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和藝術的區別是什麼?

傈僳風彩


藝術和流氓的區別是什麼?這個話題在文藝圈就永遠是個爭論不休,撕扯不清的話題。藝術和流氓始終在交織纏繞下就沒有釐出頭續來,就像水與火一樣,即相生相息,又相生相剋。

人類並非是傳說中的聖賢,我們本身就沒有脫離動物本能的屬性,藝術家也罷,普通眾生也好,誰也別說自己有多麼高尚,誰也別說自己的道德品質有多麼的好。無論是藝術家還是普通老百姓,自然正常的思想行為都是一樣的。有人說:“流氓不一定搞藝術,搞藝術的就是流氓”,多麼偏激的話呀。不要因為道德倫理的禁錮,而去綁架人本能的思想行為。因為道德倫理的禁錮,人的思想行為有時候將邪念和淫慾埋藏得更深,其實這樣的危險性更大。



藝術家為創造美而生,是人類心靈進化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建設者。藝術和流氓之間也許就是一張紙,當藝術家在搞人體藝術創作時,因為自然健康的美,而讓你迸發藝術的創作激情,那你就是藝術家。因為創作對象的健康、美麗、或是性感,而讓你的邪惡、淫慾之火點燃,那肯定是流氓。可我們普通民眾又何償不是呢。其實人體藝術之美,我們應該大膽放開了去對待,不必羞羞噠噠,遮遮掩掩,真實自然一些。西方經典的古希臘古羅馬人體雕像、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人體油畫,他們就像高山一樣的屏障,阻隔著藝術與流氓的說辭。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時期,就沒有停止對美的追求和嚮往,藝術就是因為美而產生。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和欣賞藝術,但不是人人都能創作藝術。我們可以斥責和懲罰一些所謂的藝術行為和藝術家,但我們絕不能抹黑和玷汙藝術。


靜坐竹林看雨聽風


英語裡有一句俗語,叫做"one man' s meat is another man' s poison \

閒看秋風999


為什麼有流氓和藝術之爭?

許多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的過程中,被百姓指責為“耍流氓”,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們所見的,是他們喜歡在大庭廣眾之下,讓製作的藝術品擺出人的某些部位。還有的攝影藝術家,也喜歡拍攝少女的照片。而頗多攝影師,的確打著給女孩子拍藝術照的幌子,明目張膽地幹著那些勾當。

這也難怪大眾會說“藝術家都是流氓”“藝術是流氓”的。

如何辨別真藝術假流氓和真流氓假藝術?

那麼,我們該如何分辨真流氓假藝術和真藝術加流氓呢?

一個合格的藝術家,是不會放著學問不去鑽研,反而天天和旁人私會去的。試問,有哪位修行家,是會天天跑到外面領著女弟子無所事事,而不刻苦鑽研的呢?藝術家也是如此的,他可能有一定的功底,他這時候就有兩個選擇:

第一,藝術上譁眾取寵,行為上伺機邪行;

第二,藝術上深刻鑽研,作品上描繪生命。

他是哪種人,你觀察他平時的生活就能知道。一個不貪婪,不奸邪,品行高尚的大師,畫了一幅人體,塑造了黃河邊的縴夫或者水池中的浴女,會有人說他流氓嗎?不會的。相反,每天一本正經出現在各種場合,傳授人生經驗,暗地裡卻做著為人不齒的事情,這種人無論如何也算不得藝術家。


豆子人民藝術家


“藝術”其實和“流氓”有時相隔的僅僅是一張紙的厚度,把握好了就是“藝術”,把握不好就有了“流氓”的嫌疑。比如,在公園、街道、車站等公眾場合脫掉衣服暴露隱私那就是“流氓”,但如果在畫室,甚至在美術課堂上作為模特的“裸”那就叫“藝術”。只要是在恰當的時間和地點去“裸”,便能夠“裸”出“美”,“裸”出“藝術”,無可非議。

這也就是說當前在網絡上熱議的南京中山文理專修學院院長楊林川先生在課堂上當眾“全裸”來頂替模特那應當叫“藝術”——“人體藝術”,這也是無可爭議的,但卻被好事者拿來作為網絡的愉悅,以圖眼球的刺激,這種出發點也就是不正當的,倒有點齷齪的嫌疑。因為這位將楊先生的裸照貼網的人本身就帶有淫邪的目光看待楊先生的“人體藝術”。首先,《圍觀啦!校長裸體上課,女生花容失色》這題目就沒有尊重事實。首先楊先生此時擔當的是模特,而非是“裸體上課”,這是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果以“校長全裸為學生當模特”為題,估計就難有如此的轟動效應。況且為了吸引人的注意居然用“圍觀啦!”為題,並加了一個“!”,這就說明這樣的人是想煽動效果,至於“女生花容失色”更是為了渲染氣氛。其實在此時,楊先生的出發點不管世人有多少種推測,但是楊先生在畫室的“裸”,是擔當模特的責任,此時的他已然不是一位“校長”或者教授,他如同其他的模特一樣,沒有任何的本質的區別。如果你此時依然用著他是“校長”或者“教授”的目光打量著面前的全裸的模特,顯然你還沒有融入到藝術的欣賞中去,你依然是徘徊在藝術之外。還有楊先生顯然有“裸”的資本,首先他肌肉發達,符合模特的標準,具備模特的資質,那麼他就有資格來頂替一下缺席的模特。也許某位男學生亦具備模特的資質,但未必敢在沒有絲毫準備的情形下去“裸”,而楊先生能夠在學生的注視下坦然的“裸”,本身就說明他是一個懂得欣賞美,願意為藝術而獻身的人。我們何必時時刻刻的難以忘記他頭上的烏紗?

我記得曾經《東方神女山鬼系列》中巫山神女就是女兒為父親當的裸模,這在當時引起不小的轟動。如果女兒為父親當裸模需要經受倫理道德的拷問,但楊先生的“裸”又需要經受住什麼拷問呢,無非是傳統的道德觀念,那就是老師不能給學生當模特,也需要經受住那些依然不能將藝術視為純潔、純淨的人的無端的指責甚至痛斥。因為他們無法將“藝術 ”與“流氓”區分開來,總是帶著一種淫邪的目光審視著“人體藝術”,猶如總是期盼著網絡上那些幾近全裸的照片能夠撕下那最後一點遮羞布那樣的心情去看待“人體藝術”,以至於將懸掛於殿堂之上的“人體作品”都視為“汙穢”。純粹的以“流氓”的眼光去看待“藝術”。好在四川畫家李壯平、李勤父女表示,“不管別人戴什麼顏色的眼鏡看我們,我們很坦蕩。”我們的楊校長在人們的質疑聲中依然保持著一份“淡定”。這就是社會的進步,也許有一天我們回過頭來,我們會慨嘆,我們曾經的幼稚。

我們懇望

我們的藝術能夠

穿越茫然和迷惑的荒原

去除“流氓”的褻瀆與審視

將恐懼

化作百折不撓的意志與衝動

用著心中洶湧澎湃的正義

同虛偽的道德進行撞擊

以讓更多人的思想從骯髒中走出

洗淨靈魂

也讓藝術從混沌中走向透明……


一點起1


2017年10月份以來,美國反性騷擾的“Me Too”(我也是)風暴席捲全球,這股風暴同樣波及到藝術圈。2017年底,上萬名女權運動積極分子將矛頭對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一幅畫《特蕾莎之夢》,他們在網上請願,認為這幅畫帶有強烈的戀童癖傾向和性暗示,要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停止展出這幅畫。

這項請願的發起人梅里爾(下圖左)寫道:“我很震驚,看到這幅描繪一個年輕女孩性暗示的姿勢。這幅畫的創作者巴爾蒂斯(下圖右)對青春期的女孩有一種特別的迷戀,這幅畫無疑是在美化孩子的性暗示。”

巴爾蒂斯(Balthus,1908-2001)是一名法國畫家,他的畫作描繪了許多青春期的少女,備受爭議。巴爾蒂斯的作品雖然大多采用傳統的形式,但其作品的主題,因在很多場景中都出現了一些鬱鬱寡歡、慵懶、愛幻想的少女,帶有一種情色的、令人不安的氣氛,往往被指控為戀童癖和偷窺狂。

2014 年,本定於在德國 Folkwang 博物館舉行的巴爾蒂斯個展就因此而被取消。下圖為晚年的巴爾蒂斯和他最後的藝術繆斯安娜。

近些年來,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人們越發反感這類少女繪畫和雕塑題材,認為這些作品傳遞了不恰當的信號,沒有正能量。席捲全球的“Me Too”運動,也讓人們重新審視了德加、高更、席勒的作品。

的確,藝術記錄了人類的成就和失敗,也是我們回顧過去和展望未來的一扇門。這就需要有更負責任的展覽策劃。博物館是公眾美育教育場所,很大程度上,策展人也是一名教育者,他們應該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對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進行充分的展示和探究,而不僅僅滿足於對作品的解釋。


畫家王衍成


流氓和藝術到有什麼區別?

這問題主要看是什麼人,用什麼心想,用什麼眼光去看了,當然,也要看藝術在什麼地放在什麼場合,


象這釣魚的外國娘們,你說她是藝術照呢?還是流氓照呢?拿咱沒文化的農民眼光去看,那她就是流氓照片,再怎麼也不能穿成這樣去釣魚吧!那如果把她放在廣場呢?我想,大多數人會認為是藝術,但是,也要看各種人的心意咋想了,你往壞的那方面想你是流氓,圖片也是流氓了,你往好的方面想你是藝術,圖片也是藝術了,

藝術並不是說,不穿衣服就是流氓,穿衣服就是藝術,文明的人看藝術,不文明的人看流氓,人和圖根著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來定論是流氓還是藝術的。

現在有些藝術也有讓人看不懂的!看不懂咱也不瞎想,反正俺是沒文化的人,只能瞎扯蛋了。


神釣大俠1


哈哈哈!這個問題太有意思了,不過想要說清楚並不容易啊!我也來說幾句湊湊熱鬧。

首先,流氓與藝術涇渭分明。流氓就是流氓,藝術就是藝術,大家走在街頭一看就知道,哪個是流氓,哪個藝術者。

其次,藝術家的愛情觀不同。現在有人眼紅藝術家緋聞多,這不足為奇,藝術家的愛情觀真的與普通人不一樣,我家樓下就是一個唱歌的,人家人品不錯,就是已經五婚了,合理合法,真心說不得他。

最後,不要混淆藝術與人品。藝術就是藝術,流氓則是人品問題,河水不犯井水,千萬不要搞混了!

總之,不要帶有色眼鏡看待藝術和藝術者了,多一點平常心吧!


hi123


什麼是流氓,什麼是藝術,想必看到以下的這張圖,就能很清晰的感受到,而兩者的區別又是什麼呢?

藝術家好“色”,臭流氓也好“色”,所以有共同點可談,這個問題我研究了很久,總結出來一條很經典的經驗,與所有的朋友共勉——愛看三級片的不一定是藝術家,但是藝術家一定愛看三級片~!

如果你覺得流氓,那隻能說明你真流氓。任何藝術都是表達自我的方式,都是為了跟接近宇宙的本體:至於宇宙的本體是什麼,沒人知道,所以才要探索。這也便是藝術和流氓的最大區別


大臻藝術網


本科讀繪畫專業的我,經常被人問到“你們真的會畫裸體模特嗎?”“真的脫衣服脫乾淨嗎?”“你們不會不好意思嗎?男生會有反應嗎?”等等這樣類似的問題。

面對這樣真誠的疑惑,我都一一回答“真的會畫”、“真的脫乾淨,內褲會脫”、“不會不好意思”、“男生習慣了淡定了不會有反應”。即使實事求是地回答,還是會收到“嘖嘖嘖”這樣彷彿意猶未盡、欲言又止的反饋。

每次看到提問者這樣的反應,就很想說……too young too naive。

“裸體”、“繪畫”、“裸模”、“寫生”。當這幾個詞彙及所表現的場景在多數人眼前出現時,國情教育下的我們總是直覺地不好意思、羞怯難當,會直接聯想到不正經、有傷風化。

大一新進來的我們,也是這樣的想法,當模特老練地脫下衣物站好在模特臺上按照老師的指導擺好姿勢的時候,還有女同學拒絕走到模特爺爺(經費有限,大多請的都是老年男女模特)正面甚至側面。那就自己端畫架找角度開始打形吧。但是老師往往落架的都不是背面呀,老師示範作畫的時候所有的學生還是會聚在一起學習的呀,這樣心裡有牴觸的人還是避免不了地要看向畫面和模特裸體的。

老師示範時會從構圖、光影等大的視角去對畫面做佈局,再具體到對象(模特)在畫面上的造型[劃重點]。對的,不論是靜物、風景、人物,裸不裸、有沒有被汙染、有沒有蟲蛀,當我們以畫布後的視角去描畫創作時,他/它們只是“對象”。

一旦有了“他們/它們只是對象”的意識後,畫布背後的藝術家其實考慮到的並不是“這模特騷不騷氣”、“胸大不大”、“哎喲能不能摸”、“這小屁股真翹”這些“流氓想法”。

而是如何“以思理美化天物”[注——魯迅語],即將對象經過藝術家主觀的思考和形式重新表達。

簡單地說,如果是走寫實的創作方向,那麼思考的就是像“畫面上對象形準不準”、“構圖是否精道”、“肌肉走向如何穿插”、“皮膚的質感怎樣描畫”、“肉體上的光影效果怎麼畫出來”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如果是一個嚴肅的藝術創作者,在全心力地投入創作時,絞盡腦汁、廢寢忘食地專注於觀察、思考和表達時,那種澎湃的思維靈感激情,怎麼會是“流氓”的呢?

作為外行人剛接觸到時,可能不可避免地將人體攝影藝術與島國女優封面照聯想起來,無可厚非。但要將兩者等同,認為“藝術”等於“流氓”,就喜歡拍不穿衣服的女模特,那肯定是不對的。從“藝術”的眼光,應該是去研究人體攝影藝術對於人體姿態、面部神情、皮膚質感及光影效果以及藝術家有沒有藉由這一載體的思想等。那種隱藏在作品背後的細膩表達,需要的是“流氓”們無法做到的沉靜的眼、腦、手——觀察、思考、表達。

當然,也有將勾起觀看者肉慾為目標、標榜“色情”標籤的藝術創作者,如日本攝影師荒木經惟。他的作品氛圍一直都在“勾引”和“剋制”之間遊離,如此與觀看者之間所形成的理性分析與感性躁動之間流動的“場”,也是其藝術表達成功的“噱頭”之一。

“境由心生”是有道理的。如果流氓的心戴著流氓的有色眼鏡猥瑣地看世界,整個世界都是流氓的。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真正的藝術家思考的範圍和深度,要甩那些流氓十億個劉翔都追不上。


*圖1來自英國畫家盧西恩·佛洛伊德(1922年—2011年)。

*圖2來自奧地利畫家埃貢·席勒(1890年-1918年)。


看星圈


竊以為只有一個區別,平臺……

這裡的平臺,指的是廣義的平臺,不但指的電視臺和地攤的區別,也指的蓋茨和擦鞋者的區別,也指的梅蘭芳和梅豔芳的區別,也指的時間時代的區別,就是說包括地位包括權力包括富貴包括身份包括出身,誰能說這些不是平臺呢?

打個比方: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可以形象地告訴我們,都是偷,表述根據『平臺』的不同,而結果完全不同。如果說,這個比方不恰當的話,程度而已,或者說成王敗寇。那麼可以看下面的例子:

名人用過的東西叫文物,凡人用過的東西叫廢物。

名人年齡大了叫李老張老,凡人年齡大了叫老李老張。

名人發牢騷叫憂國憂民,凡人發牢騷叫杞人憂天。

名人外出叫考察,凡人外出叫玩耍。

名人的婚外情叫風流韻事,凡人的婚外情叫傷風敗俗。

名人的酗酒叫豪飲叫豪爽,凡人的酗酒叫貪杯叫墮落。

名人沉迷娛樂叫享受生活,凡人沉迷娛樂叫虛度光陰。

名人守舊叫發揚傳統,

凡人守舊叫頑固不化。

名人發脾氣叫有魄力,凡人發脾氣叫沒修養。

名人耍酷叫有個性,凡人耍酷叫神經病。

名人做蠢事叫佳話,凡人做蠢事叫犯儍。

名人放屁是生理的需求,凡人放屁是沒禮貌 。

名人在兩會提意見叫提案,凡人提意見叫扯淡

以上是半真半假的『玩笑話』,但不無道理。藝術其實是沒有標準的,有的只是『時代標準』。莫扎特,畢加索,梵高,莎士比亞,舒伯特,王小波,顧準,高更,瞎子阿炳,卡夫卡,蘭陵笑笑生……或窮或富,但幾乎都是不被彼時的主流社會所認可的,那讓你說,當年的劉海粟是流氓還是藝術?

回眸百年滄桑,梁紅玉之於韓世忠,小鳳仙之於蔡鍔、趙四小姐之於張學良……換一個人嫁了,不會有現在的傳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