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光下的自由繪畫|特邀導師顧黎明:我們應該從血液中,從歷史中,從文化中去發掘原創性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顾黎明:我们应该从血液中,从历史中,从文化中去发掘原创性

由《庫藝術》策劃、推出的“自然光下的自由繪畫”——國內首個非具象繪畫研究工作坊已經正式啟動!國內著名抽象藝術家周長江、孟祿丁、王易罡、顧黎明、袁佐等作為第一期工作坊的特邀導師,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學術理念和教育方法,但在啟發藝術的後起之秀們打開自己,扔掉束縛,學會自由的去繪畫這一點上又有異曲同工之妙。《庫藝術》近期陸續對諸位導師進行了先期專訪,導師們也就自己對於此次教學理念的認識,自身的學術課題、教學重點,以及對參與成員的要求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釋。準備報名的朋友們可以藉此機會對本次工作坊教學的主張和內容有一個先期瞭解。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顾黎明:我们应该从血液中,从历史中,从文化中去发掘原创性

特邀導師顧黎明

顧黎明,著名藝術家,中國抽象繪畫代表人物之一。2009年獲中國美術學院油畫專業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油畫學會理事。他是20世紀80年代抽象藝術的積極倡導者,“八五新潮”後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化基礎進行當代語言轉化,延續幾十年的“門神”系列及後來的《山水賦》系列,已經成為當代語境下傳統文化符號與象徵意義語言轉換的經典案例。他以深厚的學養、執著的理念致力於民間年畫、敦煌壁畫、傳統山水藝術圖式的藝術研究,建構了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抽象表現繪畫形態。

庫藝術=庫:“自然光下的自由繪畫”是國內首個非具象繪畫研究工作坊,請您談談對非具象繪畫教學的看法和理念?

顧黎明=顧:1986年我就開始探索非具象繪畫,而2002年調到中國美院後,我才發現1994年國美成立的綜合繪畫系,正是以此為教學宗旨。我調去負責這個專業後,提出打破畫種界線有歷史現狀的侷限性,是對藝術本體化的一種應對方式,我們應該從多元文化的社會境遇中考慮藝術創作的型態問題,所以,提出“歷史境遇與當代性”的教學觀念,從社會型態方面改變藝術技術化的認識問題。這種教學觀念在我帶領的教學團隊一直做了12年,直到2014年我調入清華。我看到現在媒體又開始提出的“打破畫種”,其實上世紀九十年代國美綜合繪畫專業就強調打破畫種界限、提倡觀念、提倡媒介的多樣性.。學院教育不可能非常前衛和實驗性,因為教學只有沉澱進去才能夠形成大綱來教學生。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處於現代主義和現代主義之後的時期,21世紀後便進入了新媒體、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我認為當下的藝術一定是觀念性的,它應當放眼於全球並立足於當代,以此發掘原創性的語言。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顾黎明:我们应该从血液中,从历史中,从文化中去发掘原创性

山水賦NO30 260x195cm ,布面油彩、丙烯等,2017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顾黎明:我们应该从血液中,从历史中,从文化中去发掘原创性

枯山水 畫:395x146cm,布上宣紙、油彩及丙烯等;實物:大米、青石

庫:您為什麼會把“抽象語言的方法及多向度的延伸”來作為本次教學的課題?

顧:“多向度”不是材料的延伸,而是根據藝術問題而產生的風格的多向性。當代藝術不是以風格而是以問題來定義的,我在一篇文章《遭遇問題》(網上可以看到)中提到藝術已經從原來追求審美變為作為遭遇問題,一種方法論而存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從方法上來說很重要。

繪畫已由審美變成一種社會形態化的存在方式,它作為人自由表達人性的形態而存在,而非單純的繪畫行為,以此看來痕跡學就變得很重要。

庫:您從《門神》《山水賦》《漢馬堆》系列開始就一直在將傳統文化進行當代語言的轉換,這個大的文化立場下您做了哪些具體的工作?

顧:首先要突破風格的單一性。當代藝術與社會學緊密相關,沒有現代主義者那種風格的單一性及純粹性。根據社會化觀念的多向度延伸來說,繪畫只是一種生存現象。格林伯格強調的藝術語言的本體化,追求藝術樣式化和風格化是要被這個時代所淘汰的,因為象牙塔式的審美不符合社會性藝術問題的深度揭示,更不利於現在多向度思維空間的表達。例如作家莫言恰恰就是將中國人的歷史、傳統與現代,人性與非人性交織在了一起,產生一種多重性的解讀方式。因此中國藝術家要從自己發現現實,從歷史的境遇中廓清現實,像家族觀念、習俗觀念、地方語言觀念、南北飲食習慣等等這些文化的雜燴性必然帶來現實化的不同感覺,所以大家應該從血液中,從歷史中,從文化中去發掘原創性。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顾黎明:我们应该从血液中,从历史中,从文化中去发掘原创性

山水賦之十四 75x46.5cm 卡紙上色粉筆、水彩、鉛筆及蠟紙拼貼等 2015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顾黎明:我们应该从血液中,从历史中,从文化中去发掘原创性

山水賦NO17 75×46.5cm 卡紙上色粉筆、水彩、鉛筆及蠟紙拼貼等 2015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顾黎明:我们应该从血液中,从历史中,从文化中去发掘原创性

山水賦NO.18 75×46.5cm 卡紙上色粉、水彩、鉛筆及蠟紙拼貼等 2016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顾黎明:我们应该从血液中,从历史中,从文化中去发掘原创性

山水賦NO20、21 75×46.5cm X2 卡紙上色粉、水彩、鉛筆及蠟紙拼貼等 2016

庫:您在創作了《門神》系列之後重新回到抽象,請問您是如何看待抽象與具象間的轉換?

顧:門神主要是一種寓意。中國的古詩詞不像西方文學一樣直白,而是把現實放在歷史境遇中。中國的門神像尉遲恭、岳飛、關羽等,人們從生活中塑造神以形成正能量來招福辟邪,這其實是中國人對自然法度畏懼的表現。而我的抽象其實是形態式抽象,通過矛盾衝突下產生的這樣一種痕跡 ,將偶然慢慢轉化成一種秩序。所以說,抽象與具象其實是我發現新問題之後找到的一種平衡:怎樣用繪畫的方式將人在不同狀態下對一些問題的感受通過具象與抽象的糾結形態呈現出來。這一點其實格哈德·裡希特(Gerhard Richter)也這麼做。

庫:在短期內,您會如何引導年輕藝術家進行課題的實踐?

顧:教學和個人創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你必須讓他們認識問題,關鍵是狀態和想法的選擇。我會通過很多第一手詳實的資料,根據不同的類型劃分別進行討論,爭取在個人基礎上鼓勵他們進行突破性的實驗,這種體驗會為他們未來的創作奠定一個大膽的基礎。

教學上我是非即興的,與別人不同的是,我要求在歷史境遇下的一種繪畫方式,它需要根據每個人的出處,地方的特點、性格、回憶來畫一個即興的東西——即一個歷史境遇下的現場。你必須根據自己的歷史記憶和喜好,挖掘出與別人不同的東西,在此基礎上畫一張有抽象性的作品,以此來發現原創的價值。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顾黎明:我们应该从血液中,从历史中,从文化中去发掘原创性

雙揚鞭之一 100x73cm,布面油彩,2018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顾黎明:我们应该从血液中,从历史中,从文化中去发掘原创性

福、祿、壽之二 195x140cm,布面油彩,2016

庫:在您多年的任教經歷中,您認為國內學院繪畫教學有什麼問題?

顧:其實目前國內的問題不是畫種或者觀念,而是我們沒有釐清什麼是現代主義之後的藝術、什麼是後現代主義,什麼是當代藝術這三個不同的階段。很多人以為搞得是當代藝術,其實是極簡藝術;有些人搞得全都是拼貼現象,其實那是後現代藝術。真正的當代藝術更加社會化、具有指示性和人性的政治化因素,它不再是集體的政治性,而是通過對人的剖析,表達出個人在社會地緣文化政治中的一種存在感。所以說目前國內當代藝術教學出現的混亂和感性教學的問題,都有待於系統化、規律化、知識化的完善。

庫:很多年輕藝術家在藝術道路的選擇上存在猶豫糾結和不確定,您的藝術道路這種持續性和藝術語言上的蛻變可以給他們很多的啟發,作為導師對他們有什麼樣的建議?

顧:

學院派的目的是提供多種可能性,不同老師的經驗看法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口味,你才能從廣泛的參照系中找到方位,開拓思考的延伸和跨度。所以我喜歡讓學生多看名家傳記,你要看他最早成名前是怎麼思考,怎麼畫的,最後是怎麼畫的,把他放在發展的過程和歷史中去看,你在接觸中就會積累起具體的思考方法和語言方式。當代藝術不僅靠拼命的畫,而是靠方法、智慧和知識結構,所以我會針對不同的年輕藝術家來幫他完善對個人後續發展有幫助的知識結構。

庫:您對即將參與報名的年輕藝術家們有什麼要求?

顧:最好不要抱著成功,而是抱著失敗,受打擊的心態來學習。不破不立,恰恰是成功的關鍵。重要的不是你要畫一張好畫,而是多質疑藝術,反思自己,才能突破自己,找到一種思考的方法。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顾黎明:我们应该从血液中,从历史中,从文化中去发掘原创性

2010年 顧黎明教授主持中國美院綜合繪畫工作室期間,帶領學生在杭州“郭莊”講課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顾黎明:我们应该从血液中,从历史中,从文化中去发掘原创性

2017年 顧黎明教授在清華美院教授研究生課程-“現代語言研究”

更多導師

採訪持續更新中...

參與顧黎明及更多特邀導師的教學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顾黎明:我们应该从血液中,从历史中,从文化中去发掘原创性

立刻加入本屆工作坊

JOIN US

報名日期

2018年6月26日—7月31日

報名需提供資料

個人照,簡介,5張作品圖片,參與此次教學的原因

報名郵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電話:010—8478615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