。這導致一部分因為工齡而晉升到管理層的人員精神壓力變大,甚至是將自身的壓力轉接到能力較強的人身上。

題目表述中的趙某所謂壓力大的來源一方面來自嫉妒,另一方面來自“輿論”。我們從小到大幾乎都是從比較中過來的,小時候比成績,長大了比業績。兩個年齡相仿的年輕人在一起上班也自然是很多人比較的對象。

孟某考上了研究生,在其他同事眼中自然是“一步登天”,等於是拿到了進入上一級圈子的鑰匙。而一些熱愛八卦的同事就會在閒暇時間裡拿孟某跟趙某比較,給趙某產生了陰影壓力,趙某原本內心就對孟某考上研究生很嫉妒,加上同事的輿論攻擊,就形成了爆發性的心理焦慮症。

有一句話說得好,人們不嫉妒遠在天邊的明星收入多高,卻會嫉妒身邊的人一點小小的成就。就像是兩個同時步行的兩個人相互扶持,其中一個人突然買了自行車將另一個人甩在後面,在後面的人自然要滿腹怨懟。

最後,還要質疑一下趙某的工作能力。如果排除嫉妒等因素,唯一能讓他慌了手腳的事情就是擔心孟某走了,工作只剩下他一個人完成,那麼如果他不能把工作完成的和以往一樣完美,就會讓公司發現他的能力不足。

這也在側面裡證明,孟某來到公司後,對於工作上的幫助是十分巨大的,這種巨大的進步讓趙某感受到了危機感,並自動將自己的未來捆綁在了孟某的身上,認為只有孟某留在公司裡,才能夠保證自己的前途不受影響。

有時候人們並不是嫉妒對方比自己過得好,更多的時候是沒有辦法獨自面對工作的挑戰。畢竟,依附別人生活久了,靠山一倒,他就只能喝西北風了。

綜上所述,趙某口中的壓力和孟某沒有絲毫的關係。他的問題主要是在於自己沒有上進心,沒有紮實的職場技能,沒有克服困難的心理素質,更沒有正式自己的勇氣。


湯帥


在這個殺人案件中,被殺的孟某和行兇者趙某都是90後,孟某考研辭職後,趙某感覺工作壓力驟升,再加上平時工作兩人產生的矛盾,就選擇了殺人洩憤,這樣的殺人理由在我們看來是如此的薄弱,甚至是可笑。

然而此類因小事痛下殺手的案件並不是個例:

2004年,大學生馬某僅僅因為同學間的口角,先後將宿舍四名同學殺害;

2013年的“復旦投毒案”,林某因瑣事記恨同學,投毒加害致人死亡;

2015年,漁民方某因與同事產生矛盾,怨恨難平下選擇殺人報復......諸如此類的案件不勝枚舉,而案犯無一例外的深感自身委屈,其實,這正是教育缺失導致的嚴重人格缺陷——偏執型人格障礙

這類人往往多疑、固執、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或是因為早年的創傷性經歷,或是因為自身條件差而長期處於自卑狀態,更有甚者完全就是家裡寵出來的自私自利的”巨嬰“。這些存在性格缺陷的人,在心理發生扭曲的初期,沒能得到正確的教育和引導,致使他們一步步陷入性格的死衚衕,最終釀成慘案。

一個健康的人除了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之外,他的心理也應該是健康的,而一個健全的人格除了先天的性格形成,成長過程中的教育養成也非常重要。可是,目前國內很多人對於心理疾病還不能正確的認識,他們出現問題時僅以輕描淡寫的”心情不好“概述,甚至也有很多人將出現心理疾病看作”精神病“,談虎色變,這都是錯誤的做法。

心理不健康所導致的悲劇我們聽過和見過的都實在太多,所以更應知道,健康的心理是人們進行正常工作和社交活動的重要保證,可以幫助我們取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成績,因此一定要做好心理教育,正確對待心理問題,千萬不能諱疾忌醫。


決勝網


這個殺人兇手趙某殺一個人的理由只是:懷疑被殺者將他多報銷的事洩密;自己壓力大,被殺者有責任。

潘律師真是無語了。你壓力大,你爹媽才是最大的責任人,他們為什麼不能讓你成為不用工作、只負責吃喝玩樂的富二代?為什麼不能安排你一個不用幹活又有高收的工作?為什麼要讓你,為了多報銷幾塊錢,就處心積慮、提心吊膽,這一切不都是你爹媽的錯?關人家小孟什麼事?

我不是讓你找你爹媽尋仇,你爹媽養你這麼個畜牲,已經夠失敗,只是,你不能把怨憤,加於無辜的小孟。他才23歲,剛剛考上研究生,對未來充滿規劃和希望。他,或許也是家裡的獨生子。

你自己的父母養了你這麼個畜牲,活該他們身敗名裂,兒子身陷大牢;可是小孟呢?小孟的父母,只因為生了這麼個優秀的兒子,就應該被你殘殺,就應該白髮送黑髮,中年甚至老年失子?

你還滿有理由,你的理由僅僅是,小孟的存在,讓你感到壓力。

人家都要離開公司去讀研究生了,這輩子可能不會與你發生交集了。可憐的小孟,至死都不明白是怎麼得罪了你,或許,頭天他還在宿舍裡請你喝酒,慶賀考研成功。

只能說明,這姓趙的,是個瘋子。當然,他瘋的程度,不人影響追責。根據現在司法慎刑恤殺的原則,這個趙某判無期的可能很大。他現在應該沒有壓力了。每天在看守所,坐吃等死,很好,這是他應該去的地方,但不應該以小孟的生命為代價。


潘衛霞律師


這起案件典型的是90後,一起看式簡單的故意殺人案。實際是一種典型的心態不平衡,引出的犯罪心裡動態。當一個學歷相同,年齡差不多,又在一家公司上班時。一個人的心態總認為我要比他高一等,你是我下屬。當一天下屬要考研離開公司可能比他強時,這個人的心態就發生根本轉變,憑什麼你靠上研究生,我沒考上。你個我造成壓力。我要殺了你。這就是犯罪心裡學。當一個人心態發生根本轉變時,就容易發生犯罪。案例:一個民營公司。來了5個大學本科生。一起在一起研發項目。月收入差不多。可是兩年後一個本科生提幹要當部門經理,於是同來的一起同事心態不平衡,憑什麼他當經理我沒當。個個都不滿。要給他顏色看看。


鬱金香137652766


借用電視劇《九州牧雲記》的一句臺詞,當你舉起屠刀的那一刻起,你就該知道,自己終將死於刀下!

當你將拔刀捅向他人的那一刻起,你就應該知道,你終將難逃法網的制裁;當你在公司多報銷費用時,你就應該知道,這事就有東窗事發的那一天,舉報你的可能是張三、李四或者王麻子!

當談到作案動機時,趙某某說,懷疑小孟將他多報銷的事洩密給公司,還表示,“我認為我壓力這麼大,小孟是有責任的…”

從趙某的回答我們不難看出,他其實是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同樣也是一個做事衝動,不計後果的人!因為他只是懷疑小孟洩密他多報銷的事情,然後就拿刀刺向自己的同事。事情已經發生了,作者認為,趙某之所以有這樣的舉動,原因肯定有很多,也可能小孟當初就和趙某有過不快,小孟考上研究生這事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但是作者今天想單從家庭教育這個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個性格衝動、做事不計後果、同時還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我們可以盤點一下身邊是否有這樣的熟人,他們的成長環境和家庭教育怎樣,如果有,各位在和他們打交道時,就請各位要注意和留心了!有一句老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從這句老話中,我們大家應該得出一個共識,

家庭教育和成長環境對子女的影響可能是一生的。要不然當初也不會有“孟母三遷”“斷杼教子”的故事流傳至今!

雖然作者的粉絲有限,影響力微薄,但仍想在此呼籲各位為人父母的讀者朋友,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視起孩子的家庭教育,不要埋沒了自己孩子的天賦,耽誤了孩子的成才,做一個知行合一、身教大於言傳的好父母!


言職新人談職場


私心太重和疑心重還有就是妒忌心在作怪,也就是說兩個人在一起工作在利益上產生了矛盾,殺人者本身的私心和疑心過重,在平常的工作中應該是產生了妒忌心,覺得死者能力比自己這個做上司的強。自己在處理事情不夠好的情況下懷疑了死者對其工作的針對,所以對死者產生不滿的情緒,更是由於死者在考研成功後打算離職,公司肯定會詢問死者為什麼會考研成功後突然間要離職,詢問的對象肯定是死者和殺人者,也許是死者在離職說明中提到了什麼影響到了殺人者的行為,也許是公司從死者離職中看到了一些其他的信息,然後詢問殺人者,所以才導致了殺人者在自己的確有做虧心事的情況下妒忌和自私的心裡爆發,直接對死者下毒手。不管怎麼說殺人者肯定是被公司詢問了什麼才讓其想到這些事跟死者扯上關係,畢竟公司應該是剛剛懷疑了什麼而死者又剛好在這個節骨眼上離職,不得不讓殺人者想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跟死者有關係。更何況一個人比自己上司還優秀,難免上司不會有妒忌心,妒忌心加上疑心再加上公司上級的一些行為綜合在一起導致了他過激的行為。這是典型的一個人的心態和心智不成熟的行為。甚至有可能兩個人在平常的工作中就有矛盾,意見不統一,甚至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有過激的言行和某些行為讓殺人者耿耿於懷,從而埋下仇恨的種子,所有的事情綜合在一起就是爆發的時候,很難說清楚到底是什麼樣的,只能靠猜測。等待他的只有法律的制裁,畢竟做錯事是需要承擔責任的。同事之間的溝通很重要,工作歸工作,生活歸生活應該區分開來比較好,合理的處理好同事之間的關係和矛盾才是預防這種事的最好方法,這是考驗情商的問題。


無法超越的足跡


驍說職場觀點:在職場中,凡是推卸責任者一定不會有好的發展!

從媒體的報道來看,略顯荒唐的背後是社會競爭加劇之下,年輕人心態的扭曲變形。難以承擔責任之重,導致了不堪設想的後果!

1、事情的起因太奇葩。

肇事者解釋殺人的動機時,居然說“怕他把多報銷發票的事情洩露給公司”,一是體現了這名22歲員工的誠信存在明顯問題,更體現了他們觀念裡同事間職場的信任危機。不得不說,90後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成長環境略顯孤獨,再加上電子產品的橫行,團隊活動與他們漸行漸遠,成長環境略顯孤寂。在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我沒有一棒子打死,只是針對此問題就事論事),內心的脆弱和猜忌可想而知。

2、事情的處理方式太過偏激。

該肇事者做出這樣偏激的行為應該是長期累積的結果,一是因為看到同齡人不斷進步,離開公司去往更大的舞臺發展,內心充滿了焦慮和恐懼;二是因為發票報賬的猜忌,心中不安卻尋找到了極端的發現路徑。不得不說,社會上渲染的焦慮已經造成了缺乏獨立判斷年輕一代的群體性恐慌,某些媒體上宣揚的唯金錢權利成功論等錯誤觀點一定要堅決取締。

這樣的悲劇近年來逐漸增多,希望慘痛的教訓能引起更多人的反思,培養一個人才光有健康的體魄是不夠的,一個健康的心靈更重要。相關教育部門也應該加強心理教育及心理疏導的引導,希望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

歡迎訂閱驍說職場,更多職場乾貨問答期待與你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