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约束,外部政策对国内政策的约束使得短时宽松效果基本失效

文:凭栏欲言

经济中

经济的参与者受到动机和约束的共同影响。

谈及政策影响时,政策的动机往往比较明显,但政策面临的约束却要更多的思考。

01

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国企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而围绕这个动机的配套政策是容易被估中的,笔者在近几个月事件中就曾经多次提前估中。

而约束却是多方面的,有需求、汇率、国际环境等。

如扩内需,扩内需方向有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发展房地产业、刺激消费金融等等多种手段多种政策,但其受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约束。

占比GDP仅四成的国民可支配收入,约束了国民消费能力的上限。

上限的限定决定了促消费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效果越来越差。

自2018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会议中重提“扩大内需”开始,时间接近三个月,从效果看消费还在下滑。

动机与约束,外部政策对国内政策的约束使得短时宽松效果基本失效

没有居民收入提高而只谈促消费,势必难以给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外需受阻的情况下,消费对产能的约束,

必以 居民可支配收入/GDP 的提高来实现。

当政策无扩大分子的动机时,经济会以缩小分母来实现约束。

02

国内的政策也将受到国外的约束

国企的高杠杆债务存着在系统性风险,出于支持国企杠杆置换的动机,央行制定了短时宽松政策给予货币上的支持。

但其受到汇率和国外环境的约束。

短时宽松导致了汇率的走贬。

自6.14日开盘美元人民币6.3928至7.3日至低点6.7108,人民币贬值3180基点。

动机与约束,外部政策对国内政策的约束使得短时宽松效果基本失效

历史数据表明(兴业数据),人民币贬值1基点约等于上海银行间3月拆借利率(SHIBOR 3M)升息2.2基点的约等效果。

自6.14日至7.3日半个多月时间,汇率贬值带来了相当于加息0.7%的货币紧缩效果。

已可完全对冲掉央行定向降息0.5%的效果。

可以判定,国外政策对国内政策的约束使得央行短期宽松政策已基本失效。

那什么时候货币政策可以完全独立呢?

答曰:独立于世界体系之外。

03

美国经济政策动机很明显,为美国负债消费模式已不可持续,债务需要缩减。

动机与约束,外部政策对国内政策的约束使得短时宽松效果基本失效

97亚洲金融危机中,美国通过加息引爆他国危机实现了本国债务规模下降,而特朗普上任后,其实现降低债务规模的手段仍寄望于拉爆他国危机。

而贸易战,只是手段。

美国可以印钞进行近乎零成本的全球采购。

纸嘛,印嘛,要多少没有?

而政府先天就具有印钞的动机。

为何就不可持续了呢?

源于美元信用的约束。也是一国国内政策受到国外的约束。

利用国际货币地位——无节制印钞——美元信用受损——失去国际货币地位。

当美元失去信用时,国际货币地位丢失,自然也丢失了对世界收铸币税的权利。

美元丢失信誉会导致国外弃用美元的行为,约束了美元的印钞行为。

04

经济有周期。

供给和消费制造了经济周期

而债务是经济周期的推手。

而利率是债务的推手。

而最终世界利率政策由美元政策推动;

美元政策是世界经济的底色。

债务推升了生产能力,增加了供给。

债务也推升了消费能力,增加了消费。

而消费能力受到可支配收入的限定,至少也需可支付收入能覆盖债务利息。

当转折点到来时。

居民需缩减消费来还清负债。

而供给能力却已经落地。

供给能力受到消费的约束。

当消费不足时,多余产能需要出清。伴有工厂倒闭。

工厂倒闭伴随失业,失业降低消费能力,反馈循环。

典型的即是房地产业。

有许多人提醒,政府不可能让房地产业崩盘,否则将带来非常恶劣的后果。

这话的动机很对,

政府有防止经济下滑的动机;

而我们却更应关注消费、货币、汇率、外部政策、内部政策空间等对政策的约束。

说这话的朋友显然关注了动机,但肯定没关注过约束。

而消费与供给的最佳匹配利率是多少呢?

即工厂贷款增加的产能恰好可以被居民存款收益增加的消费能力吸收。

即两者共同等于名义GDP增速。

上季度,中国名义GDP增速为10.2%,。而目前央行一年期基准存款利率1.5%。

虽然最佳匹配利率只是理论上的数值,却也能看出一些问题。

与GDP增速相比显得过低的利率,显然有激励工厂扩大产能的动机,却剥夺了居民本应分享的经济增长红利。

形成了实质上的储户补贴银行,补贴企业。

最终反映在居民消费能力匹配不了供给增速。

消费能力对供给的约束最终形成周期。

或以危机形式重归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