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這事兒,佛性不得

賺錢這事兒,佛性不得

1

最近老有人問我有多少錢,作為一個嚴肅的文字工作者(姑且暫時這麼叫著),我拒絕回應如此粗暴的問題,好歹就算是相親,人家還得旁敲側擊,講求點智慧,一上來就這麼問的,基本可以排除在“可交流”之外了。

中國人對錢,有一種又愛又恨的感覺,大家都特別喜歡錢,但在談吐之間,又透露出一番鄙夷,比如最近講佛性,說賺錢這事兒吧,有最好,沒有亦可。

中國人喜歡躲起來“用功”,別人問起來都是“沒有沒有,錢這種東西身外物,人生得意須盡歡,我這兒忙著打王者榮耀呢”,一回頭就四處打聽有沒有賣白粉的門路。

大家都特別享受那種“我還沒出力,你就倒下了”的感覺,因此中國人的佛性大抵都只是停留在面兒上的。那些認為自己怎麼努力都沒用了的,都去了佛性那邊,那些偷偷躲起來用功的,都去了佛性那邊,只有那些憋紅了眼掙錢的,被佛性青年們嘲笑著“你看那誰誰誰,每天這麼努力,還不是跟我們差不多”,在他們眼裡,“天賦異稟”永遠是一件更有面子的事情。

努力,可以使事情有變好的概率,但不必然,有時可能只提升了一點點,但如果你把時間給拉長,做的事情多了起來之後,這所謂的一點點,在多次博弈之下,可能就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必然事件,就像在賭場裡,如果你長期玩下去,就知道下注時提高1%的贏面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

所以我從來都不以損耗“變好的概率”為代價去追求所謂的面子,跟前者相比,後者這種激素層面的刺激實在太廉價了,尤其是在賺錢這件事上,喜歡併為之努力,真是一件極好的事情,至於那些靠著“天賦”就能過活的,在我看來,他們已經在消耗自己卻不自知,因為當你被人們打上這樣的標籤時,那種心理上的愉悅感會讓你從此懼怕在人前露出自己的“努力”。

2

知識分子賺錢,都是可恥的,因為你是知識分子啊,做這麼多事為了賺錢?枉你讀了那麼多的聖賢書!所以知識分子賺起錢來總是羞羞答答,好像心裡有鬼似的,被人一瞪,立馬就紅了臉。

跟知識分子差不多的還有一些職業,比如老師,教書育人的,愛掙錢怎麼行;醫生,白衣天使,救死扶傷,愛掙錢怎麼行。被稱頌的永遠是那些對著窮人不收錢的,累死累趴在工作崗位上的,而不是學術或醫術頂尖的,這是個很有意思的事兒。

人們評價一個人的價值是以大部分人的“心理感受”為標準的,只要一目瞭然覺得對我“可能有利”,我就說他好,他們大抵都想不了太長遠的事兒。

在這樣的道德壓力之下,佛性賺錢就成為了一種時尚,不僅是賺不到錢的人拿它當遮羞布,賺得到錢的人還能拿它當保護傘——我對賺錢不熱衷,你們別搞我。

賺錢這事兒,佛性不得

3

昨天我分享了一個關於人和人的差距的事兒,人和人的差距在於思維,而思維的通道是教育,但諷刺的是,我們的學校似乎很少有教這些“更重要”的東西。

你跟一個外國人存在著語言障礙,你覺得跟他說話就像跟狗說話一樣,彼此都聽不懂,不礙事,科技馬上會解決這個問題,同聲傳譯而已,太簡單了,這不是什麼距離。

但可怕的是,你們明明聽得懂彼此的每一個字,在大腦中的圖像卻不是同一個,這種情況就更接近人和狗之間的關係,低思維層次者除了進步比高思維層次者快以外,沒有任何科技可以解決,而本身你就在低位,進步這件事的意義你可能都不甚清楚,心智都未開,又談何容易。

有人說科技的進步會不會使人與人的差距越來越大?錯了,科技的進步是一小部分聰明人帶給社會的紅利,它惠及了所有人。傻子都能用上iphone,都能接收到最新的高端認知,它提供給了普通人逆襲的通道。

不用懷疑,未來人類一定會分化成兩個物種,一種能通過改造舉起幾噸的重物,能無限續命,能預測10年乃至20年之後的事,他們說的話另一種怎麼都聽不懂,至此,他們就再也無法被合稱為“人類”了,而後者,則在前者的“種族同理心”漸漸淡去之後,被圈養取樂,一代一代過去後,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原來很久很久以前,他們竟然同宗同源。

那麼進化的通行證是什麼?你對社會有多少貢獻。貢獻能兌換成什麼?硬通貨,不言而喻。

所以賺錢這事兒在未來並不是簡單的改善生活的問題,而是是否能升級的問題,不升級,就降級。同時它也符合道德——只有給他人提供最大價值的那些人,才有資格變得更好。

賺錢這事兒,佛性不得

4

年輕人應該多賺錢,這聽起來很市儈,換成年輕人應該儘可能給社會提供更大的價值,就好多了,其實兩者是一回事兒。

有人說,給社會提供價值不一定要賺錢啊,可以去做志願者啊。

的確可以,但這個志願者是不是非你不可?如果你乾點別的事兒產生的價值更高,那麼為什麼不拿賺來的錢僱只能幹這個的人去做呢?顯然對整個世界來說,每個人都該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幫助他人。

只看得到一對一的對應關係,就算是佛陀,也幫不了幾個。

之所以我們願意捨棄後者選擇前者,無非是為了自己得到一些好的心理感受而已,這並不高尚,不僅一丁點兒都不高尚,還夾雜著一絲愚昧,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說,世界沒有因你變成美好的人間,反而更差了。

有一次有個小夥子問我說,蔡叔,您常常鼓勵我們要進取,要多賺錢,但您的書裡談到人生,談到幸福的時候,又和佛家的“看空”和“平常心”相一致,這不是一件矛盾的事兒嗎?

我問他,你有很多錢嗎?

他說沒有。

我說,那就請你先體驗完兩種生活以後,再去體悟是否矛盾吧,可是,你覺得先做到哪一邊,才能有是否選擇另一邊的權利呢?

沒有選擇的選擇,大抵是自欺欺人的多吧。

賺錢這事兒,佛性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