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不一定吃過,吃過不一定聽過的長江野魚——江團

江團學名長吻鮠又名鮰魚,肥沱,肥王魚。不同的地方,鮰魚有不同的叫法,上海稱“鮰老鼠”、四川名“江團”,貴州則喚之為“習魚”。長吻鮠體長,吻錐形,向前顯著地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須4對,細小。無鱗,背鰭及胸鰭的硬刺後緣有鋸齒,脂鰭肥厚,尾鰭深分叉。體色粉紅,背部稍帶灰色,腹部白色,鰭為灰黑色。長吻鮠分佈於中國東部的遼河、淮河、長江、閩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鮮西部,以長江水系為主。在40°N以北的淺水水域,包括西歐的法國、英國東部、挪威西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美國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等國和中國的黑龍江水系和新疆的額爾齊斯河均有分佈。

見過不一定吃過,吃過不一定聽過的長江野魚——江團

相傳宋代詩人蘇軾從四川老家眉山出發,自岷江乘船入長江,沿江獵奇作賦,途經石首城區,吃了久負盛名的石首鮰魚,聽了前所未聞的石首民謠:“鮰魚石首有,名字叫石首,白天棲石洞,晚上戲迴流”,即興賦詩:“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寄語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鱗”。這首鮰魚宋詩用粉紅石首對比雪白河豚說,粉紅石首比雪白河豚好看、好吃、仍無骨、不藥人。最後點題《戲作鮰魚一絕》。這首鮰魚宋詩就是鮰魚叫石首的文字依據。鮰魚叫石首,指鮰魚棲息石洞伸出頭就像石之首。地名叫石首,指人以石為首才有立足之地。儘管鮰魚叫石首和地名叫石首的含義不同,但是同名的寓意與詼諧最被詩人看中,這才是蘇軾戲作鮰魚言石首的理由。

江團其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 ,而且魚膘肥厚 ,可加工成珍貴的魚肚。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長吻鮠作為滋補的水產品,在封建社會還是朝廷貢品。在70 年代以前,長吻鮠的產量完全靠江河捕撈;由於長期的捕撈過度,資源已嚴重衰竭。

江團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滋補營養佳品。富含生物小分子膠原蛋白質,是人體補充合成蛋白質的原料,以水溶液的形式貯存於人體組織中,易於吸收,對改善組織營養狀態和加速新陳代謝,抗衰老和美容又療效。清蒸江團是名貴川菜。

見過不一定吃過,吃過不一定聽過的長江野魚——江團

清蒸江團做法

1將魚剖腹,去鰓及內臟,洗淨。在魚身的兩側各剞六七刀,深約1釐米左右。手提魚尾下約攝氏80度的熱水中擺動幾下提起,除去血水,洗淨魚皮表面的粘液,搌幹水氣,用川鹽3克、紹酒20克、胡椒粉0.5克、姜15克、蔥碼味數分鐘,使其滲透入味。

2. 取小圓碟10個,抹上豬化油,將魚糝舀入抹平,上面用各色植物原料牽擺成各種花形,然後上籠用小火蒸熟保溫。

3. 將碼入味的魚瀝乾水氣,置於蒸盤內,蓋上豬網油,摻入清湯250克,加紹酒入籠用旺火蒸熟取出,揀去豬網油,姜、蔥不用,將魚輕輕滑入魚盤內。

4. 炒鍋置旺火上,放入清湯,再把蒸盤內的原汁潷入鍋內,燒沸,加胡椒粉、川鹽1克、味精攪勻,澆注於盤內,將蒸熟的魚糝花擺在魚周圍即成。

5. 將姜剁茸加川鹽、醋、芝麻油調勻成味碟同魚一齊上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