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童年不受傷?

文|唐姑娘

01

《心靈捕手》裡有一個我看了不下十遍依然被感動的片段:當威爾終於肯放下所有的防備,抱著尚恩放聲大哭的時候,我瞬間淚流滿面。

誰的童年不受傷?

是的,這不是你的錯,這不是小威爾的錯。

在世俗眼中,威爾是一個問題少年,他離經叛道,他桀驁不馴。

他一邊渴望愛,一邊拒絕愛。

一邊嘲弄天才,一邊又偷偷地去解答教授提出的世紀數學難題。

誰的童年不受傷?

他的人生看起來糟糕透了。

但這一切只是因為他想要保護自己,童年時遭受了太多的傷害:被遺棄,被養父虐待,整個童年全都是痛苦的回憶。

在電影中,當心理治療終於要結束的時候,尚恩拿著威爾的檔案,告訴他:這不是你的錯。

開始時,威爾故作輕鬆地微笑著快速回應“是的,我知道”。

然而,面對尚恩的再一次重複,他愣了一秒鐘,勉強扯出一絲微笑回應“是的,我知道”。

當尚恩逼著威爾看自己,然後一遍又一遍地告訴他:這不是你的錯時,威爾一下子憤怒了,然而憤怒的瞬間,威爾已淚流滿面,他哭到不知所措,哭到不能自已。

這一刻,他變成了孩子,變成了那個最渴望愛又一身是傷的孩子。

當他終於肯伸出手擁抱尚恩的時候,意味他終於肯面對傷害,肯與自己和解。

威爾的童年時不幸的,那一條被養父打出來的傷口差點毀了他的一生。

2

斯蒂芬妮.斯蒂爾在《給內心的小孩找個家》中說:“即使再幸福的家庭,也會有傷害。”

是呀,誰的童年不受傷呢?威爾是,尚恩也是,繼承了豐厚遺產的史凱蘭也是。

我們從童年走來,帶著或大或小的傷害。

看《請回答1988》時,有一個片段讓感動到落淚。

爸爸對德善說:“德善啊,爸爸媽媽對不住你,是因為不知道。對老大,要好好教導,對老二,要好好關心,對老小要教他好好做人。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所以,我女兒稍微體諒一下。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一句話,和解了橫亙在父女之間所有的矛盾。

誰的童年不受傷?

是呀,兒女是天生的兒女,父母卻不是天生的父母。

多少個日夜,那些新手爸媽忙到滿頭大汗卻依然哄不好哇哇大哭的子女,我們慢慢長大,父母卻一直在新手路上摸索。

我們敏感的自尊,渴望愛的內心,容易受傷的脆弱,在沒有能力自我調節的時候,受傷害成了必然。

成年後怎麼都找不到原因的自卑或許是因為小時候愛的缺失。

成年後總是輕易地愛上一個男人,或許是因為童年時父愛的缺失。

成年後總是愛上容易家暴的對象,或許是因為童年時父親或母親家暴的影響。

總之,在童年時那些沒有被滿足的愛,演化成了自卑、消極、易怒,伴隨著我們走向以後的人生。

3

調查顯示:童年時受到傷害、缺少愛的人生更容易產生問題。

很多走上歧途的成年人,大都有一個不幸的童年。像威爾一樣,因為愛的缺失,他拼命地糟蹋他的天分,變成不良少年,去偷盜、去鬥毆甚至襲警,在我們眼中他真的是一個壞孩子。

然而,他如此惡劣的行徑背後確是他的生存法則。因為他發現:這樣做,可以獲得來自查克他們的認同,建立一種親密關係,獲得來自他們的友誼,而這對威爾來說,非常重要。

威爾的天分,其實就是我們不同於常人的地方,可能是天生的淡黃色頭髮,可能是從孃胎裡帶出來的胎記,它讓我們與其他人不同,被別人嘲笑,像阿甘一樣,不被人接受。

出於自我保護,我們給自己帶上了厚厚的盔甲,把所有的脆弱和渴望全部掩藏在內心深處,我們變得高冷,變得特立獨行,但其實,我們只是害怕被拒絕,所以只能在別人拒絕之前,先拒絕別人,這樣才能少受傷害。

但事實上,我們對關係的渴望,從未停止。只要我們存在,就活在關係裡,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從關係中獲得認同。

然而,如果不能跟自己和解,不為童年時內心受傷的小孩找個家,就始終無法與他人建立正常的關係。

4

這幾年,心理學盛行,很多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我們身上的很多問題都不是自己的錯,都是原生家庭搗的鬼。

一時間,很多人為自己這麼多年的問題找到了源頭,也順便把則責任扔給了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背了很多不應該背的鍋。

但其實,這只是一種逃避,一種推卸。

沒有誰的童年不受傷,但也沒有誰的傷會一直不癒合,除非你不願意。

與其帶著怨念去責備原生家庭,倒不如試著去跟自己和解,去接受原生家庭給的傷害,去放下對原生家庭的恨。

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人會傷人》中說:每個人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是的,我們不是父母的附庸,沒有必要因為他們的有意或者無意的過錯而懲罰自己,讓自己生活在怨恨之中。

沒有成長的人生,不能算是真的人生。

我們只有學會為自己而活,試著去跟自己和解,跟過去的傷痛和解,才算真的成長,才算沒有白白在這人生走過這一遭。

親愛的,你已經是大人了,你要悄無聲息的長大,在走向星辰大海的路上跟過去和解,跟傷痛和解。

我是唐姑娘

用早起和閱讀喚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