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海水稻」已經研製成功,這意味著什麼?

蘆葦人生


這件事在科學上也許很有意義,我不懂,所以不評價。但這件事在實踐中的意義是很有限的,甚至可以說毫無意義,請允許我解釋一下。

首先,根據中國水稻栽培專家凌啟鴻在《中國稻米》期刊上的文章,所謂鹽鹼地種水稻主要還是靠引淡水灌溉,袁隆平開發的這種所謂“海水稻”並不能改變這一現狀,因為這種水稻只是耐鹽鹼而已,仍然是生活在淡水裡的,還是得依靠大規模建設長距離淡水運輸管道,這對缺乏淡水的中國來說是很不現實的。

其次,內陸的鹽鹼地無論怎麼改良,其生產力肯定比不上普通農田,經濟效益更是無法和正常農田相比。以前中國人口多農業水平差,依靠普通農田滿足不了要求,所以要開發鹽鹼地。如今農業技術有了長足發展,再加上適當的糧食進口,中國已經不缺糧食了,再去強行開發這些低產的土地是否有必要呢?

第三,一塊地到底怎麼用最好,必須全面考量。對於農業來說不太好用的低產鹽鹼地對於大自然來說並不是“廢地”,而是很有價值的自然資源。我們為什麼非得將其開發成農田呢?為何不將其留給大自然,把它變成自然保護區呢?這樣就可以充分發揮這塊地的生態效益,從其他地方獲得價值(比如天然產物或者旅遊價值),再用這個價值去糧食產區(甚至國外)換糧食來吃,這才是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的雙贏。事實上,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山區,中國的山區本不適合開發農業,幹嘛不乾脆將其還給大自然呢?

第四,至於說在沿海地區種水稻,那就更不划算了。沿海灘塗是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無論是普通溼地還是紅樹林,都可以將其建成自然保護區,一方面保護了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還可以作為陸地和大海之間的天然屏障,對於生活在沿海的居民來說,這相當於一道天然堤壩,可以減少災害的影響。如果我們不分青紅皂白,將沿海溼地一律開發成農田,上述的這些功效就全都不存在了,我們獲得的只有一點點低價值的大米,太不划算了。

總之,中國雖然是個農業大國,但不能凡事都從農業角度考慮,大自然還有很多其他功能,咱們中國人不能啥事不管只顧吃吧?袁隆平雖然對於水稻良種的開發做出過很大貢獻,但他最近幾年越來越不切實際,前段時間搞的所謂高產稻就是一例,最近這個海水稻是另一個例子。再這樣下去,他在水稻育種方面留下的好名聲就快要被抵消了。


土摩托看世界


直接回答,

海水稻研製成功有四大意義

一、海水稻大面積推廣至少為我國增產數百億公斤糧食;

二、海水稻在全世界大力推廣將大大減少全球飢餓人口數量;

三、“海水稻”的灌溉用水可以使用半鹹水,能夠節約淡水資源;

四、“海水稻”在鹽鹼灘塗地中種植,節約了土地資源。

目前,我國鹽鹼地總面積約15億畝,其中有2億畝具備種植水稻潛力。如果都能種上海水稻,按照目前的產量300斤計算,每年能多收入600億斤糧食。這對於我國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而聯合國今年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糧食庫存在近30年不斷下降,目前全世界約有8億飢餓人口。如果全世界143億畝鹽鹼地都能種上海水稻,其“世界意義”將不言而喻。

中國保健協會食品安全評估專家委員李新蘭介紹說,海水稻米與普通精白米相比,氨基酸含量高出4.71倍,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而海水稻不需施肥、抗病蟲、耐鹽鹼的獨特生長特性,對資源節約的綠色農業生產大有裨益。“海稻米煮成的飯,我們也吃過。它不鹹,能接受的,它的pH值就是8.8左右。”李新蘭說。

今年9月28日,由袁隆平掛帥的“海水稻”項目將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試驗基地和金口鎮海水稻稻作改良國家示範基地進行實地測產。

袁隆平在今年的一次主題演講中曾表示,將在3-5年內選育出在鹽分濃度3-8‰海水灌溉種植條件下,產量達300公斤/畝以上的耐鹽鹼水稻新品種。

“為了使海水雜交稻能夠更好地造福世界人民,我本人和本研究中心均十分樂意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水稻,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和促進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袁隆平表示。

《糧油市場報》官方賬號首發於在悟空問答!

10.17


糧油市場報


袁隆平的“海水稻”成功了!就在不久前,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再青島城陽、黑龍江大慶、陝西南泥灣、新疆喀什和浙江溫州5個實驗基地,同時進行海水稻插秧活動。這意味著全國東西南北的廣闊地區,都可以種植海水稻,海水稻項目進入了產業化示範推廣階段。

“海水稻”的成功來之不易。去年10月,袁隆平培育的最新一批海水稻在青島獲得豐收,經過測評,畝產最高達到620.95公斤!“海水稻”並不是直接種在海水裡的水稻,還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不用施肥、抗病蟲、耐鹽鹼,生命力非常頑強。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耕地資源是有限的,很多地方是一望無際的鹽鹼地、灘塗,據統計,中國有1億公頃的鹽鹼地,其中有2.8億畝可以開發利用。放眼全球,全世界有9.5億公頃的鹽鹼地,亞洲有3.2億公頃。

鹽鹼地分為輕鹽鹼地、中度鹽鹼地以及重鹽鹼地。鹽鹼地的改良、利用是一門學問,如果能在鹽鹼地上種植水稻,那既可以為農民增收,又能改良土壤、改善生態環境,可以說是一勞多得。

袁隆平在媒體採訪時表示,計劃發展到一億畝的海水稻,如果按每畝300公斤的產量計算,一億畝就能生產300億公斤糧食,這相當於一個湖南省的水稻總產——將是一個巨大的貢獻。中國的億畝荒灘將華麗轉身,成為新的糧倉。

據瞭解,袁隆平的海水稻還將走到國外,在阿聯酋迪拜的沙漠地區開展水稻小範圍種植實驗。


後浪後浪


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已經研製成功,此舉意味著什麼?愛農幫認為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因為確實有必要重點提出來,讓所有人都知道該項行為的重要意義!愛農幫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意義:;

其一:更好地度過糧食危機

根據今年聯合國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全球糧食庫存在近30年內不斷下降,目前全世界約有8億飢餓人口;而袁隆平院士研發出“海水稻”,意味著全世界143億畝鹽鹼地都能種上海水稻,此舉對於解決世界性糧食危機,8億飢餓人口的糧食問題都有著不可言喻的意義!

其二:為我國糧食安全助力

我國鹽鹼地總面積約為15億畝,其中只有2億畝具備水稻種植潛力,研發成功後,即意味著我國15億畝鹽鹼地都能夠種上海水稻!按照目前300斤的畝產量來算,每年能夠多收入600億斤糧食,這對於我國十幾億人口的糧食安全問題有著重大貢獻!

其三:保護生態環境,解決世界性難題

據瞭解,海水稻與普通水稻有所不同;根據中國保健協會食品安全評估的專家說法,海水稻米比普通精白米的氨基酸含量高出4.71倍,營養價值超高!最重要的是,海水稻不需要施肥、抗病害,具有獨立生長的特性,對於資源保護、發展綠色農業有著重大益處!

綜上來看,袁隆平院士的這一創新型舉動,對於我國乃至全世界糧食產業發展都做出了重大貢獻!為袁老致敬!!


愛農幫


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 ,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貢獻,怎麼形容怎麼評價都不為過。袁隆平是上帝送給中國的禮物,使世世代代吃不飽飯的中國人,填飽了肚子。應該說是千秋萬代,不世之功。

因為有了雜交水稻有了袁隆平,老百姓才有了豐收的糧食。遠的不說,就在了六七十年代,水稻畝產正常年景只有五六百斤。哪裡有一個畝產八百斤的就是豐產方,樣板田了。當年農民起早摸黑種雙季稻,可以說整個春夏秋沒有農閒。得到的糧食產量還不如現在單季水稻產量高,還是處於糧食不夠吃狀態。現在隨便種種畝產都在千斤以上,是雜交水稻提高了產量,是農業科技,是袁隆平改變了農村的糧食產量。現在人口,也比當年多了幾億。

如今袁隆平與其他科技工作者又向海水稻進軍,取得了可喜的進展,這又是大好事值得慶賀。據資料中國有15億畝的鹽鹼地,其中2.8億畝可以開發利用。可利用來種植海水稻的鹽鹼地有2億多畝,按照未來都進行開發來看,可增產糧食無數,多養活上億人。這是十分令人鼓舞的數字,海水稻發展前景,十分的廣闊迷人。

從目前新聞報道來看,海水稻還是優質稻,富含硒。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耕地不多。如果能開發鹽鹼地,變廢為寶真的是一個好消息。為袁隆平以及袁隆平式的農業科技工作者點贊,向他們致敬。


亦新湖


謝謝邀請回答。首先,對於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形象化稱呼,是在海邊灘塗等鹽鹼地生長的特殊水稻。其生長地並非海水或海里,而是不懼海水的短期浸泡,海邊灘塗是海水經過之地而非海水裡,海水的鹽度一般為3.5%左右。袁隆平這次培育的“海水稻”,最大的技術突破就是可以用含鹽千分之6 的鹹水直接灌溉並且產量大幅提高,現在能做到的最大產量為620.95公斤。

查閱相關資料,瞭解“海水稻‘的研究史有助於我們理解袁隆平的研究價值。之前”海水稻“,乘坐為抗鹽水稻,耐鹽水稻。世界上最早開始研究”海水稻“的事東南亞一些國家,他們也是沒有辦法,因為他們的普通的適宜種植稻穀的淡水地較少,大部分是鹽度較高的鹽鹼地。只有種植出,適合他們土地的水稻,才能減少飢餓。大概在1939年斯里蘭卡就繁殖了耐鹽水稻品種‘Pokkali’。其中我們熟悉的鄰居印度,也是較早開設研究耐鹽水稻的,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印度就開始了耐水鹽稻的研究,現在印度各種邦都有適合當地的耐水鹽稻。

中國相對於國外,起步則相當落後,直到上世紀50年代才開始做了相關研究。植物學家何景調查研究發現了,在福建沿海各縣城有了耐水稻的存在,但只是小規模的,經過實驗發現用0.8%的鹽水進行灌溉 培養,水稻仍能正常發芽,但侷限於當時的資金技術,沒能進一步進行研究。

官方正式立項時始於1976年,”選育耐鹽水稻品種的工作,仍然落後於國外多年。當時,美國,印度等國家的實驗室已經能研製出能在全部海水灌溉(45.8 mΩ/cm)條件下正常生長、平均產量為1082 kg/hm2,高產為1500 kg/hm2的大麥;能在50%海水、50%淡水灌溉條件下結實的春小麥。目前我國所做的研究耐鹽水稻,迄今無法用海水直接灌溉,值得注意的是,“海水稻”只能用海水和淡水混合而成進行灌溉,而不能直接用海水。海水灌溉農業中國還處於相對落後狀態。

目前世界最知名、最成功的全海水灌溉經濟作物“畢氏海蓬子”,乃是美國Arizona大學與以色列Neher大學Dov Pasternak研究室合作,自1978年開始,歷時18年,耗資2000餘萬美元,所獲得的成果。


袁隆平的“海水稻”雖然成功,但離國際先進水平有一定的距離,還需要繼續深入研究,吸收國外優秀的研究成果,目前還只是小產量的試研究階段,至於能否大規模生產,大家拭目以待。


行走的斜槓青年


袁隆平“海水稻”已經研製成功,這意味著什麼?

海水稻是耐鹽鹼性水稻的通俗說法,是能夠在海水中生長的水稻,這要求水稻在鹽度不低於1%的水裡能正常生長並且產量要達到300斤/畝左右。

但是也不要誤解,海水稻並不是在海水裡種水稻,畢竟海水的鹽度要遠高於1%。

2016年,袁隆平牽頭成立國內首個國家級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而中國海水稻已經走過了30多年曆史。

海水稻全面推廣意味著什麼?

我國鹽鹼地、鹽漬土面積超過3千萬公頃,其中可開發利用的面積多達2億畝,相當於我國耕地面積的十分之一。如果畝產能提高到300公斤左右,可以增產約600億公斤,這是兩億人的口糧。

而在全球範圍內,粗略統計有接近10億公頃的鹽鹼地,假設有三分之一可以利用,能生產多少糧食,養活多少人口,一算便知。

海水稻研製成功,不僅可以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放眼世界也將有極大的貢獻。

發展海水稻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人類水資源、可耕地和糧食三大危機,對促進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

未來,或將出現真正可以在海水裡生長的水稻;將出現更安全、更環保的水稻。


風車車看天下


不懂就別亂說,海水稻什麼時候是袁隆平研製成功的了?陳日勝被稱為“海稻之父”“海稻的締造者”!一涉及到水稻就說是袁隆平的功勞好不好?不可否認袁老在雜交水稻領域對人類的貢獻無人能及,但是在中國除了袁隆平外還有好幾個具有世界頂尖水平的技術團隊,而且在各自細分領域有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不能把所有有關雜交水稻的功勞全歸到袁隆平一人身上,這對其他科研人員很不公平。

幫你科普一下吧:海水稻是

湛江農業專科學校(廣東海洋大學前身)畢業的日勝於1987年在湛江海邊發現的,然後默默貢獻三十年的時間來改良和推廣海水稻,抵抗住國外大鱷的重金誘惑堅決把海水稻技術留在中國,現在在某些人眼裡就變成了袁隆平研製成功的,這也太扯了!

袁隆平本人也是在2013年才得知有海水稻的存在,才開始關注海水稻的,這也成為海水稻走向公眾視野的契機。

正因為陳日勝不是名校畢業(還只是個專科生),不是兩院院士,不是擔任要職的高官所以一直不為外界所知。在三十年來在沒有國家資金扶持情況下把一顆野草般的海水稻變成今日口感好,營養價值高,可大面積值推廣的水稻品種,成為影響人類糧食安全和解決溫飽的的重大科研成果。為陳日勝點贊!


流星6386779


5000年文明史的中國,有著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及印刷術,對中國和世界文明發展進程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今天的中國,正走在偉大復興的路上,理應有和古代四大發明一樣絕對原創、絕對能影響和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偉大發現和發明。如今,這個可能已經出現了,就是海水稻。偉大事物的發現,偶然中往往孕育著必然。1986年11月,畢業於廣東湛江一所農校的普通學生陳日勝和他的老師羅文列教授一起,到湛江遂溪縣城月鎮燕巢村虎頭坡的海灘普查紅樹林資源。善於觀察事物的陳日勝在海邊發現了一株比人還高、看似蘆葦但結著穗、穗頂長著長長的芒、米粒為紅色的水稻。羅教授叮囑他收下了這株水稻上13個穗共計522粒種子,保存起來進行研究。1987年,陳日勝開始利用這些不明種子在海邊育秧試種。海水稻一年一造,試驗週期長,陳日勝單是普選稻種就做了好幾年:1987年種植400株,選擇優良單株51株;1988年種植51個株系,入選15個株系,選擇株高、熟期一致的單株80株;1991年對上年入選的10個株系品比測產,定型品系命名為“海稻86”,收穫原原種3.8公斤;2014年9月,“海稻86”通過國家農業部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頒佈的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公報,正式開始大面積種植和產業化經營。海水稻也被國家水稻專家認定為“一種特異的水稻種質資源”。
為了這一天,陳日勝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堅持育種28年,從20幾歲的毛頭小夥到滿頭鬢霜的50多歲人。中國海水稻從1986年的522粒種子到如今達到種植面積上萬畝,從畝產100斤增至300斤。從他一個人孤軍奮戰,到袁隆平等國內外權威專家參與研究,從國家有關部門的認可和認證,到有遠見的社會資本投資推動成果轉化。培育成功的海水稻,在海邊灘塗和鹽鹼地生長,不用施肥,不打農藥,脫粒後的稻米呈胭脂紅色。中國保健協會食品安全評估專家委員李新蘭說,用海稻米煮成的飯,它的ph值就是8.8左右,在海水中富集能力很強,紅色主要是硒含量,和普通大米相比較高7.2倍。經過權威部門檢測,“海稻86”稻米與普通精白米相比,氨基酸含量高出4.71倍,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已經有商家率先開發出海水稻系列產品投放市場,很受消費者歡迎。據瞭解,我國鹽鹼地總面積約15億畝,其中有2億畝具備種植水稻潛力。如果都能種上海水稻,按照目前的產量300斤計算,每年能多收入600億斤糧食。這對於我國糧食安全意義重大。糧食,事關人類生存。聯合國最近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糧食庫存在近30年不斷下降,目前全世界約有8億飢餓人口。如果全世界143億畝鹽鹼地都能種上海水稻,其“世界意義”將不言而喻,海水稻被寄予解決人類糧食危機的重要期望。
國外情況怎麼樣呢?為了研究耐鹽鹼水稻品種,世界各國正展開角逐:埃及將鹹水湖蘆葦與水稻雜交試驗,菲律賓將2個不同親本的耐鹽株系雜交試驗,印度將紅樹裡提取的基因植入現有水稻品系,日本採用光波信息混合物改變水稻性能……這些都沒有太大成效。中國人陳日勝發現和培育成功的海水稻,全世界獨創,當然不免引起國外的注意。2011年,一外國企業家找到陳日勝,欲合作開發海水稻,條件是到該國研究,待遇從優。陳日勝不為所動,當面謝絕。他告訴記者,這些年來,不少國外機構找到他,或尋求合作或壟斷稻種,均被他謝絕。“去外國研究就變成外國的專利了,搞研究必須在中國,這是我們中國的東西,一定要留在中國。”陳日勝堅定地說。日本稻米研究會會長,野生稻保護專家松浪·滋感嘆地說:“我從事野生水稻資源保護工作30多年,僅知道南非曾發現過一株可在沉積海灘上種植的灘塗稻,還沒有聽說過可用海水灌種的水稻品種,可以說至目前為止,海水稻是世界唯一,資源相當寶貴,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要站在全球65億人吃飯的角度保護利用好。”“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驚喜地說:“海水稻種的發現,是人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希望利用這一寶貴資源,選育出很多高產、優質、高度抗鹽的品種,為人類造福。”;


無法超越的足跡


對於“海水稻”,我們很多人聽到這個名字都很新鮮,顧名思義就是能夠在海水中生長的水稻,海水稻就是耐鹽鹼的雜交水稻,是在現有自然生存的特別耐鹽鹼性的野生水稻的基礎上,培育出的可以推廣的水稻,這種水稻在不低於1%鹽度的海水灌溉條件下,可以正常生長,產量能達到200-300公斤/畝的水稻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究的高產“海水稻”已經試種成功,通過測產,最高每畝可產621公斤,這意味著我國在“海水稻”研發領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海水稻的生長地就鹽鹼地,不害怕海水的短時間浸泡,我國的鹽鹼地分佈極為廣闊,也是多種類型,我國內陸就有15億畝鹽鹼地,如果我們在這些地裡推廣海水稻,,那麼,這要養活多少人,根據有關統計數據,全球共有9.5億公頃的鹽鹼地,如果在這些鹽鹼地裡推廣海水稻,那麼這又要養活多少人,那就不會有飢餓了,袁隆平解決了人類“吃得飽”的問題。

海水稻的研究成功不僅是對我國糧食安全有著巨大的影響,這也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對於整個世界也有著巨大的影響。

#如果贊同觀點記得點贊評論哦,感謝大家關注新農大視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