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瓷器爲什麼這麼貴!

乾隆瓷器為什麼這麼貴!

清乾隆 青花春耕圖雙福如意耳大抱月瓶 六字篆書款

200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清乾隆御製琺琅彩杏林春燕圖碗以1.51億港幣成交;2010年香港蘇富比秋拍,清乾隆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以2.52億港幣成交;2011年澳門中信春拍,清乾隆30年粉彩鏤空開光魚戲水紋瓶以2.3億港幣成交……直至今年(2018年)在法國的一場拍賣會上,一個屬於18世紀中國乾隆皇帝的稀有瓷瓶在一場競標戰之後以410萬歐元(1歐元約合7.56元人民幣)的價格被賣出。

各種釉彩大瓶,清乾隆時期,高86.4釐米,口徑27.4釐米,足徑33釐米。瓶洗口,長頸,長圓腹,圈足外撇。頸兩側各置一螭耳。器身自上而下共有15層紋飾,裝飾的釉、彩達17種之多。所使用的釉上彩裝飾品種有金彩、琺琅彩、粉彩等;釉下彩裝飾品種有青花;還有釉上彩與釉下彩相結合的鬥彩。所使用的釉有仿哥釉、松石綠釉、窯變釉、粉青釉、祭藍釉、仿汝釉、仿官釉、醬釉等。主題紋飾在瓶的腹部,為祭藍釉描金開光粉彩吉祥圖案,共12幅開光圖案。瓶內和圈足內均施松石綠釉,外底中心署青花篆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唐窯”將許多失傳的技藝都恢復

雍正六年(1728)金秋十月,因原督陶官剋扣官銀,唐英奉旨以內務府員外郎兼駐景德鎮御窯廠協理官身份抵景德鎮廠署,開始監督燒造事宜。滿洲正白旗人、瀋陽人唐英,四十六歲,第一次踏上了景德鎮的土地。

唐英在景德鎮的前三年,閉門謝客,和窯工同吃同住,潛心研究瓷藝。唐英早年是內務府的畫師,畫過美人畫、琺琅彩瓷器,也算是瓷工出身,和景德鎮窯工心有慼慼然,對他們也是非常關心。

造瓷,理所當然是唐英作為景德鎮督陶官的重要工作,唐英要讓中國各大名窯瓷器在景德鎮御窯廠再現,讓那些在典籍裡記載的各地名瓷在他的主持下完美呈現。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唐英廣泛派遣得力助手去哥窯、汝窯、鈞窯、定窯、龍泉窯、湘湖窯等全國各大名窯蒐羅配方或瓷片標本,或者仔細研究古代文獻的相關記述,然後反覆研製、試驗,就連景德鎮窯失傳的許多名品,唐英都要讓它們還魂有術,在他手中死而復生。

唐英的功績,在於他為瓷器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唐英制瓷,恰逢景德鎮窯鼎盛時期,歷史稱唐英治下所產瓷器為“唐窯”。宋代著名的哥窯、官窯、汝窯,到明代只有少量實物傳世,而且技術已經失傳,正是在唐英的主持下,成功研究出了釉的配方,做出了惟妙惟肖的仿品;明代的釉裡紅和祭紅瓷因燒造難度太大而逐漸失傳,也在“唐窯”得以恢復。此外,還有洋彩、青花、像生瓷等,都在“唐窯”裡達到巔峰。

唐英本人以工匠身份投身御窯瓷器研發中,由他製作和題款的瓷器受到當朝和後世的熱捧。值得一提的是,唐英以文人之身治瓷,極其罕見地將景德鎮工匠之瓷提升為文人之瓷,所造瓷器多有文人趣味、藝術精神,而不僅是程式化物件、皇家用品。

唐英不但擅長實踐,還精於理論。他將這些技術進行總結整理,分別記載在《陶冶圖說》和《陶成紀事》裡,為後人研究陶瓷留下重要文獻。感謝唐英留下的那些文字,它們不僅為後人保存了無比珍貴的陶瓷文化資料,也為保留景德鎮文化記憶、提升景德鎮文化品位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唐英去世幾十年後,唐英復古創新的57種釉彩中有很多已逐漸失傳,他本人制作的瓷器也失散各地,部分只在清宮遺留下的瓷器裡可見,這似乎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事情。

各種釉彩大瓶是乾隆“炫技”的產物

雍正皇帝的審美傾向於含蓄唯美,乾隆皇帝則更喜歡華麗繁縟。唐英歷經雍、乾兩朝,等到弘曆繼位之後,景德鎮人口已達百萬,為皇家制瓷的御窯廠作坊多達23個。

乾隆朝歷時60年,是封建社會發展的太平盛世,而乾隆皇帝嗜古成癖,對瓷器情有獨鍾,加之督陶官唐英對景德鎮御窯廠的苦心經營,御窯廠的瓷器生產無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達到前所未至的境界。特別是各種新奇淫巧的製品層出不窮,其工藝技術之高可謂鬼斧神工。尤以“瓷母”各種釉彩大瓶為代表。

馬未都先生曾寫道:“將各色釉、各類彩集於一身,為乾隆朝獨創。做出這麼‘矯情’的事情,一定是豐衣足食之後。官窯瓷器燒造,在清康熙朝恢復,雍正朝發揚光大,至乾隆朝達到頂峰。頂峰一定要有旗幟飄揚,‘瓷母’就是這面飄揚的旗幟。”

乾隆帝為什麼要做一件集歷代之大成的各種釉彩大瓶呢?其實就兩個字:自信!這種自信是一種強國的自信。他的一生確實受到上天的特別眷顧,他得年八十九,幾乎貫穿整個18世紀,在位60年文治武功俱臻高峰,開創了中國帝制時代最後也是最輝煌的盛世。

各色釉彩大瓶之所以出現在乾隆朝,大環境是國富民豐,所仰仗的個人情懷則是唐英對制瓷的探究。當然,值得一提的還有乾隆皇帝的審美。

現如今,很多人都在吐槽乾隆帝的審美,說他偏愛“農家樂”。然而事實上,乾隆皇帝的審美真的很差嗎?其實不然。

就拿瓷器來說,乾隆皇帝非常喜歡宋徽宗時期天青色的汝窯青瓷,因為宋徽宗崇尚道教,所以汝窯青瓷風格極其簡潔、淡雅。但汝窯只存在了大概二十幾年,後來“靖康之亂”發生就覆滅了。乾隆帝喜歡汝窯青瓷,甚至讓唐英仿燒汝窯青瓷。所以乾隆帝的審美並不差,我們如何看待他的審美,一定要考慮他這麼做的前提。他命唐英燒造各種釉彩大瓶,不是為了體現他的審美,而是為了“炫技”,用一種繁複到無以復加的方式,告訴世人,他能集大成。

最終讓這件瓷器問世的督陶官唐英是成全了乾隆皇帝這種自信的人。更重要的是,他非常懂得揣摩聖意,從雍正帝、乾隆帝截然不同的兩種審美風格就能看出來。所以,一個自信的君王,在國家豐衣足食的前提下,萌生了一個“炫技”的念頭,並且有一個歷史上最牛的督陶官唐英輔佐,才有了各種釉彩大瓶的誕生。

“瓷母”的燒製成功概率僅為0.23%

我叫張甡,2017年是我在故宮博物院志願講解陶瓷的第5個年頭。在故宮博物院,我被大家稱作“瓷器問不倒”。觀眾們對“瓷母”的第一印象是:真正瞭解它的人很少,大部分人覺得它華麗,也有人認為它很醜。但是每次聽我講完,沒有人不驚歎“瓷母”的高超工藝水平!

而要想了解“瓷母”,就必須先從瞭解故宮博物院的“陶瓷館”開始。

故宮博物院“陶瓷館”從院藏36萬多件陶瓷文物中精選了歷朝歷代最具代表性的400餘件進行展示。這些展品勾畫出了我國8000年的陶瓷史。每一位觀眾進入“陶瓷館”,看到的第一件國寶就是各種釉彩大瓶,但大多數人都是一閃而過,而後就開始從陶瓷的視角回顧中國人8000年的歷史。當所有遊客走過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看過官汝哥定鈞各種頂尖瓷器後,走到出口準備離開的時候,又會重新看到這件各種釉彩大瓶。為什麼它能待在這樣一個重要的位置?因為它是中國人8000年陶瓷史的工藝最高峰!

這件各種釉彩大瓶所使用的17種釉彩是:琺琅彩胭脂紫地纏枝寶相花、洋彩松石綠地纏枝蓮、仿哥釉、金彩、青花纏枝蓮、松石綠釉、仿鈞窯的窯變釉、鬥彩纏枝寶相花、粉青釉凸皮球花、祭藍釉描金、粉彩開光吉祥圖案、仿官釉、青花纏枝蓮、粉彩綠地覆變形蕉葉紋、珊瑚紅釉加金彩回紋、仿汝釉、醬釉加金彩卷草紋。

器身上的17種釉彩,有的是高溫釉彩,有的是低溫釉彩。它們的燒成溫度各不相同。很難想象,清朝沒有溫度計,窯工完全是靠經驗控制溫度。其中的釉裡紅,如果燒成溫度過低,顏色會發黑;如果溫度過高,顏色就燒飛了。而且溫度高低之間允許的差額大概在1~2℃。像釉裡紅這樣的釉下彩瓷器,燒造成品率不高於10%,有時只有1%~2%。而像青花這樣的釉下彩瓷器,燒製成功概率能高達90%。如果所有釉彩全部算上,姑且平均一下,所有釉彩的平均成功概率在70%的話,要算瓷母的燒造成功率,就是70%的17次方。成功的概率只有0.23263051%!一般低於5%的事件已經是小概率事件,當概率低到0.23%,這樣的事件我們可以稱之為幾乎不可能事件。然而乾隆爺就是這麼驕傲,這麼任性!他向全世界宣告:“Yes!I can! I can and I did it!”(是的,我能做到!我能而且我做到了!)(來源|《國家寶藏》 作者|於蕾 呂逸濤 出版|中信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