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系三強之爭丨關稅上漲徒增變數

德系三强之争丨关税上涨徒增变数

關稅上漲後,奔馳超越奧迪的可能性逐步降低。

丨紀偉、左茂軒

2018年,本是奔馳最有希望超過奧迪奪取國內豪華市場銷量冠軍的一年,但關稅上漲的影響,反超的可能性逐步降低。

7月6日,在美國對來自中國的818種、340億美元產品加徵25%關稅正式實施的背景下,中國隨即啟動了反制措施,對原產美國的農產品、汽車、水產品等545項商品,規模總計34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加徵25%關稅。

事實上,自美國發動貿易戰以來,歐盟、加拿大、墨西哥、印度等國家均對美國的關稅採取了反制措施。對此,有分析人士認為,此次貿易戰可能在全球範圍內產生再分配效應,即美國企業為規避關稅而更多選擇從其他國家進口,中國企業也會更多拓展非美國家的客戶,從而實現新的平衡,而這種平衡很有可能由中國來主導。

德系三强之争丨关税上涨徒增变数

柏林時間7月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抵達柏林主持第五輪中德政府磋商並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在中德兩國總理的見證下,中德汽車企業間簽下多份合作協議。其中,備受關注的長城與寶馬的合作項目,於當地時間7月10日在德國正式完成簽約。客觀來看,此次合作意義深遠。

但目前來看,這種降價對於奔馳、寶馬的進口車型而言僅是曇花一現。反倒是奧迪、捷豹路虎等企業或能從中受益。

“奧迪的生產基地佈局在德國本土和歐洲其他地區,另一個重大布局就是中國的一汽-大眾。因為在美國市場沒有生產基地的佈局,這對於奧迪來講沒有任何的影響。” 7月7日,在全新奧迪Q5L上市發佈會之後,一汽-大眾奧迪銷售事業部執行副總經理荊青春在對智庫君表示。

同時,他提到:“6月份,由於關稅下調的影響,整個豪華車市場比較平淡。7月份,用戶的觀望情緒可能會有大的轉變。關稅的調整在7月1日落地,還有很多用戶在觀望7月1日以後有沒有其他新的變化。現在已經過了這個時間點,目前我們可以感受到奧迪的銷量已經恢復到了一個正常的水平。我們的判斷是,7月份豪華車市場會比6月份略好,會有一個恢復性的增長。”

關稅政策導致新變數

現階段受關稅影響,來自美國的進口車型成本會大幅提高。特斯拉去年在華銷量超過2萬輛,約佔其全球銷量的20%,目前整體影響有限,但對其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嚴峻考驗。

從目前豪華車市場的發展來看,德系車企受關稅影響要遠超特斯拉。主要原因在於美國設廠生產的寶馬、奔馳等豪華品牌都有對華出口。據中國流通協會提供數據顯示,去年奔馳自美進口至中國的GLS銷量達7100輛,寶馬X5、X6銷量共計6.1萬輛。

從去年奔馳、寶馬、奧迪三家車企的銷量表現上來看,奧迪雖然取得豪華車市場的銷量冠軍,但同比增長僅為1.1%,寶馬、奔馳的增長幅度卻達到15.1%、25.9%,並且相比寶馬、奔馳,奧迪銷量分別多出3000輛和1萬輛。因此,業內人士曾預測,奧迪在中國市場連續30年豪華車冠軍頭銜,很可能在今年丟失,奔馳、寶馬有望實現反超。

德系三强之争丨关税上涨徒增变数

然而,美國發起貿易戰卻成為了一個新的變數。以奧迪、寶馬為例,去年奧迪在華國產車型銷量佔比達到高達92.3%,而寶馬在華國產車型銷量佔比約為68.9%。可以看到,如果寶馬進口車價格提高,勢必會影響到全年銷量表現。

對此,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中美貿易問題確實會影響奔馳、寶馬進口SUV車型的銷量,但體量較小,基於全球化的佈局,奔馳、寶馬可以尋找其他國家工廠來代替生產。同時,現階段持幣待購消費者增多,但對BBA在華整體發展影響並不是很大。”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按照目前中國產業發展情況,美系車企會更加依賴中國市場,並且由於國內汽車產品的替代性很強,即使美系車企部分車型加價或退出,德系、法系、日系以及中國的自主品牌會填補空白,對中國汽車消費的影響非常有限。

中國市場的轉型新機遇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奔馳及smart品牌在華累計銷量為34.8萬輛,同比增長14%,半年業績突破30萬臺;其中,6月共交付5.82輛新車,同比增長12%。

奧迪則結束了3月以來的銷量連續上漲態勢,6月,一汽-大眾奧迪品牌共計銷售新車4.4萬輛(不包含進口車),同比下滑5.6%。

其中,奧迪Q5銷售8614輛,同比下降18.1%。奧迪A6L銷售8917輛,同比下降25.6%。奧迪Q3銷售5785輛,同比下降21.1%。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告訴智庫君:“奧迪要想保持冠軍並不難,最大問題是實際零售價與奔馳、寶馬逐步拉開差距,導致品牌溢價下降和利潤降低。建議奧迪不應過分追求銷量,穩定終端零售價,提升品牌形象。”

德系三强之争丨关税上涨徒增变数

今年5月24日默克爾來華訪問時就曾表示,德方非常願意與中方共同開發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等技術,希望中方為此提供更多便利。目前,這項提議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寶馬、奔馳已相繼在上海、北京獲取自動駕駛上路測試的牌照。相反,以通用、福特、特斯拉為代表的美系車卻並不積極。

實際上,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在自動駕駛、人工智能、車聯網等諸多新興產業領域正展開積極探索,而德國方面也絲毫未鬆懈,去年德國通過了首部關於自動駕駛汽車的法律,進一步促進大眾、寶馬、戴姆勒等德國汽車製造商對自動駕駛的研究投入。

上述業內人士分析稱,在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的清單中,新能源、新興技術等領域位列其中,意在扼制中國的發展,而中國積極與德國展開合作,會進一步增強中國在新能源汽車以及智能汽車的競爭力。如果美國車企失去中國市場,將可能錯失汽車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新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