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快報:柴油納米助燃劑、「風翎號」、中型運載火箭固體發動機、「中國版SpaceX」、膽囊癌免疫逃逸機制……

科技快報:柴油納米助燃劑、“風翎號”、中型運載火箭固體發動機、“中國版SpaceX”、膽囊癌免疫逃逸機制……

1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柴油納米助燃劑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技術生物所專家利用納米黏土研發出一種鍋爐用柴油納米助燃劑,為提高柴油利用率、減少氣體排放提供了新思路。

該項目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吳正巖研究員課題組完成,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黏土材料領域的核心期刊《應用黏土科學》上。

吳正巖課題組製備出新型疏水納米複合材料,可有效增加柴油與氧氣的接觸面積,提高柴油燃燒效率,減少有害氣體和顆粒汙染物排放。同時,燃燒後的餘燼可高效去除水體中六價鉻,降低重金屬對環境的危害。

2

我國自主輕型運動飛行器“風翎號”完成首飛

科技快報:柴油納米助燃劑、“風翎號”、中型運載火箭固體發動機、“中國版SpaceX”、膽囊癌免疫逃逸機制……

7月4日,上海奧科賽公司的“風翎號”水陸兩棲輕型運動飛機在浦東滴水湖正式首飛成功,標誌著上海通航製造業實現了新的突破。

“風翎號”是一款極具特色的全碳纖維複合材料水陸兩棲輕型運動飛機,也是我國首架自主知識產權由中國民航局審定適航TC和PC的精品輕型運動飛行器。

“風翎號”飛機的設計研製中有多項突破創新,在符合美國聯邦航空局FAA定義的ASTM輕型運動飛機標準的基礎上,創新性的應用了視覺定位整機總裝架、炭纖維模具合成整體成型工藝等技術。在氣動、水動佈局融合了高效的艇身式浮筒機身,T高置水平尾翼防止水上起降時水流乾擾,大幅度降低了水上飛機發動機的重心佈局提高了飛機縱軸安定性,全數字化通訊、顯示的傳感器和顯示屏。通過大量的理論計算和試驗驗證,團隊用了近十年的時間擁有了整套的複合材料飛行器的設計理論和加工工藝,而複合材料飛行器也是目前通航飛機最為主流的發展方向。

目前“風翎號”飛機已經獲得全球75架訂單,其中還包括來自美國、澳大利亞、芬蘭、加拿大等約11架國際客戶,訂單額近2億。

3

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固體發動機試車成功

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固體助推發動機,於7月2日成功開展與伺服系統的地面聯合熱試車,試車曲線與預示曲線完全一致。

據悉,由四院承擔研製的該型發動機是我國目前裝藥量最大、推力最大、工作時間最長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其直徑2米,通過採用分段對接技術,可以實現在直徑一定的條件下,成倍增加發動機裝藥量,解決運載火箭對長時間、大推力助推動力的需求。

此次試驗是新一代中型固體助推火箭發動機首次與尾段伺服系統進行工程化地面聯合熱試車,進一步對分段對接發動機部分關鍵技術參數進行優化,顯著提升了發動機的工作可靠性,充分驗證了發動機與相關係統的工作協調性,獲得了典型位置的力、熱、噪聲等環境參數。

作為國內唯一掌握固體火箭發動機分段對接技術的單位,四院此前已先後成功進行了直徑1米/兩分段、直徑2米/兩分段、直徑3米/兩分段固體發動機的地面熱試車。

此次試車成功,表明該型助推發動機主要性能指標已全部達到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要求,也為火箭總體技術方案優化提供了依據。

4

“中國版SpaceX” 又一款火箭發動機“點火”成功

科技快報:柴油納米助燃劑、“風翎號”、中型運載火箭固體發動機、“中國版SpaceX”、膽囊癌免疫逃逸機制……

7月4日,有“中國版SpaceX”之稱的零壹空間進行了M系列火箭一級主發動機和尾段燃氣舵聯合試車試驗。

7月4日12時30分,一級發動機準時點火,工作結束後耗盡關機。此次試車試驗考核了M系列火箭一級發動機結構的完整性和設計合理性,考核了燃氣舵結構在真實工作條件下的可靠性,驗證了各項設計指標,最終取得圓滿成功。

此次試驗的發動機為零壹空間首型運載火箭OS-M1火箭的一級發動機,將為今年年底首飛的OS-M1火箭提供堅實可靠的“動力心臟”。

OS-M1為四級固體發動機串聯運載火箭,為零壹空間M系列火箭的首型產品,火箭全長19米,起飛重量20噸。OS-M系列火箭將服務於全球小衛星,為其提供高效可靠的快速發射服務。該系列火箭發射週期短,發射成本低,針對不同軌道類型和軌道高度需求,可提供定製化、一體式解決方案,保證衛星送達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5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發現膽囊癌免疫逃逸機制

該團隊擴大樣本量繼續深入挖掘膽囊癌致病機制,發現ERBB2/ERBB3基因突變明顯促進膽囊癌細胞的增殖和轉移,並與膽囊癌的預後正相關;利用芯片、生物信息學分析、藥物干預等技術發現ERBB2/ERBB3基因突變可以抑制正常T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從而促進膽囊癌免疫逃逸和腫瘤的進展。

6

二維本徵鐵磁半導體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張志東團隊與山西大學、中科院金屬所、長沙理工大學科研人員合作,在一種少數層本徵鐵磁二維半導體中,利用固態門電壓調控手段,實現了電荷與自旋的雙重雙極全電操控。該成果7月2日在《自然—納米科技》雜誌發表。

電調控磁性是自旋電子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磁性材料中如果能賦予門電壓的調控特性,將會為自旋閥等自旋器件增加一個具有巨大應用前景的調控自由度,從而實現自旋場效應。但基於本徵鐵磁半導體二維材料的場效應器件至今研究甚少,而靜電場調製其磁性的研究更是缺乏。

該團隊採用惰性氣氛下原子層厚度的垂直組裝,將一種少數層材料封裝於兩層氮化硼之中,解決了母材料空氣中穩定性欠佳的問題。通過微納米加工手段製備出場效應器件,並進行系統的低溫電學與磁學測量。電輸運測量表明,該材料在鐵磁居里溫度(~65K)以下,保持了載流子導通性,並且能夠實現電子與空穴的雙極場效應。

這是目前首個擁有內稟自旋和電荷態密度雙重雙極可調特性、可集成信息存儲和邏輯運算的二維本徵鐵磁半導體材料。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