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賺下1.6個華爲,昔日半導體梟雄成大陸心腹大患?

大佬與大佬的企業

半導體行業有一位大佬,抗戰時期出生在大陸,本科到博士讀遍美國頂尖大學,機緣巧合投身半導體行業。工作期間,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成為了諾貝爾獎獲得者,而另一位辦公室同事後來創辦了英特爾。這樣的人註定難以平凡地渡過一生。


而出人意料的是,他56 歲才開始創業,但如今他一年能賺下1.6個華為,而這樣的獲利能力保持了幾十年。

一年賺下1.6個華為,昔日半導體梟雄成大陸心腹大患?

總部位於臺灣新竹科學園的臺積電

2015 財年,他的公司以 1671 億營收穫得淨利潤 604 億,淨利潤是華為的1.6倍,騰訊 2 倍多,領先2016年的阿里將近 180 億。

2017年3月,公司市值突破萬億人民幣大關,超越英特爾成為世界第一大半導體公司,如今,其市值則已高達2262億美元,是臺灣市值最高的企業。

他是張忠謀,臺積電(TSMC)的創始人,被稱為臺灣半導體教父,“一個讓對手發抖的人”。

一年賺下1.6個華為,昔日半導體梟雄成大陸心腹大患?

張忠謀

有一天,同事得了諾貝爾獎

1949年開始,18歲的張忠謀赴美求學,從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到斯坦福大學,天賦異稟讓他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陰差陽錯拒絕了福特汽車進入半導體行業,張忠謀在德州儀器(TI)的工作讓他真正感受到科技帶來的震撼。

有一天,他在德儀的好朋友找到他,聊起自己正在搗鼓的硅晶片,張忠謀不以為然。過了一段時間,對方告訴他,他的項目已經進行的差不多了,張忠謀仍然感覺不切實際。後來,這位叫傑克•基比的好朋友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發明叫做集成電路。而被認為和他同時搞出了集成電路的另一位諾伊斯,則在此後帶著一個叫摩爾的同事,創辦了英特爾公司,並很快在電子業掀起一股股驚濤駭浪的革命。

一年賺下1.6個華為,昔日半導體梟雄成大陸心腹大患?

集成電路發明者 傑克·基爾比

二戰後的美國是全世界的科技創新中心,以5%的人口創造了40%的全球產值。頂尖的學習和工作環境讓張忠謀意識到,半導體行業即將引起全球創新風潮,整個產業將誕生大量的機會。

一年賺下1.6個華為,昔日半導體梟雄成大陸心腹大患?

英特爾三位創始人:安迪·格魯夫,羅伯特·諾伊斯,戈登·摩爾

迫使英特爾改行的男人

在身邊相繼誕生大師級人物之後,正值壯年的張忠謀被激發出強大的鬥志。

41歲,他成為TI全球副總裁,下屬達30000之多,是當時美國企業界職位最高的華人。

此時由前同事創造的英特爾以內存業務打天下,業界聞風喪膽,已經是當時最大的內存製造企業,成為TI半導體業務最強勁的對手。張忠謀決定,必須先發制人,而且要對對手最強的內存業務出手。

這樣的驚世駭俗之舉在內部遭到強烈反對,張忠謀說服TI高管的理由卻是:混科技產業的大企業,一旦決定去幹一件事,就非得幹成世界第一不可。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掌握主動權並獲得理想的利潤,否則,就是賠錢去陪第一名耍。

後來的結果是,英特爾在內存市場的輝煌一去不返直到徹底退出,隨後轉型為CPU巨頭,在CPU領域獨領風騷至今。

56歲創業再造帝國

熟悉半導體行業的人都知道,90年代以前全世界的半導體公司都是IDM模式,即芯片設計、製造到封測前前後後都自己來,造就了數家行業巨頭,劣勢是缺乏對外分工、投入成本居高不下。


從TI離職以後,張忠謀厭倦了職業經理人道路和原有的產業模式,開始暢想新的開始。

在臺灣方面有識之士“三顧茅廬”之後,張忠謀決定返臺擔任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任上張忠謀有了半導體晶圓代工的設想。1987年,56歲的張忠謀在新竹創辦全球第一家半導體晶圓代工企業——臺灣積體電路(簡稱臺積電,TSMC),也定義了一個產業。

一年賺下1.6個華為,昔日半導體梟雄成大陸心腹大患?

臺積電在全球半導體代工領域佔統治地位

十年時間,IC設計公司如雨後春筍,給張忠謀的代工模式帶來巨大的商機,市場證明了當初不被看好的代工模式。臺積電從創立開始一騎絕塵,30年間始終佔據全球代工龍頭的位置,2017年更是後來居上取代昔日同事創辦的英特爾成為全球半導體市值最高的企業。

大陸半導體行業的敵與友

作為臺灣地區最重要的企業,張忠謀的臺積電有“臺灣之光”的稱號。2018年臺灣中央社公佈的數據顯示,近三年臺灣地區的所有上市公司不動產投資中,臺積電一家佔比高達48%,為8211億臺幣(約合1766億元人民幣),可謂扛起了臺灣經濟的半壁江山。

同時筆者注意到,臺積電的股份構成中,荷蘭飛利浦持股14%,臺灣“行政院”持股12%。後者作為臺灣地區的行政機關直接持股臺積電,可見臺積電於臺灣之重要。而且後者連續大筆投資臺灣、擴大經營,使雙方關係越綁越緊,更是承擔了為臺灣當局創造就業、提振經濟等政治任務。

一年賺下1.6個華為,昔日半導體梟雄成大陸心腹大患?

張忠謀與前“行政院院長”吳敦義

同時,臺積電在代工領域利用強勢地位多次打壓大陸半導體企業,與中芯國際的專利案就是代表。

作為大陸代工企業龍頭,中芯國際的成立聚集了眾多海內外人才,其中包括一部分臺灣技術人才。從2003年開始,臺積電以專利侵權為名,多次在中芯國際發展關鍵時刻將其告上法庭,先後限制了後者IPO、引進人才和擴大市場。中芯國際在先後付出鉅額經濟賠償、出讓股份給臺積電、創始人出走和內部混亂的代價之後,雙方於2009年宣佈和解。(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參見 )


一年賺下1.6個華為,昔日半導體梟雄成大陸心腹大患?

因專利案被迫出走的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

同時,不可否認的是,以臺積電為代表的臺灣企業為大陸的半導體行業發展起了重大推動作用。據業內人士透露,早期大陸大型半導體企業的管理和技術人才幾乎超過半數來自臺灣,至今許多企業身上仍留下鮮明的臺系管理風格。

另一方面,臺灣起步較早的半導體行業使大陸參與到國際分工中。臺積電、鴻海、日月光等大型臺企在大陸投資不斷,包括富士康在內的多家臺企甚至來大陸上市,固然是市場趨利使然,但是也促進了兩岸經濟合作互利,提升了大陸產業發展水平。

一年賺下1.6個華為,昔日半導體梟雄成大陸心腹大患?

鴻海子公司富士康籌劃在A股上市

近年來,由於兩岸經濟差距持續拉大和臺灣當局的開倒車,兩岸政治氛圍幾度緊張。在短期內,可以預見臺系半導體企業仍將壓制中國本土企業的發展。而島內臺獨分子一方面要切割中國市場、要獨立,另一方面又害怕失去中國市場,害怕中國市場的虹吸效應。

年近九旬的張忠謀將於2018年退休,而臺積電,這家島內舉足輕重的企業必將陷入政治糾葛與經濟利益的矛盾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