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潛水運動

古代的潛水運動

在很早的時候,古人就已經會潛水了,只不過因為沒有任何保護工具,潛水時間都特別短。當時的潛水也只是為了捕蝦捉魚和尋找寶物等。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在五代時期還出現了專門的潛水愛好者。到了明代,甚至有了簡單的潛水工具。在不斷的改進中,潛水也成為戰爭中的一種“出其不意”的戰術。

古代的潛水與游泳分不開。“游泳”二字最早出現在《詩經·穀風》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遊之。”詩中的方,是指木筏;舟就是船。古代的潛水叫潛游,稱為泳;而浮水則叫遊。這句古詩也表明潛水在西周已為民間常見。

那時候,潛水員無非是在捕魚捉蝦和尋找失落水中的財物時,潛入水中完成。當時沒有任何保護工具,這種潛水,只能撐很短的時間。

到了春秋時期,出現了一位潛泳技巧很高的人,他就是齊國的古冶子。據《晏子春秋·內篇》載:“古冶子,春秋人,以勇力事齊景公。公嘗濟於河,黿銜左驂沒,冶逆流百步,順流九里,卒殺黿,左操驂尾,右挈黿頭,鶴躍而出,津人皆以為河伯。”大意是說,當時齊國的大將古冶子不僅打仗勇猛,而且善於潛水,且能潛水很長時間,他曾經在水中逆流潛行百步斬殺大龜。

春秋時期,潛水還被稱為“沒水”。這種活動,在吳越地區最為常見。《列子·說符》中記載:“白公問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吳之善沒者能取之’。”這段話反映了當時吳越地區確有善於潛水、能在水下取物的人。所以,吳人的潛泳技能在歷史上蜚聲卓著。以致後世都在傳頌。杜甫有詩說:“刺船思郢客,解水乞吳兒。”《全唐詩話》卷一也載:“吳越之士,號為水仙。”宋代蘇軾在南方多個地方從政,他深有體會:“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歲而能沒矣。”直到清代,“沒”仍然是潛泳的代名詞。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載:“世有善泅者,往往能伏水底,謂之打沒頭。”

秦代,潛水已經相當普及了,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曾派數千名善游泳者到泗水中去尋找周代沉沒的寶鼎,一次能派出數千名潛水者,可見潛水在那時應用已經很廣泛。

而唐代更有技術了不得的潛水能手。據《通幽記》載:唐德宗貞元年間,一個名叫周邯的文人,從彝人手裡買了個小奴約十四五歲,這個小奴善於潛水,“入水如履平地。令其沉潛,雖經日移時,終無所苦。”也就是說,小奴在水裡能待上一天,也不會叫苦。因此,周邯稱這個小孩子為“水精”,並帶著他從四川沿著長江而下,“經瞿塘、豔澦,遂令水精沉而視其邃遠。水精入,移時而出,多采金銀器物。”小奴能潛入水深流急的長江三峽,說明其潛水技術是非常高超的。因為三峽險峻,過往沉船很多,自然江底沉落金銀財寶無算,就被小奴所得,給主人帶來很多財富。

五代時,人們已經開始在宅院裡開挖深水池,以用於練習潛水。據《五代史·雷滿傳》載:“滿嘗鑿深池於府中,客有過者,召宴池上,指其水曰:蛟龍水怪皆窟於此,蓋水府也。酒酣,取座上器擲池中,因而入取器。久之,乃出。”表明五代時豪貴之家已經有了私人游泳池,而雷滿可算一位鐵桿潛水愛好者。無獨有偶,宋徽宗時宦官楊戩非常喜歡游泳和潛水,他也在自己家裡建了游泳池。陸游《老學庵筆記》載:楊戩“每浴時……躍入池中游泳,率移時而出,人莫得窺,然但謂其性喜浴於池耳。”

到了明代,潛水技術有了較大的改進,出現了簡單的潛水工具。明崇禎十年(1637年)刊行的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中,記載了當時潛水的技術要領,那時潛水是要用長繩系在潛水員的腰上,再用錫做的環形空管罩在鼻子上,潛水員通過這個管子呼吸,當他在水下感覺憋氣時,就拉動繩子,水面上的夥伴馬上把他提出水面,休息後再潛入繼續作業。可見當時的潛水員下水作業,已經安排水面留守人員予以協助保護。在當時,安全第一是潛水的前提。

《續資治通鑑》記載了潛水被用於了元末明初的軍事行動:“有楊茂者,無錫莫天佑部將也,善沒水。天佑潛令入蘇州與張士誠相聞,邏卒獲之閶門水柵旁,送達軍,達釋而用之。”這裡是說,莫天佑的部將楊茂有很強的潛水能力,他從水下潛入蘇州送信時被徐達的部下捉住,後來為徐達所用,“縱茂出入往來,因得其彼此所遺蠟丸書,悉知士誠,天佑虛實,而攻圍之益備。”徐達來了個反間計,也利用楊茂的潛水技術,打贏了戰爭。

清代時,民間潛水員更是直接為抵禦外侮服務。清末顧翰曾寫下《俞家莊歌》一詩,該詩正記述了浙江嵊縣俞家莊漁民道光年間與侵略者進行鬥爭的故事。漁民們憑著高超的潛水功夫,攜帶草繩等物潛水到侵略者的輪船底部,用草繩纏繞機具,使敵艦喪失戰鬥力,從而戰勝敵人。(來源丨北京晚報 作者丨劉永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