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制瓷历史,这些精美的瓷器是怎么烧的?那些烧造的痕迹也留在瓷器身上却往往被我们忽视,而这些痕迹恰恰是古陶瓷鉴定的重要依据!

窑炉就如同一间大房子,剖面像一个大馒头,所以叫做“馒头窑”。南方的瓷窑大多建在山坡上,依山势而为,好几十米长,像一条巨龙,所以叫做“龙窑”。北方瓷窑用煤用柴烧,南方基本只用柴烧。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馒头窑示意图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宜兴前墅古龙窑

窑炉在烧制瓷器的时候,里面充满了各种灰渣碳末。落在瓷器上就会留下难看的“窑渣”。瓷器直接处在明火之中也会出现变形、开裂、烟熏的问题,于是我们发明了装在瓷器的“匣钵”。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瓷器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有美丽的釉层,但在烧造时,釉层是融化状态,会往下流淌,如果不采取一些措施,瓷器就会和窑具粘连成为废品。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经考古发现,西周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有匣钵,高级的做法是一个匣钵里只放一件瓷器,叫做“一匣一器”。

所以唐代以前的瓷器和后来的民间粗瓷,大多仅仅施“

半截釉”,或者底足不上釉以防粘连,再后来则使用“支钉”和“垫饼”。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唐 茶叶末釉瓜棱执壶(耀州窑博物馆藏)

釉层既然这么好看,就一定要烧好,发色要均匀,有谁不能乱流淌,温度也要掌控好。为了随时掌握烧造情况,就使用瓷柸的残边残底,蘸上釉放在窑炉里试烧,试烧片上面往往钻个小圆孔,可以随时用铁钩取出来观察,这个东西就叫做“

火照”或“火标”。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宝丰清凉寺汝窑出土火照插饼及火照

有了漂亮的釉层,那就要尽量“满釉”,普通的瓷器无所谓,高级器物就不能露出半截胎体,南方越窑工匠烧造。唐代皇家御用“秘色瓷”时就想了一个办法,用多个掺有沙子的小泥团垫在瓷器底部烧成后再去掉这些泥块,釉层是覆盖满了,但是瓷器底部就会留下一个个的泥团痕迹。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唐 秘色瓷 (法门寺博物馆藏)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秘色瓷支烧点痕迹

在唐代,北方还出现了“支钉烧”。把原来单独的小泥团,变成了三岔形的“支钉”,三个凸起尖尖的像钉子。支钉奢侈又麻烦,去掉时还有毁坏瓷器的风险,而且留下的痕迹又大又不好看。唐代耀州窑的三彩釉陶,以及青瓷白瓷都用过支钉。五代时期青瓷用的最多,有时也用三撮儿砂粒支烧。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唐三彩三岔形支钉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河南鲁店张公巷出土的宋代支钉

到了宋代,使用最多的窑具是“垫饼”,比支钉省事多了。它就像一个个小面饼,垫在瓷器不上釉的底部,这些方法统称为“

正烧”或“仰烧”。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宝丰清凉寺出土的宋代垫饼

著名的建窑瓷器“建盏”,就是使用垫饼烧制的。其中进奉皇家使用的茶盏底足上有“供御”或“进盏”二字,出窑剥离垫饼后这两个字就留在了垫饼上。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建盏供御底足标本(建阳县建阳瓷厂后围墙外路路基出土)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建盏供御垫饼标本

宋代定窑相处了,把瓷器倒扣着烧制的办法,可以让瓷器底部满釉,而且不留下任何痕迹,叫做“覆烧”。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采用覆烧的方式,底足虽然满釉了,但口沿上一圈却必须露出胎体不能上釉,形成了著名的“

芒口”。使用的时候就得给他包上“金银边边”,还有高大上的名字:“金装定器、银装定器”。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北宋 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上海博物馆藏)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北宋 定窑白釉刻划花内海水双鱼外莲瓣纹温碗(故宫博物院)

可是皇帝老子非常嫌弃这个露胎的“边边”,“有芒不堪用”!命令汝窑烧造更好的瓷器,但是不露出一点瓷胎那是不可能的,只能尽量少露或露在不显眼的部位,不能总是硌着皇帝的嘴。于是汝窑工匠改进了支钉烧造技术,让支钉留下的痕迹比芝麻还小,这就是汝窑瓷器有名的“芝麻挣钉”。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汝窑天青釉盘支钉痕(故宫博物院藏)

皇帝老子不喜欢芒口,老百姓却从中发现了“亮点”。如果使用这种倒扣烧制的方法,可以节约匣钵位置提高装载率,原本只能放置一件瓷器的匣钵,就可以容下更多的瓷器。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一匣多器覆烧示意图

这种覆烧方法不仅在北宋定窑使用,南宋的湖田窑也大量使用,这种技术提高产量“出口换汇”。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南海一号沉船瓷器

老百姓其实也不喜欢碗碟口沿粗涩丑陋,更没钱包“金银边边”。但是还要保证高产量,满足世界人民对瓷器的需求,于是从金代开始,一些窑口采用“叠烧”的方法,把碗碟的内底芯中间一圈釉层削掉,把另一件瓷器的底足无釉处叠放在这个圈上,就可以叠罗汉一样,在一个匣钵里放十多件,那个露胎的圈圈就叫做“涩圈”。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金元时期民间烧造大瓷缸装水腌菜,那些大缸的口沿都是没有釉层的,露胎的缸口粗涩坚硬,民间主妇们常常在上面磨菜刀。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这种大缸都是粗瓷,一般不用匣钵。烧造时一上一下两个相对,中间还可以放一些小型瓷器,这种方法叫做“对口烧”。

亮宝楼文博|古代瓷器这么烧!

到了明清时期,制瓷工艺再次大发展。中国瓷器走遍了天下,景德镇成为瓷都。这里的精美瓷器基本都是采用“一匣一钵”的方式烧造,给皇帝烧瓷器时,使用的匣钵都是专用的,还刻着“官匣”二字,直到今天瓷器的烧造依然在使用匣钵、支垫等窑具。

这篇小文字主要讲的是容易被忽视的古代瓷器“装烧方式

”,这可是古代瓷器鉴定非常重要的依据之一!


王璟亚(亮宝楼志愿者),西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艺术考古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