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50个编辑做981个公众号卖38亿,主流媒体怎么看?

最近,一桩数十亿元收购交易吸引了大众的目光。

4月27日,上市公司瀚叶股份(600226)披露重大资产重组公告,公告称,拟用38亿元收购深圳量子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量子云”)100%股权。

据披露,量子云旗下运营的981个公号已积累了2.4亿粉丝(不考虑去重),平均每个公众号作价387万元,每个粉丝价值16元左右。

观媒君注意到,在瀚叶股份披露重组的前一天,量子云创始人李炯以3亿元出售了持有的15%股权,以此计算,公司估值约为20亿元。换言之,一天内,量子云公司估值提升18亿元,溢价达到90%。

这桩交易也受到了主管部门的关注。5月11日,上交所向瀚叶股份发出“问询函”,要求瀚叶股份召开媒体说明会,及时披露具体安排,并在5月21日前,针对问询函中的问题书面回复上交所。

观媒君注意到,上交所发出的问询函主要包括五大项10个小项的问题,其中最受媒体人关注的莫过于这些公号的运营——50个编辑负责981个公众号是怎么办到的。

对于传统媒体人来说,一个公众号的运营,需要好几个记者和编辑共同完成,即使是这样还累得够呛。虽然量子云的这些账号主要是通过转载来实现内容的更新,但50个编辑满负荷工作,完成近千个账号的运转,这该会是怎样的场景!

不仅运营模式存疑,量子云的盈利模式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预案披露,量子云的主营业务包括移动互联网推广和腾讯社交广告,上交所问询函中要求补充披露两种业务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毛利率情况,并结合同行业情况说明是否合理。其次要补充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客户情况,结合销售模式说明公司获取和维系客户的主要方式,目前公司的主要客户及获取方式是否稳定、可持续。

在常人眼里,头部自媒体应该是具有品牌效应的“明星自媒体”,具有较大的行业号召力,发展空间业更加广阔。相比之下,量子云粗放的运营模式加上模糊的定位,也就决定了其盈利模式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天花板,在盈利上的想象空间不大。

不难发现,与常见的头部自媒体依靠内容影响力变现不同,量子云并没有形成自身的品牌价值,对于总用户数达到2.4亿的这981个账号来说,除了卡娃微卡等少数几个账号,因拥有海量粉丝而出名外,其它的账号大都名不见经传。这也就决定了量子云不可能靠品牌赢利,而只能依靠海量粉丝所带来的流量盈利,而对自媒体来说,后者是一种较为低端的盈利模式。

正因如此,问询函中还提到了标的资产估值较高及业绩承诺无法实现的风险。

预案披露,本次交易对量子云的预估值为38亿元,增值率高达2818.96%。其中,2018年至2022年的预测净利润分别为26580万元、41300万元、51860万元、60070万元和 65940 万元,远高于量子云2016年8713万元、2017年15329万元的净利润。

按照预案中的设想,量子云在最近的5年里,净利润每年都要上一个大台阶。但如果不及时调整当前的运营模式和发展路径,这些计划恐怕很难完成,毕竟微信的流量红利已经消退,不可能出现较大增长。

社交媒体的发展演变是迅速的,我们无法预测下一个风口在哪里,又会在什么时候到来。一旦新的平台出现,微信的霸主地位将受到挑战,到时候,对量子云这种没有其它延展,寄生在微信平台的公司来说,必定会受到冲击和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