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遠離飯桌上這個心理「怪圈」,讓孩子愛上吃飯!

「育兒」遠離飯桌上這個心理“怪圈”,讓孩子愛上吃飯!

你家的孩子是不是飯點的時候不好好吃飯,不吼不吃,吼了就哇哇大哭,弄得大人可沒脾氣?飯點一過,就開始嚷嚷著“餓”?

閨蜜前幾天跟我吐槽:“瞧瞧你兒子,大口大口的吃飯,真讓我羨慕啊!”

閨蜜說:每次吃飯都像世紀大戰,害怕兒子不好好吃飯,營養跟不上,影響身體發育。

每次都變著花樣做兒子愛吃的飯菜,但是小傢伙就是不領情,給他夾牛肉,兒子嘟著嘴說:“我不想吃牛肉。”

問他要不要喝湯,兒子頭搖的像個撥浪鼓。

每頓飯就吃一點兒,飯後沒一會兒就開始嚷嚷:“我餓了,我餓了。”

然後就要吃零食,不忍心兒子捱餓,只好任由他吃零食。

孩子不好好吃飯,是很多媽媽最頭疼的事情,該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飯,飯點一過,就吃起了冰激凌或者愛吃的零食。

除了父母給孩子買大量的零食是最直接的原因外,很多父母無意中踩了飯桌上的一個心理怪圈——“穿針心理”。

▲這個心理怪圈,你家也踩中了嗎?

什麼叫穿針心理?有人發現,人在穿針時越是過於重視,越是不容易穿針成功。

所以心理學家就把這種心態和現象稱為穿針心理。即越是重視,效果越差;越是想得到,卻越得不到。

「育兒」遠離飯桌上這個心理“怪圈”,讓孩子愛上吃飯!

美國兒童餵養專家迪娜·羅斯也說,當父母越是把營養當成餵養小孩的主要目標,越容易養出挑食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當父母把營養當成餵養小孩的主要目標,不僅會為每一頓餐準備營養豐富的飯菜,與此同時,因為準備的重視,在吃飯時也會重視孩子進食的要求。

很多媽媽常常覺得“為了讓孩子多吃飯,為了孩子營養均衡,家裡的每頓飯都要花好長時間準備,但孩子就是不領情,不乖乖吃飯。

除此之外,因為父母重視,孩子對進食也有了壓力。

我們不難見到一些爸媽,為了保證孩子的營養,他們會在飯桌上用命令或恐嚇的語氣要求孩子吃飯,這種做法繼而進一步加大了孩子的心理抗拒。

我認識一位爸爸,他小時候就是屬於那種“進食恐嚇娃”。

在他小時候,家裡的經濟狀況不是很好,但是媽媽考慮到小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營養不能缺少,那時候豬肉比較便宜,所以每天媽媽都會買一些肉回來。

本來吃肉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媽媽要求他每天都要把肉吃乾淨,不然媽媽就會罵他,導致長大以後,一點兒豬肉都吃不得,一看見就覺得反胃。

「育兒」遠離飯桌上這個心理“怪圈”,讓孩子愛上吃飯!

▲孩子吃飯時,父母們常犯的5種錯誤

威脅:“不好好吃飯,媽媽就不要你了”;

哄勸:“乖乖吃飯,就可以去遊樂場哦”;

抱怨:“你不好好吃飯,對得起我辛辛苦苦做的飯嘛”;

命令:“必須吃完這碗飯,否則哪兒也不準去”;

請求:“寶寶乖,再吃一口,就一口”;

……

突然想起有一次,在快餐店裡,有位媽媽帶著小女孩吃快餐。小女孩剛吃了沒幾口,就說:“不想吃了。”

那位媽媽就在一旁乞求:“寶貝乖,再吃一點點。”

小女孩明顯不買媽媽的帳。

那位媽媽就開始假裝哭泣:“再吃兩口,就兩口,好不好?”

很明顯地,媽媽的“請求”讓本來很自然的吃飯“變了味道”。

「育兒」遠離飯桌上這個心理“怪圈”,讓孩子愛上吃飯!

當他們吃飯時,就會驕傲的向我們炫耀:“這是我愛吃的魚肉,這個豆角是我讓媽媽買的。”

因為自己可以決定買什麼菜,那是一件興奮的事情,這常常是小朋友的心思。

2、讓孩子在做飯上承擔一點小任務

做飯的時候,如果孩子很感興趣,想要參與進來的時候,不要急著拒絕,別覺得孩子是在搗亂。

當孩子在做飯上有參與,付出了勞動,他們在吃飯時也會倍加珍惜。

在做飯前幫忙擇白菜和洗菜,吃飯時會跟飯桌上的人興奮地說“白菜是我擇的,也是我洗的”,然後驕傲的大口大口吃白菜。

在做飯時讓孩子幫媽媽打雞蛋,她在吃蔥花煎蛋時,會充滿成就感地說:“雞蛋是我打的,好香哦”,繼而又會多夾兩塊往嘴裡送;

嘗試著讓孩子獨立去買醬油,吃魚的時候,他就會開心得說:“醬油是我買回來的,蘸著醬油吃,味道真的超級棒”!

……

「育兒」遠離飯桌上這個心理“怪圈”,讓孩子愛上吃飯!

總之,付出汗水的飯菜更美味,平時父母有時間,一定不要忘記在做飯時給孩子佈置“小任務”。

所以,越是重視越是事與願違,父母們別再踩飯桌上的穿針心理怪圈了。

給孩子自己吃飯的“權利”,也還父母一個好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