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歷史:一種世界觀

過去的文明,是人類曾經存在的標誌,在很早的時候,人類就認識到這一點:把過去人們留存的好東西收集起來,必定對未來有益。因此,過去的好東西變得值錢,越古老的就越值錢。在動物世界,這是人類才有的世界觀。

博物館就是這樣應運而生。不同時期的博物館,反映了不同時期人們對世界的看法。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是古埃及的亞歷山大圖書館,當時的人們夢想“收集一切知識”;而現代博物館則與整個西方列強對全球的殖民和掠奪有關,到了20世紀,發展中國家開始狂熱地保護自己的過去,要向西方國家討回自己的文物了。

亞歷山大圖書館:收藏世界一切知識

博物館的歷史:一種世界觀

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有一座標誌性的圖書館,它修建在托勒密王朝時期亞歷山大圖書館(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的舊址上,俯瞰地中海的海斯爾賽灣,主體建築為圓柱體,頂部是半圓形穹頂,會議廳是金字塔形。圓柱、金字塔和穹頂的巧妙結合渾然天成,多姿多彩的幾何形狀勾勒出該館的悠久歷史。

令人稱奇的是,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亞圖的主體建築都像是一輪斜陽,象徵著普照世界的文化之光。在外圍的花崗岩質地的文化牆上,鐫刻著包括漢字在內的世界上50種最古老語言的文字、字母和符號,凸顯了文明蘊藏與文化氛圍的構思和創意。這讓人想起古代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口號,“收集全世界的書”,在公元前2世紀,人們就有了收藏的意識,也有了這樣的雄心。

英文中博物館(Museum)一詞源於希臘語mouseion,意為“繆斯的居所”。繆斯為古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女神,最初司職歌舞、演出,後轉為詩詞的庇護神,進而延伸為一切文理科學的保護神,最早建於古埃及亞歷山大市的圖書館便因之得名。

古亞歷山大城是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後,在尼羅河口建立的城市。公元前332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征服了埃及,開始了馬其頓·希臘統治時期,並在隨後的10年裡建立起了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突然逝世,帝國迅速崩潰,埃及這一富庶之地遂為亞歷山大大帝副將托勒密所有,開始了托勒密王朝時代。

這個王朝統治埃及長達275年,雖然以武力開國,卻附庸風雅,對文化事業有相當大的興趣。托勒密一世和二世統治期間是托勒密王朝的黃金時期,這個世紀裡,其都城亞歷山大里亞也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和希臘學術科學中心,取代了雅典的地位。為了標榜自己的文化品位,他們決定修建博物館,因此,亞歷山大城也被稱作公元前3世紀希臘化世界的“文學之都”。

包含著亞歷山大圖書館在內的亞歷山大博物館約建於公元前280年,由托勒密二世菲拉德爾費斯(公元前285年-公元前244年在位)和其父托勒密一世索塔爾(公元前305年-公元前283年在位)修造於其皇宮附近。現今保存最完好的關於博物館描述是古希臘歷史學家、地理學家斯特拉博的記載。該博物館由非常龐大的建築群和花園組成,存放繪畫書稿的儲藏室和宴會廳間有柱廊相連。公元270年,博物館建築被帕拉米亞的女王基諾比亞破壞,然而這種教育和研究機構的作用仍持續到5世紀。

和現代博物館純粹收藏的功能不同,亞歷山大博物館有非常強的實用功能,它由多個學院組成,每個學院有一名首席教士負責。博物館仿效雅典哲學學校,全部由政府投資與管理。聘任學者的工資初期由埃及國王、後來由羅馬皇帝支付。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僅為博物館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圖書館有400000集合卷和90000非集合卷,幾乎包括了所有古代希臘著作和部分東方典籍。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館,亞歷山大博物館集教育、收藏與圖書館為一體,其實是一個綜合的文化機構。

為了實現“世界知識總彙”的夢想,歷代國王甚至為此都採取過一些強制手段:下令搜查每一艘進入亞歷山大港口的船隻,只要發現圖書,不論國籍,馬上歸入亞歷山大圖書館。有一則傳說更講到,當時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歐里庇得斯、埃斯庫羅斯和索福克勒斯的手稿原本收藏在雅典檔案館內。托勒密三世得知此事後便設了一計,以製造副本為由先用一筆押金說服雅典破例出借,可據說最後歸還給希臘的實際上是複製件,而真跡原件卻被送往亞歷山大圖書館了。

由於亞歷山大里亞有舉世聞名的亞歷山大博物館的存在,因此來此學習、訪問的學者不計其數,這也滋養了這座城市的文化內涵,並且培養出了一個又一個學術的巨人。比如:文學大師卡列馬胡斯、史學家曼涅託、地理學之父埃拉托色尼、天文學界的驕子阿利斯塔斯和克羅迪斯·托勒密,醫學家希羅費羅斯等。阿基米德也曾經來館工作,他發現了直徑和圓周的比率、螺旋理論和重心率。據說,阿基米德螺桿是他在埃及發明的,直到今天埃及仍用這種裝置汲水。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博物館,亞歷山大博物館有著接近完美的博物館理想:收藏知識,啟迪未來,它也代表著當時文明所達到的高度,但是最終,它毀滅於戰爭和火災。如今,人們只能從古代的相關典籍中,去品位它曾經的輝煌。

大英博物館:掠奪or收藏

博物館的歷史:一種世界觀

亞歷山大博物館的命運是很多古代建築的寫照,自從人們掌握了點火技術,即使在冷兵器時代,再精美的建築也擋不住一把火。

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館是英國國家博物館(British Museum),中國人習慣翻譯為大英博物館。很多中國人知道它,是因為這裡是馬克思為他的不朽之作——《資本論》收集資料和寫作的主要場所,許多來自中國的參觀者都來尋找馬克思當年常坐的座位。

和亞歷山大博物館一樣,大英博物館也以其圖書館著名,因為英國國家博物館的起源就是漢斯·斯隆爵士捐贈的私人圖書館,漢斯·斯隆爵士是一位古玩玩家,同時也是英王喬治二世的御醫。1753年,收藏家漢斯·斯隆爵士去世後,按照其遺囑將遺留下來的71000件個人藏品及大批植物標本及書籍、手稿全部捐贈給國家。英王喬治四世改建新館時又捐贈了大量書籍,到1823 年,英王喬治九世又捐贈了他父親的大量藏書。直到1973年,圖書館分出,建成不列顛圖書館。

但是,如果僅靠斯隆爵士的收藏與英國王室的捐獻,大英博物館世就不是今天的樣子了。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它擁有藏品800多萬件,由於空間的限制,大批藏品始終未能公開展出。

伴隨著大英博物館歷史的,是英國在全球的擴張。18世紀到19世紀,英國成為全球性帝國。英國人對各國進行文化掠奪,大量珍貴文物運抵倫敦,數量之多,大英博物館放不下,只得分藏於各個博物館。尤為重要的是,英國不但佔領了印度和埃及,也對中國進行了掠奪,而這三個地方,正是世界古典文明最璀璨的地方。

埃及文物館分為木乃伊和埃及建築兩個館,是大英博物館中最大的專題陳列館之一,這裡展有大型的人獸石雕、廟宇建築、為數眾多的木乃伊、碑文壁畫、鐫石器皿及各種首飾。其展品的年代可上溯到 5000多年以前,藏品數量達10萬多件,其中包括19世紀英國海軍統帥納爾遜從法國國王拿破崙手中奪取的古埃及藝術品。

東方藝術文物館則有來自中國、日本、印度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文物十多萬件。其中,中國陳列室(中國館)就佔了好幾個大廳,中國文物被大英博物館視作最重要的收藏之一,總數多達23000餘件,珍品如山。大英博物館稱古代中國藏品與古代希臘、埃及收藏一併為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從商周的青銅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製品,很多文物都是絕世珍藏,例如敦煌壁畫、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西周的康侯簋、唐代的殉葬三彩等,皆為大英博物館館藏。

對中國來說,大英博物館每一件珍貴中國文物的背後,可能都有一個受辱的故事。如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別的專家才可獲得機會一飽眼福。《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如今世界上只剩兩幅摹本,其一為宋人臨摹,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館中的這件摹本。它本為清宮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本藏在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圓明園中盜出並攜往國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最重要的東方文物,被稱之為“鎮館之寶”。

大英博物館與大英帝國,在意義上有其內在相似性:大英帝國是對全球的殖民統治,而大英博物館則是對全球文化的“收藏”。不管是殖民統治還是文物收藏,都是當時“先進國家”對落後國家優勢的體現。以敦煌壁畫為例,餘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就寫過這方面的故事,如果壁畫不被英國人帶走,以當時中國的情況,可能損害更為嚴重。

對中國文物愛好者來說,這是一種雙重的苦澀,只有中國有了自己的博物館,有了保存文化的意識,並且有了保存的實力之後,對文物來說才是真正的福音。160年之後,中國才開始有了自己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清帝遜位,一個現代國家開始誕生。

從故宮到故宮博物院:第三世界的縮影

博物館的歷史:一種世界觀

作為世界上延續最好的古代文明之一,中國一直不缺少古代珍寶。即使在現代考古業誕生之前,中國人就認識到收藏的重要性。元、明、清三代,都把都城設在北京(明代最初在南京),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財富一直在北京聚集和沉澱。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大體上就是今天的故宮所在地,在長達500多年的時間裡,它一直是鮮活的,儘管權力更迭,但金銀玉器以及無數的字畫,一直都是皇室的最愛,它們作為財富被保留並遺傳下來。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後,清帝宣佈退位,這座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根據當時臨時政府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溥儀卻被允許“暫居宮禁”,即紫禁城後部的“後寢(內廷)”。當時的政府決定,將熱河(承德)行宮(即承德避暑山莊)和盛京(瀋陽)故宮的文物移至故宮前半部的“前朝(外朝)”部分,於1914年成立了古物陳列所,故宮作為中國最高級的博物館,使命從此開始。

溥儀居宮內,一直與亡清殘餘勢力圖謀復辟,且以賞賜、典當、修補等名目,從宮中盜竊大量文物,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嚴重關注。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組織攝政內閣,修改對清皇室優待條件,將溥儀逐出宮禁,接管了故宮,同時成立“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負責理清皇室公、私財產及處理一切善後事宜。當時的北京,軍閥派別林立,但是經歷了辛亥革命洗禮的軍閥們,對故宮倒是非常看重,也有打起這些文物主意的。

1925年9月29日,“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制訂並通過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設臨時董事會“協議全院重要事物”,由董事嚴修、盧永祥、蔡元培、熊希齡、張學良等21人組成。李煜瀛為臨時董事兼理事長,易培基任古物館館長,陳垣任圖書館館長。又設臨時理事會“執行全院事物”,有理事9人,下建古物館、圖書館,這有點像亞歷山大圖書館的格局,不過這裡的圖書,主要還是收藏。這個委員會作為故宮最早的管理團隊,對文物進行了初步清查,計有9.4萬餘個編號117萬餘件文物。

在世界上,它雖然是最年輕的博物館,但是由於中國歷史的偉大傳統,它又是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三代鼎彝、遠古玉器、唐宋元明之書法名畫、宋元陶瓷、琺琅、漆器、金銀器、竹木牙角匏、金銅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嬪服飾、衣料和傢俱等,可謂金翠珠玉,奇珍異寶,天下財富,盡聚於此。

1926年,李煜瀛、易培基受到段祺瑞政府通緝,被迫離開北京,清皇室要求溥儀回宮,故宮博物院存亡危在旦夕,臨時董事會、理事會改而成立了“故宮博物院維持會”,以支危局。1927年9月,張作霖所控制的政府又宣佈成立“故宮管理委員會”,強行接管故宮博物院。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結束。6月,南京國民政府接收了故宮博物院。到此,故宮作為國家級博物館的地位總算穩定了下來,但是距離全面抗戰的爆發與日軍佔領北京,已經不到10年的時間了。

故宮的遭遇,在發展中國家很有普遍性,當人們開始收拾起破碎的山河,興辦博物館的時候,卻遭遇了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的範圍更大。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全面展開。故宮文物不得不南遷,歷盡艱險,沿三路輾轉遷徙至四川,分儲於巴縣、樂山、峨嵋山等地。日偽佔領時期,故宮博物院在北平僅勉強開放。日偽從故宮掠走銅缸、銅炮、銅燈亭計149件,溶毀製造武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北平收復,國民黨政府再度接管故宮博物院,馬衡繼任院長,三處南遷文物復集中於重慶,於1947年運回南京。1947年9月,古物陳列所合併至故宮博物院。

尾聲

大英博物館開館100週年後,正是英國在全世界掠奪的高峰。

1861年,法國大文豪雨果在一封信中曾這樣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大肆劫掠,另一個強盜縱火焚燒。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國,另一個叫英國。法蘭西帝國從這次勝利中獲得了一半贓物,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國能夠擺脫重負,清洗罪惡,把這些財物歸還被劫的中國。”

雨果的話代表了有良知的法國民眾的聲音,但是直到今天,很少有博物館願意歸還中國的文物。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的崛起,國際大型拍賣會上有中國文物出現的時候,偶爾會有商人舉牌拍下把它捐獻給國家。但是那些被博物館收藏的文物,則被定義為“人類共同財產”,不會流落到拍賣市場。博物館只負責保存,並可供人們參觀、學習,對文物來說,博物館就是最好的歸宿。(來源|看歷史 作者|黃小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