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唐老鴨」,從近危到瀕危只需不到30年

白頭硬尾鴨隸屬於鳥綱雁形目鴨科硬尾鴨屬,是極易識別的矮胖型褐色

鴨。

它們體長約46cm,額、頭、枕的兩側和額、喉為白色,頭頂黑褐色;上體深褐色,密佈黑褐色波紋;下體乳黃色,有黑褐色橫斑;尾羽深褐色,硬而上翹或貼於水面。雄鳥在繁殖期嘴為天藍色,嘴基明顯膨大。雌鳥的嘴呈暗灰色,雌鳥及雛鳥頭部深灰。

新疆的“唐老鴨”,從近危到瀕危只需不到30年

雄性白頭硬尾鴨特寫。

新疆的“唐老鴨”,從近危到瀕危只需不到30年

雌性白頭硬尾鴨。

白頭硬尾鴨棲息於各種類型的內陸河流、湖泊、池塘、沼澤等地,以魚、蛙、軟體動物、甲殼類及蠕蟲為食,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時候多呈小群活動。

新疆的“唐老鴨”,從近危到瀕危只需不到30年

白頭硬尾鴨媽媽和它的孩子們。

它們善於游泳和潛水,常在靠近水生植物的水域中活動。游泳時尾向上翹起,輕盈地漂浮在水面,當感覺到危險時,會將身體沉入水中,僅留頭和尾在水面,快速遊向遠處;當它們準備潛水時,會有一個感覺預備的動作,隨後潛入水下,水下停留時間一般在3~5分鐘。

當它們選擇固定棲息地後,很少飛,一般也不上陸活動。白頭硬尾鴨起飛相對笨拙,需要兩翅在水面急速拍打一陣才能飛起。

新疆的“唐老鴨”,從近危到瀕危只需不到30年

休息:於水中或岸邊,頭頸向後轉,喙前端埋於翅下,靜止不動。雄鳥多在水面休息,雌鳥及幼鳥則在蘆葦裡休息。

新疆的“唐老鴨”,從近危到瀕危只需不到30年

保養:於水面,理羽、撓頭、洗澡、扇翅等一系列行為,多伴隨發生。

新疆的“唐老鴨”,從近危到瀕危只需不到30年

警戒:頭稍微抬起,略高於水面,注視前方,頭部有小幅度轉動,多在巢區附近及幼鳥活動周圍警戒。

新疆的“唐老鴨”,從近危到瀕危只需不到30年

驅趕:脖子頭縮回,頭部緊貼水面,尾羽下垂,快速遊動驅趕入侵者,繁殖期,雌雄間相互驅趕、嬉鬧。

在繁殖期,雄鳥會發出類似口哨的聲音吸引雌鳥,此外一般很少鳴叫,活動時寂靜無聲。它們通常會在蘆葦屬或香蒲屬上建巢——巢由葉子和莖的杯狀平臺組成,在其上可以通過彎曲頂部葉子形成屋頂。它們還會使用老巢或其他鴨子的巢穴。

新疆的“唐老鴨”,從近危到瀕危只需不到30年

白頭硬尾鴨的巢。

白頭硬尾鴨主要分佈於古北界西部。它們繁殖於中亞以及俄羅斯歐洲部分、東南部、西伯利亞西部,並散佈在蒙古西北部、新疆北部、歐洲黑海附近的個別地區、意大利和西班牙南部以及非洲西北隅,在地中海沿岸、非洲北部、南亞等地區越冬。

新疆的“唐老鴨”,從近危到瀕危只需不到30年

白頭硬尾鴨過去和現在的分佈,實線之內表示歷史時期的樣本數(1861~1976年),虛線表示不確定。

從近危到瀕危

20世紀初期,白頭硬尾鴨的全球個體數量可能超過10萬隻,1996年下降到約2萬隻;同時,在意大利、法國、匈牙利、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希臘、以色列和埃及,也可能在烏克蘭和亞美尼亞,育種群體已經滅絕。確切的個體數量趨勢很難計算,因為越冬地的數量經常會隨著水資源供應量的變化而急劇變化

新疆的“唐老鴨”,從近危到瀕危只需不到30年

近30年白頭硬尾鴨種群評估結果,從近危(NT)到瀕危(EN)。

據IUCN最新統計,白頭硬尾鴨全球成熟個體在5300~8700只。在歐洲,土耳其地區的繁殖種群數量為150對左右,分佈在土耳其的中央高原;西地中海地區的種群比較穩定;西班牙境內種群數量有所上升,從1977年的22只,增加到1999年的1453只。

希望在前方

在國內,白頭硬尾鴨只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和湖北洪湖等地有少數報道;目前在新疆,白頭硬尾鴨已有十餘處棲息地,部分地方有繁殖記錄,2007年新疆觀鳥會張耀東教授首次在白鳥湖記錄到白頭硬尾鴨種群,數量有40餘隻。烏魯木齊白鳥湖是白頭硬尾鴨在我國最重要的棲息地和繁殖點,但隨著周邊城市的開發,棲息地受到嚴重的干擾,白頭硬尾鴨數量陡降

新疆的“唐老鴨”,從近危到瀕危只需不到30年

白頭硬尾鴨新疆分佈圖。

2016年,白鳥湖民間志願巡護隊在掏鳥人的手裡截獲了8枚鴨蛋,當時最擔心害怕的就是這8枚裡有白頭硬尾鴨的。巡護隊隊長巖蜥購置了孵化箱,緊急採取人工孵化的辦法,當起了“鴨爸爸”。果不其然,第一個小鴨子居然真的是白頭硬尾鴨,它的翅膀上有白斑,所以“鴨爸爸”巖蜥記得格外清楚。

白鳥湖的志願者給這第一個小鴨子,取名“希望”。希望,代表了太多的含義。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巖蜥穿水褲放生時的樣子,夕陽西下,望一切安好。

新疆的“唐老鴨”,從近危到瀕危只需不到30年

剛出生的“希望”。

其實除了掏鳥蛋,2016年白頭硬尾鴨面臨的最大威脅還有排汙。放生後的第三天,巖蜥怎樣都觀察不到希望,他沿著湖邊巡查,居然找到了一處扎心的排汙口。他做了最壞的打算,下到排汙處仔細尋找,在油汙附近捧起了希望的小小身軀。

巖蜥是一名愛好製作標本的民間達人,他的雙手可以賦予很多動物第二次生命,但他更多地是希望它們能自由自在地活著。

新疆的“唐老鴨”,從近危到瀕危只需不到30年

巖蜥找到希望的屍體並製作成標本。

然而2017年5月7日,正在湖邊巡查的巖蜥及其他巡護隊員又發現了讓他們心碎的一幕。一隻藍嘴巴褐色矮胖型的鴨類出現在岸邊的蘆葦叢中,當大家划船過去打撈起來時,每個人都不想多看一眼,不想多說一句話。我永遠記得巖蜥那天的表情,一位兩個孩子的父親,在活動現場泣不成聲——亞成體的雄性白頭硬尾鴨“小七”被一顆鋼珠結束了生命。

新疆的“唐老鴨”,從近危到瀕危只需不到30年

小七的屍體。

我們猜測,它可能是希望的兄弟,因為它還那麼年輕,只是一個少年的模樣,回到了曾經賦予它生命的地方。它只是沒有想到,在家門口嬉鬧,卻成了別人練靶的目標。

我們每次面對生命的消逝總是那麼地無能為力,也只有巖蜥能再次創造奇蹟,讓我們能把它們的故事傳下去。

新疆的“唐老鴨”,從近危到瀕危只需不到30年

這一年的白鳥湖和2012年一樣,白頭硬尾鴨沒有繁殖成功。

秋去冬來,雖然白頭硬尾鴨沒有繁殖成功,但看到剩下的成鳥安全遷飛離開,白鳥湖巡護隊的隊員們守護著白鳥湖完成了這一季的使命。

新疆奎屯汙水池、福海的烏倫古湖、精河的艾比湖,還有南疆的一些湖泊曾經都有白頭硬尾鴨的身影,但真正有過繁殖記錄的只有白鳥湖和奎屯汙水池,而穩定繁殖的只有烏魯木齊城邊的白鳥湖

新疆的“唐老鴨”,從近危到瀕危只需不到30年

2018年4月初,隨著物候的提前,白頭硬尾鴨也提前到來,直到文章落筆時,一共來了4雌1雄。

誰都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家園不是嗎?

新疆的“唐老鴨”,從近危到瀕危只需不到30年

更好的消息是,烏魯木齊市經濟開發區園林局的園林隊正式接管了白鳥湖的巡護管理——全職的巡護隊員,兩班制地來守護這個小小溼地的所有希望。

我們民間的白鳥湖巡護隊終於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