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时代,农产品凭什么“出奇制胜”?

导语:最近几年,消费升级一直是一个很火的词汇。物质越来越丰富,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和体验逐渐提高,使得众多企业不得不站到消费者的立场去思考,去升级产品。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农产品凭什么“出奇制胜”?

消费升级时代,农产品凭什么“出奇制胜”?

消费升级到底有多火?

在过去两年,大概有一半的热点词,都和它有关。

比如:“新零售”;

比如:“供给侧改革”;

比如:“90、00后的消费观”。

那么消费升级为什么会这么火?消费升级到底是什么?我们又该怎么把握住这次机会?

这一次,我们来彻底搞懂消费升级。

消费升级的风口,是真的来了

1.先来看数据

2017年,中国进出口跨境电商的交易规模已经达到了7.6万亿,海淘用户规模达到了5800万人次。更重要的是:这些人买的,和五年前买的奢侈品不一样,而是一般性的高品质商品,从最开始的婴幼儿用品,到日用品,箱包、药品、食品、化妆品等等。

2.升级的节奏,我们也能感知到

拿我们上厕所都要用到的纸巾来说,最开始小时候都是用草纸,后来条件好了,用卷筒纸,再后来有包装精美的餐巾纸,最近又冒出了很多号称原木桨、无漂白的餐巾纸。

这还不够,有了智能马桶盖,直接把纸给革命了。不少去过日本,在宾馆里用过智能马桶的人纷纷表示,用过以后就回不去了,家里全升级成智能马桶了,但却搞得出差都很为难,因为国内大部分宾馆都没有安装。

过去的每一个产品,都值得被重新做一遍。

3.美国的过去映射中国的未来

美国在1920年进入了“消费社会”,主要是五个原因:

经济繁荣和收入提升;

生产效率提高和商品价格下降;

城镇化与中产阶级崛起;

文化产业带动;

消费信贷。

而这些条件,今天的中国都已经具备,历史总是会很相似。中国进入消费升级社会是一种必然。

消费升级时代,农产品凭什么“出奇制胜”?

消费升级,到底升的是什么?

1.用户意识的升级

今天我们面临的消费升级是全面的、阶梯式的。

全面指的是全中国,阶梯式指的是北上广深向更上一层的消费去靠拢,二线城市也会往上靠拢,三四五线也有自己的升级,所以会呈现出整体的一片消费升级的现象。

天猫国际的数据也显示:三四线城市的海淘的消费金额超过了一二线城市,比如《战狼2》的主要票房也是由三四线的小镇青年贡献的。不要把北上广深当做全中国来看。

2.产品品质的升级

手机行业是消费升级的启蒙老师。现在年轻的用户会拿手机的品质、设计、用户体验的水准,去要求其他日常生活用品,年轻人对于产品的要求已经被手机行业教育过了。

同时,不同代际的用户也不一样。

90后与80后不一样,90后与95后不一样,甚至90后与90后都不一样,比如麦肯锡的一项调研就把这些年轻人的多元化进行了细分,大致可分为:

追求幸福型,占比39%;

追逐成功型,占比27%;

知足青年,占比16%;

任意挥霍者,占比10%;

宠二代,占比8%。

其中重点指出:54%的人对品牌不感兴趣,他们更关心产品本身。但可惜的是:好的产品依然稀缺。

消费升级时代,农产品凭什么“出奇制胜”?

3.产品用量的增减

以毛巾为例,中国人平均每年用掉的毛巾数是1.2条,作为对比,美国人每年用掉的毛巾数是8.4条,日本人每年用掉的毛巾数是7.2条。

国内普通人会分为一条洗脸、一条洗脚;生活水平高一些会分为洗脸、洗脚、洗手;再高一些是洗脸、洗脚、洗手、洗澡;生活水平越高,毛巾的种类分的会越细,用量也会越来越多。

落差很大的品类,恰恰是隐藏的大机会。

4.消费场景的变化

依然以毛巾为例,根据不同的场景可以更加细分为洗脸、洗手、洗脚、洗澡、干发巾、棉柔巾、运动速干、出行压缩湿纸巾等。

场景的细化,单功能极致,会带来新增量。

不仅仅是细分的场景有机会,在未来越是离人近的场景,机会也是越来越多,比如你买了一个空气净化器,在用了一段时间后它会自动提醒要更换滤芯,并且可以自动下单,明天就会到货。当空气湿度不够的时候,它会提醒你换加湿器,并可以自动下单第二天到货;当装上加湿器一段时间后,它也会提醒你水质情况,如果水质情况不好,它可以自动下单净水器并第二天到货。机器可能比你的TA更懂你。

产品形态的快消化也在帮助农产品迅速嵌入生活场景,使消费更便捷、更日常。这是立顿茶行销全球,而中国七万家茶企利润总和抵不过一家立顿的原因所在。

消费升级时代,农产品凭什么“出奇制胜”?

在消费升级时代,品牌传播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过去,在我们的心智中只有两类产品:品牌货和杂牌货,而且当时我们并没有太多对产品的鉴别能力,所以我们才需要经由品牌来鉴别产品的好坏。

可是到了现在,影响我们下单的因素变成了评论区大家的反馈、KOL的推荐、朋友的介绍等,我们已经不需要单独依靠品牌来识别产品的好坏了。

营销传播在慢慢由品牌向口碑转移。

消费升级对商业版图的影响

1.本土品牌取代洋品牌

IDG曾经有一个判断:“新时代的创业者会在未来十到二十年间创造一批全新的品牌,这批品牌会把原来的品牌替换掉,出现一批真正国际化、过百亿美金市值的品牌。”

最新麦肯锡的数据也侧面做了证明,在中国消费者品牌偏好的一张表单中,仅仅在奶粉这一敏感的类目上,洋品牌和国内品牌已经打平了,更不用说小家电、纸品牌等,一边倒都倒向了国内品牌。

本土品牌站在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机会中。

2.年轻品牌取代老品牌

一个不能被忽略的事实是:老品牌的掌门人很多都要退休了,他们不理解90后的世界。所以接下来会涌现出一批新锐创业者、一批新的品牌,整个社会会发生一次财富大转移。

对于老品牌来说,要有危机意识,要老树长新芽,植入新的基因。

福来认为,让特产摆脱“土气”,与年轻消费者群体对接,产品和销售的“时尚化”是重要手段。而与明星和时尚事件结缘,不失为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消费升级时代,农产品凭什么“出奇制胜”?

消费升级风口下的三个难点

1.用户更挑剔了

以前是买的没有卖的精,现在是买的也变精了,买的为什么会变精呢?

信息不对称逐渐消除了,消费者可以轻易地了解比较产品优劣;消费者已经被高水平的手机行业教育过了。无论是iPhone也好,触发国产手机集体崛起的小米手机也好,无论是产品品质还是用户体验,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用智米科技苏峻博士的话来说,消费者左手拿的是做工精良的手机,右手却只能无奈地用着工艺粗糙、体验不佳的家电。

不仅仅是家电行业,很多行业的产品品质已经跟不上用户的要求了。

2.要升级产品,往往需要升级整个供应链。

以青米科技做的插线板为例,为了摒弃傻大粗笨的船型开关,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大部分供应商都不愿意改变。当然后来幸运地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供应商,通过一起努力才让按钮变得精致小巧。

很多零部件供应商、制造商的惰性很大,他们躲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就要求我们做很多的说服工作,先统一价值观、跟他们讲前景和好处,然而再一起努力去死磕。

对于供应商来说,海量的稳定订单,比起高毛利但不稳定的订单,更便于安排生产,更有诱惑力。

3.消费升级就是在红海中找蓝海。

消费升级做的是从“有”到“优”的事,“有”的部分,往往都是市场充分竞争的,已经很拥挤了。只有找到新的技术制高点,解决用户还没有被解决的重要痛点,才能在红海中开辟出蓝海。

无论是提高效率,革命性地降低成本,还是更好的用户体验,都要求我们具备更高的设计和研发能力。

神农岛首席专家娄向鹏点评:全品类健康化,引领消费升级。

在消费升级和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今天,消费者越来越多地重视饮食健康,愿意多花一点钱买健康、买独特,这正是地方特产持续做大的机会。

沿着技术含量和加工深度升级,将食品保健化,是特产和食品企业在产品升级上的终极体现。

特产企业从大众标配到小众精选,从基本价值到贴心价值(健康化升级),既合了消费者胃口,又撇开了竞争对手,还拉升了品牌,特产企业何乐而不为呢?

消费升级时代,农产品凭什么“出奇制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