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忠與張治中是不是一個人?

誤解者


有書君很負責任的告訴題主張自忠與張治中不是同一個人。 兩人雖出生在同一時代,名字又有點相近,又都是國民黨高級將領,抗日名將,愛國人士,但兩個人的人生軌跡完全不同,有書君和大家一起來了解張自忠和張治中的愛國事蹟。

一、抗日愛國名將張自忠

在有書君心中,張自忠是一個民族英雄,為了民族大義,為了祖國領土的完整,為了中國人的尊嚴,日軍的威逼利誘撼不動他,抗戰中的困難打不到他,這是一位偉大堅強的勇士,他在人們心中永遠屹立不倒。接下來我們來認識一下愛國名將張自忠。

張自忠(1891-1940)山東臨青人,國民黨十大抗日名將之一,(排在首位)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張自忠從小喜歡看《說岳精忠傳》等小說,在少年時期種下了精忠報國的種子。從小立志報效祖國,愛國之情如星星之火在少年心中點燃。

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學堂學習,在這裡接觸進步思想的洗禮,瞭解了三民主義的內涵,秘密加入了同盟會,投入革命洪流。

青年時期這段學習經歷影響了他的一生,驅除韃虜的思想浸入腦入心,恢復中華的決心已深入其骨髓,在他後來的反帝鬥爭中表現的英勇頑強得到了印證。

軍閥混戰時期,張自忠曾在高賢集與張治中對壘,以張治中失敗告終。後張自忠部編入國民黨59師,任師長。

抗日戰爭爆發,日本人曾多次拉攏張自忠,他毅然拒絕日本人的利誘,用以死明志的決心參加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行列。

1938年,張自忠參加了臨沂保衛戰,他率第59軍以一晝夜90公里的速度趕去增援與他有宿仇的龐炳勳部,殲敵四千餘人。

與日軍激戰七晝夜,張自忠部傷亡慘重,但拒絕撤離陣地,最後終於擊潰板垣師團,保障了臺兒莊戰役的勝利。

這場戰役中張自忠放棄個人恩怨,以抗日大局為重,以寬廣的胸懷及大公無私的品格贏得了後世的讚譽。

後來他又參加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均能浴血奮戰,給日軍以重創。

隨棗會戰,殲敵一萬餘人,上級授予張自忠寶鼎勳章一枚。59師付出了血的代價,犧牲了四千五百餘人。(這些戰役均可在網絡上查詢,有書君就不一一贅述了。)

張自忠在戰場上臨危不懼,沉著鎮定地指揮戰鬥,和官兵將士同甘共苦,吃一樣的伙食,對士兵嚴仁共濟,他的治軍人道深得人心。

1940年5月,日軍集結30萬人悍然發動棗宜會戰。敵我激戰三日,終因敵我力量懸殊,寡不敵眾,張自忠部被迫退居南瓜店十里長山。

日軍用飛機大炮輪翻轟炸,一晝夜衝鋒9次,張自忠部官兵死傷無數,16日張自忠始終在前線督戰,他左臂中彈卻不肯下火線,激戰至14時,張自忠官兵只剩百人左右,他不顧個人安危,命令衛兵增援前線,16時張自忠部終因彈盡而無後援,全軍覆沒,張自忠為國捐軀,年僅49歲。

一代愛國將領張自忠為國捐軀,一世英豪被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屠殺,身中蔣介石為其“撫棺大慟”,親手書寫“英烈千秋”挽匾,毛澤東為其題辭“盡忠報國”,周恩來寫文稱張自忠“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中國抗戰軍人之魂。”

十萬軍民為之恭送靈柩,其妻李慧敏絕食七日,隨之而去,甚至連日軍也稱張自忠為“壯烈戰死的絕代勇將。”這是張自忠用血肉之軀和愛國忠心換得的榮耀!

這就是我們的民族英雄張自忠,他用他滿腔的熱血在中華大地上構築了中國人的軍魂,成了人民的心中永遠的豐碑!

二、愛國和平將軍張治中

有書君心中的張治中是位合格的外交家,政治家,憑著他的謀略與溝通能力,在國共兩黨間斡旋,總能想到讓雙方都比較滿意的方案。我們瞭解一下被人們稱為“和平將軍”的張治中的愛國故事。

張治中(1890一1969)安徽省巢縣人,1916年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1924年任黃埔軍校第三期代理總隊長,與周恩來等共事,友情深厚,這為他與中共的友好往來奠定了基礎。

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張治中極力主張和平解決,和中共周恩來等努力協調,抗日統一戰線終於形成,這張治中的努力斡旋是分不開的。

1937年,中日第一次大會戰“淞滬會戰”時,張治中在上海和愛國志士一同主動反擊侵華日軍,給日軍沉重打擊,粉碎了日冦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妄想。

1937年11月,張治中出任湖南省主席,以“廉、正、勇、勤”治省,並聯共抗日,湖南抗日救亡活動迅速發展壯大,可惜因為“長沙大火”事件,張治中引咎辭職。

1941年,皖南事變後,張治中冒著挨批降職的風險向蔣介石上書建議繼續國共合作,共同抵禦外敵,合作抗日。

這個心繫中華民族危亡的將領,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在葉挺被關押時期,提出如此建議,實是顧全大局,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的表現。

1945年5月,張治中冒險解救了被盛世才監禁在新疆的一百多名共產黨人,為中共保存了一批有為得力的干將,功不可沒。

張治中的此舉是冒了相當大的風險的,真正做到了國共合作,不計個人安危。

1945年8月重慶談判張治中、張群等人與周恩來、王若飛等努力促成國共兩黨,不計前嫌,民主共和,停止內戰,簽訂《雙十協定》。10月11日,張治中陪同毛澤東回延安。

1946年1月張治中與張群一起參加軍調處三人小組,再一次呼籲停止內戰,和平解決國內問題。

兩次談判都在國共兩黨政治敏感期,張治中不顧個人得失,為兩黨的團結殫精竭慮,奔走呼告,是為了避免生靈塗炭,為了全中國的老百姓!

1949年,張治中致電陶峙嶽將軍和包爾漢,曉以大義,新疆在他的努力下和平解放。

張治中的這一舉動,讓新疆人民免招戰火襲擾,減少了不必要的犧牲,使國家財產免受損失,維護了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

1949年10月1,張治中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1969年病逝於北京,享年69歲。

張治中作為國民黨高級將領,在抗日戰爭中為民族大義奮勇殺敵,表現出拳拳愛國之心,是一個貨真價實的愛國主義人士。他未曾參加過反共活動,一直致力於各民族的團結,在國共合作中起到了不可多得作用,他顧全大局,以國家民族的和平為已任,毛澤東稱他“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張自忠和張治中兩位是錚錚鐵骨英雄漢!是愛國主義軍事家,革命家,是在抗日戰爭中奮勇殺敵的名將,他倆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定執著的鬥志值得我們每個中國人學習!

正是因為千千萬萬像張自忠和張治中這樣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英雄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們要銘記英雄,向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把中國建設的更加繁榮昌盛,以慰英烈在天之靈!


有書共讀


這是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問題,不過搞笑的問題正經的回答,接下來我們好好的分辨一下張自忠將軍和張治中之間的區別。

二人都是抗日名將,都是值得我們欽佩的抗日英雄,首先在出身上,他們就非常不一樣了。

蔣介石心腹八大金剛的張治中

張治中是蔣介石手下鼎鼎有名的八大金剛之一,與陳誠、何應欽等人並列在這個排行中,可謂是受盡了蔣介石的重用以及信任,是蔣介石真正當成了心腹的人。

我們都知道,在西安事變之前,蔣介石全力的貫徹著“攘外先安內”的政策,在他的打算中,只要哪一天沒有將紅軍剿滅完,哪一天就不會跟日本人打起來。

當他調集所有力量展開大圍攻的時候,有一個人卻站了出來,和蔣介石唱起了反調,他不僅拒絕了蔣介石的命令,還公開勸誡起了蔣介石,想讓蔣介石放棄同室操戈的舉動,好精誠合力的抵抗日本人的侵略。

這個敢於當面觸蔣介石黴頭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的張治中將軍,不是開玩笑,要是在國民黨中有其他人敢這樣跟蔣介石說話,那絕對會被蔣介石打發到不知道哪個角落去度假了。

而面對張治中蔣介石不僅沒有懲罰他,還對他越加重用了起來,因為在他的眼裡,張治中、陳誠這樣的心腹,無論說什麼,只要不是背叛自己,他都是可以原諒的。

抗日戰爭中的張治中和內戰中的張治中

張治中的一生沒有和我軍打過仗,這並不是說他軍事才華不行,而是因為他不忍對自己的同胞動手,無論是國民黨早期的大圍剿活動還是抗日戰爭結束後戰聲擂天的內戰,他都沒有對帶領過一次和我軍之間的戰爭。

但在抗日戰爭就不一樣了,他彷彿一隻沉睡的猛虎一般甦醒了過來,在他的帶領下國民黨部隊如利刀一般跟日本人拼搏了起來,抗日戰爭中的張治中投入了自己所有的精力,甚至還將他在國外留學的女兒召喚回到國內做起了戰爭醫護。

無論從哪一點來說,在面對真正的外敵侵略之前,張治中將軍都是一個非常有骨氣的人,這個時候的他為國家奉獻出了自己的所有精力。

但在1949年的時候,他卻背叛了蔣介石,背叛了對他信用有加的蔣介石,蔣介石當時派張治中前往北京準備和談,因為他手下的部隊兵敗如山倒,如山洪一般無可挽救,所以他就抱著僅有的一小絲希望,想讓張治中這個國內有名的和平將軍為他爭取到僅存的可能。

但是在來到北京之後,張治中就再也沒有回到蔣介石的身邊,他選擇留在了北京,並最終發表了討伐蔣介石的聲明,希望國民黨各將領放下手中的槍支,和平的起義,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同胞之間的鮮血橫流,在張治中的努力下,新疆和平起義了。

被流言所困擾的張自忠將軍

張自忠將軍就不一樣了,張自忠原本是馮玉祥手下的西北軍將領,在中原大戰馮玉祥戰敗之後,馮玉祥手下的部隊並沒有如其他的軍閥一樣保持著自己的獨立,而是被蔣介石和張學良收編了,張自忠所在的部隊就是其中之一。



張自忠將軍身為堂堂七尺男兒,內心擁有著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哪裡承受得住這樣的流言,所以他只能通過用行動來證明自己,他身為一介將軍,卻屢次的將自己置身於戰火的最前鋒,跟日本人浴血奮戰了起來。


但即使張自忠將軍做出了再多的努力,當時的輿論仍然還是將張自忠當成了是漢奸。

其實這說來也不奇怪,因為往往許多人都是有腦無眼的,即便用事實跟他們說話了,他們還是不相信,就比如前段時間我在網上還看到有人抹黑張自忠將軍,列出了一系列莫須有的罪名,就是想說張自忠將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漢奸,就算過了這麼多年,都還有這樣的流言,在當年,這樣的流言有多可怕就可想而知了。

用生命來證明自己清白的張自忠

所以最終張自忠將軍選擇了用生命捍衛自己的尊嚴,他帶領著2000多名銳士殺進了日本人的大本營,經過整整七天血液噴灑的瘋狂戰鬥,張自忠將軍將自己的生命留在了戰場上,他到死的最後一刻都在證明自己,很多事情就是這般的可笑,在張自忠將軍犧牲後,各種流言才徹底的退去,在朗朗青天白日之下,還給了張自忠將軍一個清白。


對於張自忠將軍,不僅是國人佩服,就連跟他誓死奮戰的日本人都對他感到了由衷的敬佩,他們用莊重的禮節將張自忠將軍下葬了,他們雖然為了能剷除這樣的一個大敵而歡欣鼓舞。

但是對於張自忠將軍英勇的精神,他們卻是發自內心敬佩的,甚至在後來,張自忠將軍遺體被國軍搶回後,日本人甚至還在張自忠將軍遺體迴歸的路線停止了飛機的轟炸,以免炸到張自忠將軍的遺體。

最後在重慶,無數的百姓悲愴的為張自忠將軍送行,以表達對這位愛國將領的萬分欽佩。蔣介石的主持下更是為張自忠將軍舉行了重大的葬禮,在葬禮中,蔣介石表現出了十分的悲愴,他在為痛失這麼一個良將而感到深深的不捨,也為張自忠將軍悍不畏死的精神感到了十足的感動。

所以說這就是張治中和張自忠之間的區別,張治中雖然反叛了蔣介石,但只是失了小節重大義,在他的努力下,同胞之間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流血,減少了很多無謂的傷亡,有一句話很適合形容張治中將軍,“勇於外戰,怯於內戰”,說的就是他。而張自忠將軍的經歷卻是讓人感到心痛的,他雖然證明了自己,但付出的是自己的生命,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這兩位將軍都是真正的英雄。


孤客生


張自忠1917年加入馮玉祥的西北軍,先後出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1931年開始在宋哲元的29軍任職,1933年張自忠率部參加了長城抗戰,在喜峰口戰役中重挫日軍,因而名聲大噪,但是1937年“七七事變”後,張自忠卻因為留下與日軍交涉一度蒙受了不白之冤,輿論指其為漢奸。1937年7月底,日軍發動佔領平津的戰役,張自忠奉命留守北平,在留守和對日交涉期間,張自忠一方面試圖維持冀察政務委員會,另一方面則積極掩護29軍撤退,他也因此背上了漢奸的罵名。後來張自忠官至第33集團軍總司令,因為在北平期間受辱,所以他一心抱著為國捐軀,殺身成仁的想法,在1940年的棗宜會戰中,張自忠壯烈殉國。

張治中則也是國民黨軍中資歷比較老的將領之一,他早年畢業於保定軍校,參加過辛亥革命,後來出任過黃埔軍校的總隊長,以及國民革命軍第二師的參謀長。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時,張治中率領第五軍進入上海抗擊日寇,第五軍也因此成為抗日鐵軍,張治中本人也因此被譽為抗日名將。後來張治中還參加過平定福建事變。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時,張治中主張和平解決。張治中是國民黨將領和政要中少數的與中共關係不錯的人物,因此在後來的與中共的歷次和談中都會有張治中的身影。1949年國共和談破裂後,張治中作為國民政府代表團的團長沒有再回南京,而是留在了北京,參加了新政權。


青年史學家


張自忠和張治中當然不是同一個人,雖然兩人的名字有點像,但是兩個人的人生卻有著天壤之別。

張自忠

張自忠將軍是國軍在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犧牲時的軍銜是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死後被追封為陸軍二級上將。


張自忠將軍本是馮玉祥手下的將領,但是在中原大戰後,馮玉祥一敗塗地,張自忠被南京國民政府收編。

盧溝橋事變爆發時,張自忠當時正在北平養病,日本方面多次派人接觸張自忠,均是無功而返。北平淪陷後,張自忠逃離了北平。但是,因為這件事情,很多人認為張自忠是漢奸。

就這樣,張自忠將軍揹負著漢奸之名,踏上抗日戰場,先後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

在抗日戰場上,張自忠給予了日軍沉重的打擊,多次阻擊日軍,被日軍稱之為“活關羽”。最終在棗宜會戰中張自忠將軍壯烈犧牲。

我一直以為張自忠將軍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戰場的,以死明志,洗脫自己揹負的漢奸之名。




張治中

張治中在蔣介石心中的地位顯然不是張自忠可以比的。

張治中畢業於保定軍校,後來在黃埔軍校任職,因此也算得上是黃埔嫡系,是蔣介石的心腹之人。

蔣介石手下有“八大金剛”,分別是:何應欽、劉峙、顧祝同、蔣鼎文、張治中、陳繼承、錢大鈞、陳誠。

張治中能和何應欽、陳誠這樣的大佬並列,可以說蔣介石非常非常信任的人。

在抗日戰爭時期,張治中作為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參與了淞滬會戰。隨後擔任過湖南省主席,任期1年2個月。

在擔任湖南省主席期間,發動焦土抗戰,最終因為一次失誤,釀成了慘劇“11·13長沙大火”,大火燒了5天5夜,導致長沙古城毀於一旦,張治中也因此被撤職。

作為蔣介石的心腹,張治中的主張和蔣介石卻不那麼的一致,蔣介石主張攘外必先安內,張治中卻主張和平。但是奇怪的是,蔣介石一直都是對張治中信任有加。

在蔣介石在大陸的最後時刻,張治中作為蔣介石的代表,與我黨進行和談。出於和平的考慮,張治中沒有再回到蔣介石身邊,成為了著名的“和平將軍”。


小鎮月明


張自忠與張治中二位都是國民黨中著名的抗日將軍。

張自忠是抗日戰爭中,中方戰死的最高級別的將軍。因在平津中日之戰時,一度被國人誤會為“漢奸”和“不抗日將軍”。1940年中日棗宜會城,張自忠率軍阻敵於湖北宜城長山一線,親帶衛隊督戰於前線南瓜店,直至戰死。其軍銜為“中將”,戰死後,蔣介石親自主持召開追悼會並扶靈柩,追封為“上將軍”。現在湖北宜城市城關鎮建有“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在湖北南漳縣武安鎮建有“張自忠衣冠冢”,修有“張公祠”,並在“張公祠”建立了“藎忱中學”(張自忠字藎忱,現南漳縣第二高級中學)。

張治中是國民黨中資深的將軍之一,是蔣介石信任和依重的將軍之一。也是在國民黨高級將軍中唯一一個在國共內戰中,沒有正面交手的將軍。1949年“國共北平談判”時,因其在國民黨中聲望高,又與共產黨交情深厚,被蔣介石委任為“國民黨代表團團長”。後因談判沒有達成,被“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團長”周恩來勸留於北平(現北京),並參加了新中國的組建工作,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張慶東字恕鳴


肯定不是同一個人啊!

張自忠


別名:字藎臣,後改藎忱

籍貫:山東臨清唐園村

國籍:中國

出生地:山東臨清唐園村

民族:漢族

性別:男

出生日期:1891年8月11日

逝世日期:1940年5月16日

職業: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

星座:獅子座

畢業院校:天津政法學堂

信仰:三民主義

主要成就: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 棗宜會戰為國捐軀 參與喜峰口戰鬥 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軍銜: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

字:藎忱

張治中


別名:張本克

籍貫:安徽巢縣

民族:漢族

國籍:中國

去世年月:1969年4月6日

職業:陸軍二級上將,湖南省政府主席,軍人

畢業院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政黨:中國國民黨

代表作品:張治中回憶錄

職業:政治家,軍事家

服役軍隊:中華民國陸軍

服役時間:1928年——1949年

軍銜:二級上將

參與戰役:中原大戰,淞滬抗戰,徐州會戰

勳章:青天白日勳章,總統自由勳章


zhdgdghsns


前一個是西北軍將領,後任59軍軍長(七.七事變後29軍改編為三個軍,一個明七.七即77軍,兩個喑七.七,即59軍和68軍),因臺兒莊戰役功勳卓著升為33集團軍總司令,1940年在棗宜戰役中殉國,追授陸軍上將(犧牲時為中將)銜,是最著名的抗日英雄,不是之一。後一個是蔣的八大金剛(何應欽.陳誠.蔣鼎文.顧祝同.劉峙.錢大鈞.張治中.陳繼承),為中將加上將銜(即侯補上將),一生既孝蔣又親共,後善終,不便評價。


手機用戶10413206133


不是一個人!張自忠,山東臨清縣康園村人。(1891——1940)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將領!民國二十九年在湖北省棗宜縣對日作戰中光榮殉國!一九八二年被追認為"抗日革命烈士!


張治中,安徽省巢縣

(1890——1969)抗日將領。因反對內戰,譽為“和平將軍”!建國後,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丶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亞聖七十四代孫孟凡思


當然不是同一個人。

問這個問題的人,真的應該好好惡補一下歷史知識,對歷史太不瞭解了。

張自忠是山東臨清人,國民黨陸軍中將,民族抗日英雄。

張自忠的主要事蹟在於抗日戰場,時間跨越從1938年到1940年。因為張自忠是個主戰派,日本多次派出使者來會見張自忠,都受到了張自忠的拒絕,但是這也讓很多人誤解他是賣國賊。揹負罵名的張自忠積極投身到抗日戰爭當中去,先後參加了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戰役。

在臨沂保衛戰保衛戰當中,張自忠率領59軍與敵人激戰七晝夜,擊敗了日軍增援臺兒莊的部隊,保證了臺兒莊戰役的勝利。張自忠擊敗的日軍增援部隊就是號稱“鐵師”的板垣師團。

1939年,張自忠的右翼軍團發起冬季攻勢,消滅日本日本一個旅團,這是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發起的唯一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

1940年的棗宜會戰會戰當中,張自忠身中數彈仍堅持指揮戰鬥,最終全軍覆沒,張自忠以身殉國。猶記得當年教科書中寫到,張自忠戰死之後,日軍發現張自忠肚子裡面空空如也,日軍也很敬佩張自忠,稱之為“活關公”。

張治中是蔣介石的心腹,但是他對於建國也是有貢獻的。

張治中是黃埔系的將領,這一點跟張自忠完全不一樣。當年張自忠因為抗日問題,與蔣介石鬧得不愉快,而張治中則是則是蔣介石的心腹,是八大金剛之一。

但是張治中總體來說是個好人,他反對蔣介石搞內鬥,不願意自己人打自己人。所以雖然張治中在國名黨內受寵,但是在原則問題上,他做得非常好。

在能力和貢獻上來說,張治中軍事能力一般,但是他對於促成國共合作有不小的貢獻。在1949年的時候,張治中出面協調,使得新疆得以和平解放。

總得來說,張自忠和張治中是有共同點的,那就是愛國。這一點必須強調,任何人,出生不重要,主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什麼。


圍爐煮酒話春秋


不是一個人。

先說張自忠將軍,字藎忱,1890年8月11日出生,山東臨清人。1940年5月15日戰鬥中被日軍包圍,身中7彈。最後留下一句話:“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拔劍自盡。將軍戰死後,日軍列隊集體膜拜。1940年5月28日,國民政府舉行國葬。1982年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

再說張治中將軍,原名本堯,字文白,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安徽人,參加淞滬抗戰,1949年4月擔任國民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建國後擔任多個重要職務。69年在北京逝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