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時光|禪茶一味:茶靈

有靈性。若與其靈未冥、其性未合、其境未契、其器未容,則一半的茶味會在飲茶時悄悄溜走。所餘者,徒為茶之形骸;所飲者,不過是唯剩茶羹的白水而已,僅有解渴之用和充雅之功,而難為體道之佳偶、修心之絕配、參禪之助緣矣。茶當是草木精華累世修煉而成。天地之清氣所養、山間之靈坡所育、雨前之甘露所滋。最宜農家處子新沐後無語採摘、竹簍中輕放浮擱;最宜汲深山清泉盛於沙壺,拾林間松枝燃於泥爐,壺置爐上,火燒水開,俟溫度適中後備沖茶之用;最宜形拙貌樸之泥砂壺泡茶、外赭內青之泥瓷杯飲茶,既可醇其原味,復可賞其形色;最宜二、三素心野老、散淡閒人處江湖之遠,棲泉石之間,琴舞松鼠,棋敲閒花。風過竹響,雲飄水流。無心有意間啜飲一口,言來語往中齒舌餘香。一分苦澀,幾絲清涼。茶靈充滿,茶意本然。似有人生之況味,又似有宇宙之禪機。此乃飲茶之至境。

品茶時光|禪茶一味:茶靈

至若紅塵之所謂茶道或街面施設之茶事,雖為俗中求雅、鬧中求靜之佳選,但一落規制、一涉人為,茶靈便如驚鹿般即刻遠遁,茶境也失其天然而退得其次。即使器具再考究、程序再規範、環境再舒適,即使再張以“和、清、雅、寂”之虛目,也總有塑料感、無機感、作秀感、表演感、模擬感、利用感或別的什麼味道。但能臻此境已屬不易,畢竟還是與茶有關的雅人雅事。姑可稱之為飲茶之雅境。

當外感都市喧囂、內覺身心俱疲之時,不問獨處還是群聚,不論綠茗還是紅茶,不管泥壺還是瓷杯,就其所便,隨其所宜,衝上一壺,泡上一杯,倒也沁人心脾,提神解乏。雖未得茶靈之真體,但也可在恍惚間尋出其遠去的蹤影和留下的餘味。此乃飲茶之常境。

品茶時光|禪茶一味:茶靈

不時可見城中為生計奔忙的販夫走卒或村裡起梁造屋的山民壯漢於烈日當頭、大汗淋漓之時,捧起瓷缸大杯或粗笨缽碗,開懷牛飲那種煮得濃濃的磚茶,感到雖不是飲茶之雅境,但覺得茶靈似乎又以別樣的面目附著在他們體上。這不足為怪,大俗大雅處往往見至情至性。這恐怕也是茶靈經常出沒的地方。

品茶時光|禪茶一味:茶靈

茶禪一味。飲茶最易將人導人禪境。茶性清涼,可伏心中燥熱,可滌體內沉濁;茶味枯淡,可去名利之慾、可息奔競之心。由實物之茶沖水泡為有形有態有色、可視可觸可飲之茶湯,茶湯覆冒出絲絲縷縷、飄飄緲緲、視之則無、嗅之若有之茶味,茶味又讓人進入無限廣大、清朗空明、不可言說之茶境,這是茶逐漸由“有”入“無”、由形而下昇華為形而上的過程,這是茶在虛化、淡化中不斷超越自身、超越時空的過程,這是茶由“形質”蛻變為“精神”、由“實物”蛻變為“靈物”的“返魅”與“顯靈”過程。入此境者,即茶即禪,即禪即茶,飲茶即是參禪,參禪即是飲茶。唯恍唯惚,若有若無,非出非入,不即不離。道心冥契,天人合一。可觀照實相,可體悟本真。其妙味佳境,唯宜心領,實難言傳。如趙州禪師,只是一味“吃茶去”。

品茶時光|禪茶一味:茶靈

其實,心靜之處就是最好的茶場。深諳此道者,無論行走坐臥,無論有茶與否,他隨時都在“吃茶”。直如淤泥之中可綻蓮花、火宅之上可得清涼。飲此心茶者,不拘茶跡,不落茶痕。不取茶相,不取非茶相。有茶亦飲,無茶亦飲。飲而不飲,不飲而飲。無心用茶,茶靈自附。茶靈附體者,心飲之間,與空相應,與真相冥,與外相通,與內相融,與物相諧,與人相和。

看得破,想得通。提得起,放得下。進得去,出得來。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事來即應,事過即忘。無所不備,無所不可。隨其所便,因其所宜。隨時做主,立處皆真。在世出世,妙行無住。輕安自在,活潑空靈。情不隨境轉,心不被物迷。生死一瞬,常作終極之想;自他不二,儘可悲天憫人。榮辱在所不計,譭譽無動於衷。信念八風不動,名利雲淡風輕。直飲得地老天荒乾坤轉,直飲得神清氣爽逍遙遊。

品茶時光|禪茶一味:茶靈

心靜茶至,茶至靈來。靈來神往,道現其中。善飲心茶者,最得茶靈三昧。此乃飲茶之上上境。

喝茶不是一種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會自然的懂你。知茶,懂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