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動」從「貧困村」到年利潤50萬,彭水 「廟池實驗」讓村民變股民

「在行动」从“贫困村”到年利润50万,彭水 “庙池实验”让村民变股民

「在行动」从“贫困村”到年利润50万,彭水 “庙池实验”让村民变股民

位於彭水縣東南部的諸佛鄉廟池村,既是黔中文化的重要區域,也是巴文化、楚文化、夜郎文化等華夏古文明的交相輝映之地。自2015年規劃建設以來,以鄉村振興為引領,以產業為支撐,以文化為靈魂,採取“合作社+農戶”模式,以葡萄、香桃、甜柿、脆李等高品質水果和武陵民俗文化體驗的鄉村旅遊為主,通過“一戶一故事”、“農民夜校”等打造出廟池特有鄉村文化,廟池村再不是以前的 “貧困村”,近日,上游新聞記者來到這裡挖掘更深入的故事。

「在行动」从“贫困村”到年利润50万,彭水 “庙池实验”让村民变股民

從“貧困村”到年利潤50萬

上游新聞記者來到距彭水縣城75公里的諸佛鄉廟池村,這裡幅員面積13.7平方公里,生活著1907人,過去是遠近有名的“貧困村”。

但現在,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硬化公路、網絡全覆蓋、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別緻的院落文化……自2015年廟池農莊規劃建設以來,僅僅兩年多的時間,廟池村村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近3000元,一個“以產業為支撐,以文化為靈魂”的全新樣本逐漸誕生。

上游新聞記者從廟池村黨委書記馮久林瞭解到,無論哪個季節來到廟池村都能賞花嘗果,農旅結合,是廟池村的產業發展方向。目前,廟池村特色果業種植核心區有2700多畝,果樹種類包括青脆李、葡萄、獼猴桃、李子、柿子等10餘種高端特色水果,預計今年能實現利潤50萬元。“除了發展特色果業,這裡還種植一些武陵山區瀕危的中藥材。”

「在行动」从“贫困村”到年利润50万,彭水 “庙池实验”让村民变股民

股分合作經營:村民變股民

說起這些變化,馮久林表示“廟池探索”一路其實走得很艱辛,2014年12月28日,廟池村支兩委和全體村民召開民主討論會,要將落後的廟池村打造出一條鄉村振興的“廟池之路”,即“以產業為支撐,以文化為靈魂”的山地農村發展之路。按照這一發展設想,村委會探索出要發展“合作社+農戶”模式,即以產業做支撐,以農民為主體、企業入股的形式,運用最前沿的農業綜合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方法,執行現代物聯網與現代市場營銷方式,提供綠色、健康的生態農產品。也就是說股分合作經營,走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其中,股分合作經營是廟池村走出的第一步。按照規劃,廟池村238戶農戶組建起9個股份合作社,2個專業合作社,並確定入股農戶、龍頭企業、村級組織的收益分配製度。如此大規模的新型農民合作社聚集在一個村的情況並不多見,如今已輻射帶動周邊2個鄉鎮、3個村共349戶農戶參與。

相比於其他地方在農戶以土地入戶的參股模式,廟池村最大優勢在於探索出了一條共營、共建、共治和共享的“四共一體”機制,有效地解決了如何建立合作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難題。

簡單來說,在農業項目實施前,鄉村對村內所有資源進行了清理、確權和頒證。對於村民自己的資產,可以根據自己意願選擇股份制、合作制、租賃制、委託制、合同制和個體制等任意一種合作方式來經營。同時,所有的農業項目,都由村民組織統一實施,讓農民獲得報酬的同時保證項目的質量。此外,村支兩委與合作社合採用分線協作運行的模式,有效發揮各自優勢,提高工作效率,又能防止一股獨大,形成有效制衡。組建產業合作社,按照科學的比例設計收益分配。所有分配,大部分都留給社員。

「在行动」从“贫困村”到年利润50万,彭水 “庙池实验”让村民变股民

扶貧先扶志:開辦三農學校

本著“政府引導、企業搭臺、農民參與”的原則,採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產業以葡萄、香桃、甜柿、脆李等高品質水果,廟池村打造的以現代鄉村旅遊和農業開發協同推進的農莊生態示範園產業已經逐漸成型。

看到這些變化,一大批在外打工的村民紛紛回家創業。廟池村村民李洪艾以前在家務工。“出去打工掙錢,除掉平時的吃住費用,一個月只剩兩千塊錢左右,勉強夠孩子的生活開支,但是不能陪在家人身邊是最苦惱的事情。”如今,他回到老家承包魚塘,不僅保證收入,還可以照顧家庭。

“前幾年種玉米,一年下來只能掙幾千元。如今,我把自家10多畝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給予每年每畝200元補助,到年底還可以分紅,國家補助的相關資金也屬於我自己的,平時閒暇時間還可以給合作社打工掙錢,能在家門口上班感覺太好了。”另一位村民楊昌培吃到了其中的甜頭。

為了更好的給返鄉村民“充電”,村上專門改造了可容納200人上課的農民夜校,還聘請了農業方面知名的專家教授親自來授課,根據村民的需求進行技能培訓。白天務工、夜裡聽課,已經成為了村民的一種習慣。

“扶貧先扶智,通過培訓提高農民的文化知識和素質,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培養一支新時代的農民隊伍。”廟池村支書何文忠表示,廟池村夜校的授課老師主要分三類:知名專家、黨政官員和村民委員會成員,培訓內容包括素質教育、技術技能、文化知識、心理健康、婚姻家庭等。

“扶貧先扶智,夜校主要講授文化知識、種植技能和國家政策。”何文忠解釋說,通過夜校培訓提高農民的文化知識和素質,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培養一支新時代的農民隊伍。不僅重塑農兄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引領他們在“感恩、孝道、責任、誠信與自強不息”的人生道路上不斷學習、向上、進步為目的。

54歲的廟池村村民付春多次參加過村裡舉辦的夜校。課上講授的內容讓他感覺既新鮮,又開闊眼界,“最主要是實用。”

“舉例來說,通過聽課,我弄清了農民合作社的股份制到底是怎麼回事。這讓我做出了一個明智的決定,把家裡的土地入了股,而不是出租。”付春告訴上游新聞記者。

記者手記>>

將“廟池試驗”複製到各個地方

如今,廟池村村民人均純收入達7800元,優先務工惠及貧困戶168人,村級集體經濟規模達185萬元。“接下來,我們還將建設冷鏈物流,建設區域性的品種研發中心、推廣中心、技術服務中心,同時依託互聯網、電商和品牌策劃,將廟池的農產品變商品、商品變精品。”馮久林告訴記者,對於未來的規劃,他們想繼續解決農村環境、農業產業、農戶效益問題為出發點,走建設傳統村落、發展生態農業、體驗民俗生活的發展思路。立足本土因地制宜,探索一條具有針對性、可以借鑑與複製的武陵貧困片區在新時代背景下的“一縣(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故事、一人一歷程”的山地農業發展體系。實現由村到單元向跨村跨鄉跨區域的連片開發與合作升級。未來“廟池試驗”有望複製到更多地方。

上游新聞記者 張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