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思享|第28期:神祕的「耶穌之船」

书思享|第28期:神秘的“耶稣之船”

《加利利海的船》

著者:【美】謝利•瓦克斯曼著,曹明玉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2013

館藏地:舟山、西溪、紫金港分館

索書號:I711.55/CW1

书思享|第28期:神秘的“耶稣之船”

鬼船漂在海上,兩千年來的死屍從墳裡爬出來,在悲愴的晚風中,又響起遠古時代的歌聲。

——馬克•吐溫 《傻子出國記》

书思享|第28期:神秘的“耶稣之船”

合上這本書,馬克•吐溫的這句話在耳邊久久迴盪,與我的感受莫名貼合。

一艘古船,呼喚出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故事要從1985年說起。

1985年的夏天,魯凡兄弟在加利利海岸邊發現了一艘兩千多年前的古船,這也是加利利海地區發現的第一艘古船,這個發現至今仍是以色列世紀考古重大發現之一,與中國的兵馬俑、三星堆、馬王堆遺址有同等意義。

《聖經•新約》上說,耶穌曾經在一個叫“加利利海”的大湖湖畔生活和傳教。而這艘古船所處的時代,大約在公元1世紀前後,也正是耶穌生活的時期。因此,古船一出土,便被媒體冠以“耶穌之船”之名,並被炒作得愈發神秘。

可事實到底是怎樣呢?這艘古船是否真的與耶穌有所關聯?

我們無法從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中得到真相,卻可以從《加利利海的船》中找到答案。這是一部自傳體紀實考古作品,該書的作者謝利•瓦克斯曼教授正是古船發掘保護工作最重要的組織者和參與者之一。

在這本書中,謝利•瓦克斯曼教授為我們揭開了水下考古學的神秘面紗,詳盡地介紹了古船的發掘、保護、展覽和研究整個過程。古船非常脆弱,發掘保護工作十分艱鉅,困難重重,持續了數年之久。他們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難題,曾一度陷入絕望和自我懷疑之中。然而,憑藉團隊的智慧、民眾的幫助,他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巧妙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解決的難題。從這本書中,大家亦可以看到考古工作背後不為人知的枯燥、辛酸和艱難。

书思享|第28期:神秘的“耶稣之船”

圖 1 考古發掘隊成員

謝利•瓦克斯曼教授用通俗易懂,甚至略帶浪漫的文筆給我們講述了很多有趣的小知識,例如古代造船工藝,各種考古學測年方法、古船保護技術、錨和油燈有趣的發展史等等。而他們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更是令人大開眼界,例如用金魚來消滅水池中的小蟲子,用仙人掌的刺當釘子用,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在各種無計可施的困境中,面對層出不窮大大小小的難題,他們最終都能跳出窠臼,巧妙化解。

除了考古本身,我們還能從這本書中看到很多其他有趣的內容。比如,我們可以瞭解到公元1世紀前後地中海地區動盪不安的歷史,走近著名的米格達爾海戰,傾聽約瑟夫斯•本•馬提亞“冒牌船隊”的故事,看到被維蘇威火山淹沒的龐貝城和赫庫蘭尼姆。除了觸目驚心的史實,我們還能聽到有趣的神話傳說,好色的河、具有神奇魔力的井、耳聾的魔鬼、惡魔撒旦鳥、殺人女神、聖彼得魚的故事等等。

這些真實或虛幻的故事都與神秘的加利利海有關,謝利•瓦克斯曼教授像一個偵探,在研究古船的同時,不斷尋找、推理著兩千年前的真相。

书思享|第28期:神秘的“耶稣之船”

圖 2 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噴發,瞬間吞噬了當時擁有2萬多人的龐貝城。直到18世紀中葉,考古學家才將龐貝古城從數米厚的火山灰中發掘出來,無數的屍體,保存完好,姿態各異,保持著生前最後一刻的樣子。

這項考古工作,於中國的學術界而言,它引出了一個在當時還鮮為人知的領域——水下考古或航海考古。當時,這個領域才剛剛起步,加利利海古船的發現是推動發展世界水下考古的一個契機。它的影響波及中國,成為了中國水下考古起步的機緣之一。

於我個人而言,謝利•瓦克斯曼教授在這項工作中激發的思想閃光更是彌足珍貴。他給我們最大的啟發也許就是“對待任何問題採取的正確態度就是別把它看成是阻礙你前進的一面牆,而是硬幣的另一面,反面就是問題的解決方案”。

正如作者所說“它既是一個探險故事,同時也是一部偵探小說”,精彩,不容錯過。

撰稿人:梁琪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