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中哪个朝代生产力最发达?判断标准是什么?


中国历史中哪个朝代生产力最发达?判断标准是什么?

中国历史中哪个朝代生产力最发达?判断标准是什么?

生产力

抚养比是指在人口当中,非劳动人口对劳动人口数之比。一个朝代的闲杂人口抚养能力,能反映出国力的强弱。

从这点上看,中国古代的生产力最强的朝代应该是清。

唐 < 宋 < 明 < 清。

譬如说,一个著名的现象:裹小脚。

一般认为缠足之始至晚不迟于唐代。但是有宋一代,裹小脚并不普遍。

女性缠足风俗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而盛于清。

清代之初,女性缠足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

最常见的,是江浙富户。淮扬和广东。
中国历史中哪个朝代生产力最发达?判断标准是什么?

而到了内地,无论河南陕西汉中,西北、西南的规模都要小得多。

从根本上讲,“裹小脚”的实质,是限制女性的行动范围。

通过拘束女性移动能力,保证血统的贞洁。

而另一方面,“裹小脚”意味着女性降低从事劳动的能力。

因此“裹小脚”只有富裕的家庭,才能承受得起。所以缠足最初出现于缙绅地主。

而“裹小脚”行为的普及,可视为地区富裕程度的一个指数。

抚养比。

抚养比指的是一个人终日劳作之后,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

在上古时期,这个数字可能非常之低。譬如原始人差不多就是1.1

这意味着一个原始部落,所有的捕猎采摘劳作之后,吃光用光。能剩下的剩余非常之少。几乎形不成积累。

随着科技的发展到了铁器时代,人类的生产力大大提高。这个数字可能提到1.5

当一个部落消耗完自己的食物之后,还能有物资和实力剩下。甚至还可以拿来打打战争。

所以中国历史朝代,唐宋 ,明清,生产力一直向前发展的。

其标志就是“抚养比”不断上升。一直到了清中期,才开始大规模地出现缠足风俗。

说明可以接受女人降低生产力而带来的损失。

古代军队

抚养比的延伸,则是“职业军人”的比例。职业军人是一个近现代才出现的字眼。

如果我们把职业军人定义为:不从事生产,全职于军事职能。

则在历史很长的时间内,中国其实是不存在“职业军人”的。

中国传统上,礼教叫做“耕战”。农时为耕,战时为战。
中国历史中哪个朝代生产力最发达?判断标准是什么?

平时拿着下地干活做农民,战争的时候被征调打仗去当兵。

而如果你说“完全不从事农业生产,纯粹只打仗”,这样的人口是非常小的。

可能只有皇帝身边的护卫军或或者叫做仪仗军,俗称御林军)一支。以及边境少量戍边军团。

因为古代的生产力低,导致“抚养比”非常低。

一个全脱产,完全不从事“任何生产”的青壮年重劳力腾空,对于任何社会,都是一笔巨大的负担。

譬如说,从周到汉,正常的征发比例是“十户抽一”(一户大约4~5人)。

文景之治是西汉人口最多的年代。

据《汉书》记载,汉平帝二年(公元2年)全国总人口为59594978让户数为12233022户。

天下1000万户,每一户大约4~5人。总人口五千万左右。

而当时的皇室,儒家,官吏集团,一致的共识是“十户抽一”。

大约50个人之中,抽掉一个男性去打仗,被认为是社会可以承受,不至于导致农夫破产,使社会崩溃。

即使这样,五十抽一,依然要精打细算。每次打仗,尽量选择秋收之后。农闲的月份。

农忙时如果战事拖延,回不来。这户人家可能就毁掉了。

所以,从来不存在“全民皆兵”。

我们看教科书,常常能见到“游牧民族,全民皆兵”。因此很难对付。
中国历史中哪个朝代生产力最发达?判断标准是什么?

兵就是兵,农就是农。

汉军去打仗,家里的农田没人耕作。明年就少了一份收入。

匈奴去打仗,家里的牛羊没人放牧。明年一样要饿死人。

匈奴所谓的“全民皆兵”,是指匈奴已经到了生死纠关的关头。

你不不去打仗,说不定明天就要饿死。

那不如放手一搏。要不战死,要不饿死。

把敌人杀了,我就饿不死。

因此匈奴每次“倾巢南下”的时候,也许意味着草原经历了大风雪。牛羊死伤无数。

非草原活不下去了,匈奴绝不会吃饱了撑着和你玩“全民皆兵”。

而遇到这种情况,历朝历代中原王朝往往是“紧守雁门关”。

我只要把关隘守住了。不需要和你对攻,不需要和你作战。

你攻不下,回去饿死一半人。

在中国的古代的抚养比十分之低。

因为抚养比低,养不起太多的“闲杂人等”。因此“职业军人”非常之少。

大部分都是屯垦戍边。在边疆驻扎下来开垦田地。

而屯垦是会降低军队的战斗力,光着屁股挑大粪,极大损伤士气。长时间下地务农,导致没有时间操练。

“屯垦”毁部队,无一例外沦为二流部队。

中国古代的军制,“职业军”只有很小一支。主要是中央禁军,以及几个少量重点城市。

此外有大量屯垦戍边的“农兵”。战斗力很低。

而等到战争的时候,可以大规模“扩编”。

以禁军为骨干。大规模征募“新兵”。新兵往往只有很短的时间训练,就匆匆忙忙被赶上战场。

这就是古代“兵制”素质很差。“ ”也很低的原因。

本来就是一群乡下来的只会耕田的农民。匆匆忙忙被训练了二周,认识了大帅和旗号,就被赶上战场。

看见战场上万箭齐发,死人流血,你怕不怕。
中国历史中哪个朝代生产力最发达?判断标准是什么?

而且农民几乎没有执行力,战斗素养也差。兵法战术一页纸也没有学过。

万一被击溃了怎么办,万一撤退怎么办,阵型怎么站,枪阵怎么排。不会呀。

这就是古代军队一触即溃的原因。

现代军队

现代军队怎么样呢。以PLA为例。

PLA目前现役180W,其中陆军大约120W。

一般认为,中国战时可以扩编到2000W左右的规模。

而在平时,中国显然不会保持2000W的男丁都在当兵。不去上班。

经济规律无所不在。(顺便说一下,PLA种菜也是有名的)

从军制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士兵分为五层。

1、战时紧急募兵,人数2000W

2、现役常备陆军,人数120W。其中大头兵100W,兵役制三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3、士官生20W。保定陆军学院毕业,学制四年。此后连长,营长,团长一路做下去。以“军人”作为终身职业。

4、特种兵,不到1W

5、情报部门极少数青年校官。

只有当“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的生产力极大发展。才能养得起几万人“不打仗,天天训练”的职业军团。

天下本没有什么名将。人家每支部队反复操练了三年,你的军队只训练了二周。

这仗怎么打。

人家可以几万个人,几万匹马,天天在那里跑。训练三年,吃掉无数草料。

你只能天天让军队去“屯垦”,光着屁股挑大粪。这仗怎么打。

所以钱 = 训练 = 战斗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