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變命運 此命題你怎麼看?

高考依然是那個高考,時代卻早已不是那個時代。

1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復,引來全國570萬考生參加考試,其中包括著無數分散在祖國深山和農村的知青們,以及那些被劃分為富農和地主階級成分的子女,他們擺脫了階級成分的心理負擔,在一視同仁的高考面前盡情揮灑著自己的才華。

高考改變命運 此命題你怎麼看?

更為重要的是,當時工作包分配的制度,讓很多大學生還沒有畢業就早早被政府機關、事業單位與各大企業提前預定好。可以毫不逾矩地說:只要通過高考的獨木橋,後面的道路幾乎便是一馬平川,暢通無阻。

高考能夠改變命運嗎?我想至少在這段時期,答案是肯定的。

然而,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每年的考生數量與錄取率都在上漲。到了2016年,全國共有940萬考生參加高考,錄取率更是創歷史新高的82.1%(參見下圖)。橫向對比1977年4.7%的錄取率以及27萬的錄取人數,不禁令人感慨萬千。

誠然,高校擴招與錄取率攀升充分印證了我國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這無論是對國家經濟發展還是對個人事業進步來說都是巨大的利好。不過,硬幣的另一面卻是:大學生已經由從前的天之驕子逐漸變成今天的莘莘學子,說白了就是越來越不值錢了。特別是在包分配製度早已成為歷史的情況下,每年都有許多“畢業即失業”的劇情上演。

不僅如此,“高考獨木橋”的另一端通往的去處,早已不再僅有“改變命運”一個方向,些許令人困惑的道路同樣擺在那裡:

比如,高考並不一定會使一個家庭脫貧致富。對於許多低收入階層的家庭而言,子女上大學的學費同天文數字無異。孩子考上大學後,光四年所需的各項費用投入就足以讓整個家庭苦不堪言,更何況後面還可能會繼續讀碩士博士。再加上與日俱增的就業壓力以及逐漸攀升的城市生活成本,即便孩子順利畢業並找到穩定的工作,對於家庭的物質回報也很難有實實在在的保障。

再比如,“過度教育”現象的存在令人無奈。雖說高校擴招圓了很多人的大學夢,但也讓每年快速增長畢業生數量大大超過了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為了應對這一局面,大學生們必須要修習更多種類的課程以提高自身競爭力,卻無形中被動地接受了太多自己並不感興趣或對於自身發展意義不大的內容,以至於越來越多具有較高教育水平的畢業生被迫要去從事著過去由低學歷勞動者從事的工作,導致所得收入與自身受教育背景不相匹配。

當高層次的教育並不必然帶來好的收入和職業地位時,“高考改變命運”的論斷在人們心目中也漸漸風雨飄搖。

2

新世紀伊始,一個正在讀高一的年輕人做出了退學的決定,引爆了當時的社會輿論,這也倒逼著人們對學校教育模式以及高考做出了新的反思,有支持亦有討伐。

那個處於輿論風暴中心的人,就是1999年拿到過全國新概念作文比賽一等獎的才子韓寒。

在國人的觀念裡,提前退學就意味著放棄高考,放棄高考就等同於自毀前程。韓寒這種與傳統學校教育決裂的舉動,在不少人看來無異於離經叛道,很多家長甚至將韓寒列為反面教材來警示自己的孩子,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堅守高考的本心,才能收穫勝利的果實。

然而,時隔多年,回首這段往事,再看看韓寒與他同期同學們今天的境況,或許人們會有不少新的感悟。

的確,對於很多人來講,高學歷是一塊墊腳石與敲門磚,一個211、985的名校背景或者一個研究生的學歷,確實能帶來更多的機會。然而,學歷高並不等同於能力強,在這個快速變化與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相比於學歷來說,用人單位可能更傾向於看中個人能力,因為能力比學歷更能為用人單位創造價值。

從這個角度講,高考只是另一個起點,說到改變命運還遠遠達不到,後面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另外必須承認的是,當今社會,高考再也不是通往人生巔峰的唯一途徑。且不說是否條條大路通羅馬,但至少在“渡河”的過程中,除了走獨木橋之外,還有其他很多的方式可以選擇,比如帆船、遊艇,甚至游泳也未嘗不可——而這些,很可能還要比走獨木橋更快抵達彼岸。

高考改變命運 此命題你怎麼看?

從小到大並沒有上過一流的學校,高考更是連續落榜兩次的馬雲,便是其中的典型。而諸如“當年沒考上本科的同學,如今是我這個985大學畢業生的老闆”一類的案例,在現實生活中也屢見不鮮。

與此同時,在市場經濟日漸發達、創業氛圍愈發濃厚、就業渠道逐步多元化的今天,不少在高考中獲得過優異成績的人,也在主動選擇告別原本的人生軌跡。從當年的“北大碩士畢業賣豬肉”到今天的“西安交大碩士放棄500強企業部門主管及20萬年薪在校外賣涼皮”,越來越多擁有名校高學歷背景的年輕人們,正另闢蹊徑地追求心中的夢想。

在過去,這些或許是不被人接受的;但現在,誰又敢說他們一定就不能成功呢?

 一個人能走到哪一步,過上什麼樣的生活,著實不是完全由學歷來決定的,關鍵在於自己的想法、機遇、拼勁和運氣。特別是隨著社會更加多元,選擇更加多樣,價值觀趨向於參差百態,每個人都可以在高考之外,選擇除了讀大學以外的其他生活圖景。

3

高考體制的恢復,之所以能夠改變一代人的命運,除了高考本身體現的公平公正的原則外,更重要的一點是,當時的人們除了高考,鮮有其他選擇。

時過境遷,高考依然是那個高考,時代卻早已不是那個時代。

今天的我們必須要認識到,不管是上大學的投資回報率、教育機會與資源分配的不均等,還是飛速發展的時代帶來的無限可能,都在暗示著這樣一個事實:高考已經不再必然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而除了高考,通往幸福生活的選擇其實還有很多。

高考改變命運 此命題你怎麼看?

當然,我並不是說高考就一文不值。就目前而言,高考依然是廣大老百姓們寄希望於改變命運的最重要入口。不過,我們大可不必像從前那樣,因“唯高考成績論英雄”而帶著功利心去讀書學習,而是應該本著全方位提高綜合素質與個人能力的原則來提升自己。

既然選擇了高考,就用心準備從容應對,不辜負自己十多年的寒窗苦讀;倘若高考成績沒能達到預期,也無需氣餒,完全可以換種生活方式重新來過。高考對我們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它結束了我們的青春歲月,開啟了我們的下一段人生旅程;這只是一個轉折,卻不是命運的終點。

人生很長,高考很短,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