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者應保持對行善動機的覺察,不要扮演佛教徒

佛教的修行者隨時保持覺察,看護自己的身心活動,反省自己言行背後的動機。——希阿榮博堪布《生命這出戏》

初學者應保持對行善動機的覺察,不要扮演佛教徒

文:根據菩提洲網站慧智法師在線課程整理

世人常說“人生如戲,全靠演技”。但我們完全沒必要把在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的手段、方法用在修學佛法上。佛教徒是依靠法理斷惡行善,通過修行斷除煩惱之人。我們從剛剛學佛,感到新鮮好奇,到對上師生起信心,再到學習打坐、做功課、調節生活方式……似乎一切都很順利,好像今天皈依,明天證悟,後天就能成佛了。但我們還是應該不時反觀自己,在學佛過程中目標是否偏離。

希阿榮博堪布在《次第花開》中說:“在世人面前,你扮演佛教徒,在佛教徒面前,你扮演道行更高的佛教徒,在上師面前,你扮演‘孺子可教’的好弟子……這種扮演,可能是有意的,但絕大部分時候卻是無意識的。換言之,你以為自己是佛教徒,而實際上你只是在扮演佛教徒。”

反觀自己:在不學佛的同事和親友面前,我們身上佩帶著念珠,嘴裡說著佛教的專業術語……我們是否把這些外在的所依當作佛教徒的標誌?在道友面前,我們是否在扮演著道行貌似更高的佛教徒?聽到別人講謹慎取捨因果,自己卻說:“不必說這些,萬法皆是空性,安住就可以了,不要著相”。仔細觀察一下,自己有沒有這種證悟境界呢?所言是否符合當下的境界?是否與對方的根機相應?在上師面前,我們變得格外恭敬和虔誠,會滿臉欣喜或淚流滿面,這是得到加持的一種表現;但當看到道友時,心裡卻想:“他還不如我,他都沒哭,信心應該不大,應該是剛皈依的……”我們會覺得自己是最值得被上師教導、關愛的弟子。

陷入這些誤區,說明我們只是在扮演佛教徒。我們脫離了對自己行善動機的覺察。

希阿榮博堪布在《生命這出戏》中說:“佛教的修行者隨時保持覺察,看護自己的身心活動,反省自己言行背後的動機”。

我們的行為是為了向世人證明我們是佛教徒嗎?比如和同事、朋友逛街,看到路邊有乞丐,於是佈施了一點錢給他,這時自己的發心是什麼?是真對他生起了悲心,覺得這能解決他一頓飯的溫飽,免除暫時的飢餓之苦,還是隻為扮演佛教徒,想著跟同事在一起,看見乞丐不去佈施就無法證明自己是佛教徒了。是為了讓自己安心,肯定自己走在公認的正道上,還是為了把自己的本來面目看個究竟?做事時我們要反觀自己的動機。

這裡並非在做正確或錯誤的判斷,修行到不同的階段,心裡會出現不同的發心,我們要能明白自己處於修學的哪個階段。

我們從小就有這樣的習慣,凡事都要向他人證明自己的優秀。考好成績是為了向他人證明自己是家長們交口稱讚的好孩子。我們一直都在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而努力,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感受。

佛法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反觀自己,如果做不到時刻反觀,盡力就很好,哪怕一天只反觀一次也行。

剛開始可能會非常害怕反觀自己,害怕看到自己內心不堪的一面,其實不用害怕,這就是修行的過程。我們不需向外求索,也不用扮演什麼角色,只需向內時刻觀察好自己就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