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告訴你冬季如何養生?

中醫認為,十二月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適溫寒、慎房事等綜合調養,達到強身健體。

(1)冬補以溫補為原則

現代醫學認為,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不但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

冬要溫補,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養生:因人、因地而異。

(2)越冷越喝水

人們待在溫暖的室內,很少外出活動,但並不意味著人體消耗的水分就會減少。冬季氣候乾燥,空氣溼度小,更應補充水分。如果喝水少,血液濃稠度就高,容易出現血栓等症狀,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冬天多喝點水還能加快新陳代謝,起到抵禦寒冷的作用。

(3)活動手腳,多慢跑

冬季保持適當的戶外活動,有助於調節新陳代謝機能。由於立冬後,天氣漸寒冷,四肢較為僵硬,所以,鍛鍊之前一定要注意熱身。先進行慢跑使身體微微出汗後,再進行高強度的健身運動。運動時衣著以保暖防感冒為主,運動後要及時穿上衣服,以免著涼。

鍛鍊項目的選擇也要因人而異。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不能做劇烈運動,如打球等。患有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應避免冷空氣的刺激,運動最好選擇在上午、下午日照充足的時候,以免誘發疾病發作。

(4)頸部、背部、腹部、腳要重點保暖

這些部位都是容易導致人們在冬天生病的部位。頸部受涼,會發生頭痛、頸部痠疼等;背部受涼,例如現在還睡在涼蓆上的人,早上起來很多時候都會打噴嚏、鼻塞甚至引起感冒。

腹部保暖是女生要做的重點保護工作。避免痛經,避免月經不調,避免受寒不適,腹部溫暖是關鍵;最後腳有著多個穴位,一旦寒冷不適,會導致身體出現條件反射,也出現各種問題。

中醫告訴你冬季如何養生?

本文供稿源於中日友好醫院中醫婦科趙紅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