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深入課堂的校長,才能擁有接地氣的「發言權」!

深思/只有深入課堂的校長,才能擁有接地氣的“發言權”!​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教育是充滿靈性和智慧的事業,而教育實踐,教學研究是產生智慧與靈性的最佳途徑,課堂教學又是體現教育思想的主要陣地和重要源頭。作為校長不深入教學第一線,不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就無法體悟和掌握真正的教育思想。如果承襲他人的教育思想,對於校長的你來說,那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蘇霍姆林斯基還說:“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好校長,那你就得努力成為一位好教師,一位好的教學專家”。因此,校長要取得教學的發言權,就要經常深入課堂,把聽評課作為日常必需主動完成的一項重要工作。

作為主管小學教學工作的校長,不僅要參與方案的研究與制定,細化日程安排,也自覺地投入到該項活動當中。通過參加集體備課,集中聽課以及親身做公開課,不僅使自己真正走進了課堂,走近了學生,而且對自己的教學業務能力、課堂教學水平也是一次真正的檢驗,更主要的是給自己提供彌足珍貴的反思機會。

一、通過集體備課和集體教研,對週二、週四大教研的重要性有新的認識

熟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誠然,作為教師這一群體,在教學研究這一環節上,眾人的力量、集體的智慧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在兩次參加集體備課的活動中,有位校長有以下兩點新認識: 首先,集體備課不是簡單地完成一個教案,而是解決實際問題。因為集體備課由單一的設計教案轉化為解決問題,有利於教師展開自我反思,研究問題,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有利於教師的現實需要,找準關鍵問題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解難釋疑,使領導和教師在參與集體備課中提升水平。

其次,集體備課是教學研究。如果把集體備課作為教研活動的主要任務,那要研究的問題就可以覆蓋整個教學活動過程,既可研究備課、設計方案、又可討論一個具體問題的解答,這樣集體備課也就真正成為教師發展的平臺。

深思/只有深入課堂的校長,才能擁有接地氣的“發言權”!​二、通過集中聽評課,提高對教學的判斷與評價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段話“一個有經驗的校長,他所在意和關心的中心問題,就是課堂教學……聽課、分析課、評課是校長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對我們校長工作是一個最好的詮釋和界定。聽評課是校長了解與改進教學、提升自身教學領導能力的重要途徑。經常深入課堂聽課,課後及時評課,才能準確掌控教學的主動權。在這次的集中聽評課過程中,我感悟到校長評課的導向作用極為重要,就是說,校長怎樣評教師就怎樣教,校長用好這根指揮棒,對於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師教學水平以及調動教師積極性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這就給校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校長就要認真聽課,準確判斷,精心研究,恰當評價,把自己聽評課的作用發揮到最佳狀態。

三、親自上公開課,在起到以身示範作用的同時,自身教學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本學期有位兼任六年級的地方課,並先後上了兩節公開課,第一節的教學內容是《讓敵人感動的將軍——張自忠》;第二節的教學內容是《諾貝爾的故事》。由於他從1990年就開始做小學領導工作,上公開課的機會和次數非常稀少,只記得此前的一次還是在十幾年前參加縣級領導示範課評選時講的一節課。因此,再次登上公開課的講臺難免有些心慌和底氣不足,在把握和駕馭課堂的整體節奏上略顯捉襟見肘。儘管得到部分領導和教師的很好評價,但經過自己的冷靜反思,仍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具體表現在:教學風格的老化與成人化;教學程序和環節不是十分順暢;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不是很嫻熟等等。除此之外,還表現在個別環節的丟失。如在《諾貝爾的故事》一課的教學中“諾貝爾一生的發明及貢獻”這一課件就忘記播放了。其實這一環節尤為重要,因為它是為了說明“諾貝爾正是因為有了355項發明,在歐洲各國開辦了100多家公司和工廠才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以至於後來才有能力設諾貝爾獎”。凡此種種。

俗語說:活到老學到老。校長進課堂會使他們得到歷練的機會,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水平。

深思/只有深入課堂的校長,才能擁有接地氣的“發言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