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傳》中有最厲害的預言

春秋《左傳》中有最厲害的預言

春秋史最震撼人心的一個預言。這個預言不再是《左傳》常見的六爻占卜風格,而是充滿歷史的悲愴及警示。

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戰爆發,這是晉、楚兩個超級大國最後一次大規模決戰。此前晉楚已經爭霸數十年,干戈不息,兩國筋疲力盡。不過鄢陵之戰時,晉國國力復盛,上下將士無不躍躍欲試想要一雪邲之戰前恥 ,重振霸業。但是在這一片沸騰的熱血中,卻有異樣的身影。

晉國六卿之一、上軍佐範文子反對這次作戰。範文子因為謙遜而有心機,被他爹範武子認為可以一生免疫災禍。這樣一個嗅覺敏銳的角色,聽說楚國出兵時,主張溜之大吉,理由是:“我們假裝躲避楚國就可以緩解憂患。稱霸中原不是我們能辦到的,還是留給有能力的人吧,我們和和睦睦地侍奉君主就足夠了。”這樣一個莫名其妙認慫的建議顯而易見地被晉國統帥們駁回。

一個月後,在晉、楚兩國大軍相遇、即將決戰之時,範文子又主張避戰。晉國政壇權勢熏天的“ 三郤 ”之一,同時也是晉軍新軍佐的郤至看不下去了,用國恥來刺激範文子:“當年晉惠公兵敗於韓之戰,先軫陣亡於箕之戰,荀伯失利於邲之戰,這些都是我們晉國的國恥,你也瞭解這些往事。現在你想讓我們逃避楚國,是又要增添新的國恥。”

春秋《左傳》中有最厲害的預言

範文子終於說出了避戰的理由:

我們晉國先輩君王之所以不斷地作戰,是因為以前戎狄、齊國、秦國、楚國都很強大,若不盡力作戰,處在夾縫中的晉國子孫後代必將衰亡。而現在戎狄、齊國、秦國三強都已經向我們屈服,敵人就只剩下一個楚國罷了。只有聖人才能做到既無內憂又無外患,如果不是聖人,沒有外患就必然會有內憂,為什麼不放著楚國來當我們的敵國外患呢?

範文子這段話既是說理也是預言。史書沒有記載郤至等晉國諸卿的反應,這完全可以理解,因為這段話話在當時看實在過於深奧。總之,鄢陵決戰如期爆發,晉國取得大勝。範文子站在兵馬前感嘆:“君主年幼,諸臣們沒才幹,怎麼會取得這種大勝?一定要萬分警惕。”

晉軍凱旋,上下歡騰雀躍,範文子卻憂心忡忡。因為見外患已平,驕橫的晉厲公必然引發內憂,覺得大難臨頭的範文子做出了一個匪夷所思的舉動——向上天祈禱自己快點死,以免禍及自身。在史書撲朔迷離的記載中,上天很快回應了範文子瘋狂的的祈求,一個月後範文子如願以償地死了。正如範文子所預料的,他死後僅僅過了幾個月,滔天洪水迅速席捲晉國政壇,晉國內亂爆發。晉厲公命人率軍誅殺“ 三郤 ”,將這三位最煊赫的公卿的屍體曝於朝堂之上。晉厲公旋即又被晉國公卿刺殺,這位鄢陵戰場上意氣風發的國君被草草埋葬於國都東門外的荒野,只有一輛車陪葬。範文子的範氏家族成功躲過了內亂,範文子以自己生命為代價實現了他爹對他“可以一生免疫災禍”的評價。

春秋《左傳》中有最厲害的預言

不過我認為範文子的預言不止如此。鄢陵之戰不過是晉國短時間緩解了外患,直到晉厲公的繼任者、英明神武的晉悼公死後,晉楚兩國在弭兵之會上達成和解。隨後楚國受到吳國重創,元氣大傷,這時晉國才算是失去了主要外患,登上天下莫敵的巔峰。與此同時,隨著晉國最主要外患的消弭,晉國的最大最烈的內憂終於爆發,六卿相互傾軋喋血,晉國陷入萬劫不復的內亂,範文子的範氏、中行氏、智氏相繼滅亡,晉國在巔峰的同時轟然解體,成為晉楚齊秦四強中最強也是最早滅亡的國家,甚至還不如弱小的多、飽受外患之苦的鄭國與宋國。

歷史也隨著範文子預言的終極應驗而進入新的爭雄時代。二百年後,一位學者在他的著作中寫下這樣一句話作為一篇文章的總結: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

這隱隱中是對範文子那句話遙遠的致敬

唯聖人能外內無患。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

春秋《左傳》中有最厲害的預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