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枫:大自然的匮乏是明摆着的,有空闲的人终归是少数

刘小枫《施特劳斯的路标》内文摘抄:

47。法律的合法性来源不是法律规范的形式体系本身,而是政治制度。如果以为社会科学可以取代政治哲学,的确是肤浅的看法。

58。大自然的匮乏是明摆着的,有空闲的人终归是少数。如果民主政体意味着没有空闲的多数人的统治,美德在这样的社会中就岌岌可危了。

59。"哲学寻求的是关于整体的知识",追求灵魂的知识的人才是热爱智慧的人。如今有人知道了一点现代所谓的哲学技术(符号逻辑、语言分析之类),就自羽为哲人,是在"搞笑"。

134。诗人同样受不了城邦的意识形态和习传法律,但诗人得意的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落得青年哲人苏格拉底那样的下场。诗人懂得人的天性差异及其伦理需求和生理需求,晓得自己的天性与人民不合却并不与人民作对,不象苏格拉底那样,用自己的"无神论"改造国民性。

154。在苏格拉底那里,政治哲学以宗教人性论为思考起点,霍布斯则以自然人性论(人的畏死本能恐惧)为思考政治问题的出发点,斯宾若沙进而对宗教施展理性批判,以便建立符合个人情感需要对自由民主政体。

刘小枫《施特劳斯的路标》读后感受:

1,啰嗦。同个问题反复论述,正面也谈,反面也详谈,篇幅拖沓,令人疲惫

2,掉书袋。只要论及某个著名哲人,关于别人论述其思想的观点喷涌而出。引经据典,有时多是无谓的扩充,引得多了,也跑偏了,绕了一圈回来,读者也忘了之前在说什么。逻辑不畅,至少衔接不理想。

3,对重点词没有界定好自己的理解。无关内容大篇幅论述,而重点的词,比如符号、德性、物性、神话等哲学领域含义颇丰的词,不同流派的哲学家有时候看法是截然不同的,作者怎么看,怎么界定自己的理解,往往关系到他之后论述的内涵,这是读者理解作者的关键点,而作者却只是把这些概念说出来,不加说明,是不敢显露自己的看法,还是自己也不能概括好自己的看法?

4,不说人话。隐晦的用词,狗屁不通的句式,是因为翻译问题没处理好,还是有意与读者拉开距离?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还是说人话的,而这本却让人难以下咽。其实,中国不少当代哲学作品都有这个毛病,不好好说话,硬是把西方本来好懂的东西搞得非常艰涩,假装高大上,翻译的作品有时也落此巢臼,导致哲学越来越边缘化。何必呢?读读同时代的美国思想家麦金泰尓的书,多么流畅好懂,深入浅出,国内多少人可以有这发挥?恐怕有时不是力不能逮,而是故作深沉。可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