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民间习俗“六月六晒红绿”及过夏天的那些故事

文|姜云霞

-

淮南民间习俗“六月六晒红绿”及过夏天的那些故事

民间习俗:农历六月六,晒红绿。记得小时候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把箱子里,柜子里的棉被,棉袄,棉裤等等喝茶衣服都拿出来挂在晾衣绳上或放在门口的乘凉的竹床或石头台上进行晾晒,那时候最好的衣服是用呢子做的呢子褂子,呢子大衣,还有就是绸缎袄子,像这样的绸缎袄子多数是新嫁娘才有,再者就是老太太们才会拥有了,因为那年代工资都不高,也没人去攀比谁有呢子大衣和绸缎袄子,但是娶媳妇是必买的,还有老人过寿诞之日也是必买的,但是老人们都节省惯了,根本舍不得穿,除非儿女们把布料按照老人的身材做好,对他们说:成丝如翠草,再贵再好的绸缎放久了,都会像小草一样卑微,他们才会去穿。

淮南民间习俗“六月六晒红绿”及过夏天的那些故事

那时侯天很热,入伏天都会用木盆晒水洗澡,据说用伏天晒的水洗澡不会生痱子,虽有这种说法,但是那时候生痱子的特别多,那红红的痱子又痒又疼,家里大人们会买来红灯牌痱子粉,等晚饭罢洗澡后这些"疙瘩人"都会涂上清凉的痱子粉,有些人会调侃他们像从面缸里钻出来一样,从面缸钻出来这句话是那个时代的常用语,如果形容谁脸皮厚,都会说:脸皮厚得像寿县城墙加拐弯,每个年代都有段子手,只不过那时没有网络,不像如今全天下都有段子手,他们把普通的话语加以润泽,撮其要,删其繁,再加上时代的流行语比方出来,让人觉得又好记,又形象,又认为换上任何词语都无法代替,让人们笑过之后回味无穷!都认为这调侃的当真是又新鲜又富有哲理!

淮南民间习俗“六月六晒红绿”及过夏天的那些故事

那时还没时兴在家门口盖房子,房道与房道之间没有任何遮挡,到也没觉得特别热,每天太阳落山了,大些的男孩子们会抱着草席和小伙伴们乘凉去了,女孩子都会坐在门前窗户根下摇着芭蕉扇,听着大人们讲着故事,在蝉鸣和蟋蟀的和弦声里渐渐入睡,母亲和父亲会继续为我们摇着芭蕉扇驱赶着蚊子,夜半屋里不再热得像蒸笼似的,父亲和母亲会把熟睡的我们像抱珍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把我们放在床上……

记得那时大概是1976年,家家户户都响应防震抗灾的口号,都在自家门前盖起了地震庵(棚),都蒸好些馍放在里面以备不时之需,有一点风吹草动都躲进地震棚,当时年仅7-8岁的我并不知道地震为何物,看着大人们严肃的脸色,我也不由自主地害怕起来,最后到底有没有震感,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淮南民间习俗“六月六晒红绿”及过夏天的那些故事

本地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盖房子,因为那时没有计划生育,每家都七八个孩子,随着人口增加,住房紧张,家家户户都开始盖房子,从最早的地震棚翻盖成瓦房,再到都盖大平房,再从平房加盖两层楼房,总之都是量力而为,唯恐跟不上时兴!我们家也盖了一大间平房,傍晚会拎木桶爬上铁梯子上去洒水,大人们说是太阳太毒平房顶晒透了,会炕人,所以会去洒水降温,晚上时节我们全家人会在星星注视下在平房顶上入眠,我是幺妹,姐姐怕我夜里小解会犯糊涂会误以为是平地然后摔下地,姐姐临睡前把我的手腕拴上红头绳,另一端系在她手上,这些动作我事先并不知道,以至于夜里小解时,我发现自己被姐姐如此绑架,我小心地解开红头绳,姐姐并不知晓,待她偶然醒来,发现垂下的红头绳,姐姐忙大声呼唤我,急切的声音把所有人都惊醒了,她找到我时我一脸茫然,听着她的训话我低着头内心却不以为然。

淮南民间习俗“六月六晒红绿”及过夏天的那些故事

多少年过去了,我时常会想起有关夏天的故事,当年的少不更事与不以为然也渐渐远去,时光的远去总让我们想起那些感动的细节,任时光的浪潮反复冲刷,最终留下的都是我永远怀念的宝藏,似陈酒愈久弥香!

时光催人老,不知不觉我也是奔五的年龄了,总会不经意地从一个旧物品,一件旧家具那里想到与之相对应的故事,我常常还会梦见自己孩童时,在门前的葡萄架下仰着头寻找着成熟的那粒葡萄,欠着穿着塑料凉鞋的小脚丫,这情景都被时光剪辑了,透过时光的缝隙仿佛还能看到穿着花棉绸的邻家小妹……

淮南民间习俗“六月六晒红绿”及过夏天的那些故事

-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今日头条“八公山视界”,欢迎交流!

(点击右上角“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