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權制度改革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產權制度改革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丹鳳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會現場

產權制度改革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龍駒街道辦馬爐產權改革示範村

產權制度改革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陳家溝村特色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

產權制度改革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縣鎮兩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實行““一廳式一廳式””服務

產權制度改革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竹林關鎮丹水社區工廠一角

產權制度改革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龍駒寨街道辦大莊村集體股份分紅

產權制度改革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棣花鎮陳家溝村股權證發放儀式

產權制度改革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棣花鎮萬灣村產權改革股民代表大會

產權制度改革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巒莊鎮汪家溝村股東分紅大會

“我身體不好,掙個錢艱難得很!現在好了,村上成立了合作社,我不僅可以拿到入股分紅,還可以在合作社務工,土地流轉給合作社還能領到一份收入,算下來這三項一年也能掙下幾千元……”近日,丹鳳縣武關鎮毛坪村貧困村民劉宏給我們算著他從農村產權改革獲得的實惠。

去年9月,丹鳳縣頒發的首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股權證以來,全縣已有60個村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後集體經濟積累達到5萬元以上,已有18個村農民股東像劉宏一樣嵌在村級合作社獲得分紅收益。

丹鳳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中大膽實踐,盤活了農村生產要素,搞活了村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踏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改革路子,著力打造出了可複製、可推廣的“丹鳳經驗”。

截至目前,丹鳳縣155個村(社區)全部完成清產核資任務,33個村完成了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組建程序,7.26萬名農民變成了股東。

築牢基礎 找準農村集體產權改革“金鑰匙”

縣上圍繞“全面部署、試點先行、重點突破、穩妥推進”這個“指揮棒”,試點先行積極探索,充分發揮能人帶動作用,加強對區域資源的統籌配置、區域發展的統籌領導,實現了產業發展、群眾增收、集體經濟壯大的一舉多贏。

同時,緊緊抓住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機遇,堅持以脫貧攻堅為總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三變”改革為抓手,在12個鎮辦18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暨“三變”改革試點村率先完成了機構組建、方案制定、宣傳動員、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界定、股權設置量化、股份合作社成立、股權證頒發、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等“規定動作”,全縣所有村已完成了清產核資工作。

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是繼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之後,在產權制度改革中誕生的一個全新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他們逐村開展家底清查,通過“入股”的形式激活沉睡的資源,將村集體可經營性資產量化,採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轉換為企業、合作社或其他經濟組織的股權,推動農村資產股份化、土地股權化,讓“死資產”變成“活資源”,有效破解了村級集體經濟“空架子”的尷尬局面。

去年以來,丹鳳被省市列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重點縣和整縣推進縣,縣上借產權制度改革東風,在各試點村因地制宜,摸著石頭過河,大膽嘗試,從傳統種植業、養殖業入手,將群眾利益與村級集體發展“捆綁”推進,抱團發展。藉助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大力發展特色水產養殖、食用菌雙孢菇、龍井茶葉、中藥材種植等新產業,並探索出田園綜合體、觀光旅遊、中蜂養殖、花卉種植、物業氣調庫、農產品加工收購營銷一體化的新業態。

去年底,巒莊鎮汪家溝村成立的丹鳳蟒嶺溝種植養殖合作社通過特色水產養殖為486戶入股股東進行了分紅。汪家溝的合作社產業發展模式只是丹鳳眾多合作社中的一個縮影。新產業、新業態為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注入了活力,也推進了丹鳳縣“一鎮一園區、一村一產業”的產業格局的形成。

規範流程 織密農村集體產權改革“保障網”

目前,丹鳳縣去年實施的18個試點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已全部實現了分紅,今年確定的48個試點村改革已經全面鋪開。

丹鳳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注重嚴把清產核資、成員確認、股權設置量化、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設立“四道關口”,讓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規範、陽光的環境下全程透明操作。逐村掌握“三資”現狀,摸清“三資”底子是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試點村確定以去年6月30日為清產核資基準日,在鎮辦產改領導小組指導下,由村清產核資工作實施小組負責,按照清理、登記、核實、公示、確認、上報、建賬等11個程序,對村、組集體所有的“三資”進行全面清理核實。在尊重歷史、維護穩定的前提下,採取統分結合的方法,全縣統一製作“三資”清查情況登記表格,實行統一統計口徑、統一工作進度、統一公示期限、統一確認程序規範操作。分村分類摸底登記,翔實地掌握了“三資”狀況。在成員確認上,縣上出臺指導意見,鎮辦負責督導,各村根據實際制定方案,經群眾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後,按規定程序確認成員,有效維護了群眾合法權益。在股權設置上,以村(社區)為單位,將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每個成員,以戶為單位設置股權,為他們頒發股權證,讓村民作為成員佔有股權、參與管理、享受分紅有了憑證。嚴把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設立關,以自然組為單位選舉產生股東代表,召開股東代表大會選舉產生董事會、監事會,召開董事會、監事會選舉產生董事長、監事,擬定各自職責,由股東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後履行,確保集體經濟組織機構依法依規產生和履職。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沒有現成的路子,丹鳳縣從制度、投入、監管等方面入手,強化保障,確保改革順利推進。堅持邊試點、邊總結、邊完善、邊推廣。採取以獎代補方式,為去年18個、今年縣級18個產權制度及“三變”改革試點村各安排50-100萬元的集體經濟發展啟動資金,為38個貧困村互助資金協會注入資金1140萬元,鼓勵各村吸引社會資本、群眾閒置資金參股集體經濟組織,讓分散的資金聚起來,有效破解了資金瓶頸。堅持把防風險貫穿改革始終,實行行政村與集體經濟組織賬務分設,強化確權登記、股權配置、資金分配等環節監管,加大對村“三資”和各類扶持資金使用審計力度,有效規避改革的社會風險和資金風險。

丹鳳首批遴選確定陳家溝、毛坪等試點村先行探索,採取領導蹲點包抓、跟蹤督查指導、現場觀摩評析等方式紮實推進,在這些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組建全部到位。緊扣緊密利益聯結、促進群眾穩定增收脫貧的改革目的,堅持風險共擔、互惠共贏原則,創新資源共享路徑,精心制定村集體、群眾、經營主體三方股份合作和利益分紅機制,形成了龍頭企業帶動型的“華茂模式”、現代產業園承載型的“棣花模式”、合作組織聯盟型的“萬灣模式”、集體經濟帶動型的“毛坪模式”,發揮了點上示範帶動、面上輻射拉動效應,產業扶貧“華茂模式”得到國務院扶貧辦的充分肯定。

全力推進演 繹農村集體產權改革“連續劇”

丹鳳縣在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公開交易、配套服務”的原則,在縣鎮兩級設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將農村各類產權交易信息發佈、產權登記抵押貸款服務、產權交易服務、農業投融資服務、政策諮詢等納入統一管理。在農村產權交易大廳設置土地流轉、產權交易、三資服務、金融服務等4個功能區,開展資產評估、法律服務、產權經紀、項目推介、抵押融資等配套服務,實行“一廳式”服務。縣上還搭建農村產權交易網絡平臺,實現了縣鎮交易網絡化管理。截至目前,已辦理農村土地流轉4852畝,辦理農村集體產權交易11筆,涉及資金205萬元。

棣花鎮陳家溝村是丹鳳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第一個“吃螃蟹”的村,全市第一家頒發股權證書就是從這裡發出的。該村按照“黨支部+‘三變’改革+X+貧困戶”模式,依託棣花古鎮文化旅遊景區,整合集體資源,發展停車場、葡萄、核桃、食用菌、民宿等多元產業,對估值2266萬元的村級經營性資產進行量化折股,為村級長遠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目前,停車場已為村集體實現收入6萬餘元,並建起32棚香菇棚、25棚雙孢菇和180千瓦的光伏發電項目。

竹林關鎮竹林關村在集體產權改革中,推行“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黨建領航脫貧攻堅模式,盤活農村土地、資產、勞動力等資源,將村集體資源折價入股,整合村集體房屋,建立紅事館和船幫文化主題餐廳,對外承包,增加集體收益。將停車場、自來水廠作為村集體資產折價入股,有效盤活了長期沉睡的資源。將村集體所有100萬元資金、產業到戶資金、產業扶持資金、蘇陝扶貧協作項目資金全部折股投入到竹林關村經濟股份合作社。將全體村民與新型經營主體建立起利益聯結機制,推進“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形成“聯產聯業”“聯股聯心”的產業發展格局。目前,該村停車場已經收入2萬元,自來水公司收入2萬餘元,觀光旅遊車收入3萬餘元。

土門鎮長沙溝村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對村級的資源資產進行清查,村股權量化初步設定人口股、資源股、資金股三類。按照“村黨支部+‘三變’改革+合作經濟組織+貧困戶”模式,爭取各級財政資金500萬元,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現已新建百畝野山果採摘園一處,新建油菜花基地200畝,種植連翹等中藥材400畝,大櫻桃200畝,套種大蒜120畝。鄉村旅遊、種植養殖產業發展,迅速壯大集體經濟,預計可實現村集體年收入6萬餘元以上,帶動貧困戶38戶127人。

丹鳳縣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暨“三變”改革作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切入點,緊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目標,用活各項扶持政策,充分挖掘農村潛能,借勢發力,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截至目前,在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推動下,全縣共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83個、專業大戶259戶、家庭農場125個。

棣花鎮陳家溝村、萬灣村、商鎮保定村,龍駒寨街道辦大莊村、馬爐村,鐵峪鋪鎮東川村等60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都達到5萬元以上,商鎮保定村已突破20萬元。

精心謀劃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產業發展出路,結合各級產業項目資金和自籌資金全面實施產業發展,現在大部分產業已經投入運營,如萬灣村股份合作社的山泉公司、大莊村股份合作社的艾草公司、毛坪村股份合作社的雙孢菇合作社、東川村股份合作社的藥材加工等,均產生效益獲得利潤。

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衝刺。面對緊迫的脫貧攻堅形式,丹鳳縣把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作為鄉村振興、增強農村發展動能、加快脫貧攻堅步伐的有力抓手,不斷盤活資源、做優特色、做大產業,逐步形成了農民增收、產業增效、集體經濟壯大、縣域經濟提升的多元共贏新格局。

產權制度改革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