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财富从认识财富的本质开始

“社会上很多人羡慕权势、财富和能力,但这些东西若运用不当,便会成为造恶的条件。不仅如此,人生短暂,荣华富贵到头也不过几十年,死时什么都带不走,反而因为放不下的东西更多而更加痛苦。”——希阿荣博堪布《次第花开》

获取财富从认识财富的本质开始

文:根据菩提洲网站在线课程慧灯法师讲释整理

钱财是交易时等价交换的一种方便,它的本质说到底是一种价值。在佛法中,我们从两个方面谈一谈它的本质:

一、无常和苦源

从世俗谛来讲,财富的本质是无常的。从某种角度讲,财富又是痛苦的根源。

佛教中有位非常著名的龙树菩萨,汉传佛教八个宗派皆奉其为祖师。在他所著的《大智度论》中对财富有这样一段开示:“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以是之故,应行布施。”

富贵荣华虽然美好,但不要忘记其无常的本性。即使钱财在自己的钱包里、银行卡上,房产证锁在保险柜里,它们也并非只为自己所有,而是五人共有的。哪五人?

一是王者所有。比如房屋买卖需缴纳相关税费,这些税费为国家所有。在古代,一旦被抄家,所有财产均归国王所有。

二是盗贼所有。我们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的钱财永远不会被盗。

三是去病(如疾病或医院)所有。生而为人,我们总会有各种灾难或疾病。一旦三灾八难出现,我们就需花钱应对。

四是灾害所有。地震、台风、火灾皆可能掠夺我们的财产。

五是恶子所有。如果孩子不孝顺,就会夺走你的钱财,或是挥霍一空,令你穷困潦倒。

也许以上五种情况暂时未发生在我们身上,但我们身边很多人确实经历了这些,新闻也时有报道。一旦因缘具合,这五个所有者出现时,财富便会从你手里流失,所以它是无常的本质。

另一方面,贪执财富金钱又是痛苦的根源。

钱财本身无好无坏、无苦无乐。但是,为什么它对现在许多人来说,却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我们把它看得太重要了。

从小到大我们常会以钱来衡量事物。比如妈妈说:“你好好考试,考好了给你奖励。”我们会想:“给钱最好。”找工作时,很多人首先关注的是企业所给的报酬,然后才是企业文化及对自己职业生涯是否有帮助。我们对财富过于贪执,甚至将一辈子的希望都押在其上,它因而成了我们的痛苦之源。

二、空性

从世俗谛来看,财富的本质是无常和痛苦的。而从究竟的层面来看,财富的本质是空性的——财富是依靠因缘和条件而生起的。

衡量某人有没有钱时,我们通常会看他有多少货币。以美元为例,它首先需要由人创造,被赋予价值,再经银行印刷和流通,然后人们依靠辛苦劳动,最后才能拥有它、花掉它。

所以财富是依靠各种因缘条件聚合起来的法,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或两个条件,它可能就会逐渐地变坏、消失。故金钱是依因缘聚合而生的因缘法,随因缘而生,随因缘而住,最后随因缘而消散。它不会永远不变,根本没有所谓的可靠、坚牢的本质。

或许你会说,钱财可以带给我们安全感。其实这种安全感不过是我们赋予它的罢了,它只是依因缘显现的而已。真实观察,你能发现有个真实的安全感或价值在那吗?根本了不可得。

如果人民币存在一个真实的价值和特性,它就应该永远不变。也就是说,如果当初人民币的一块可兑换美元的七块,那现在和未来,人民币都可以一块去兑换美元的七块。如果是这样,就不会有人民币升值时我们担心自己的外币储蓄,而人民币贬值时我们暗自惋惜没有购入更多外币了。实际上,人民币的价值是一种因缘法,没有一个坚牢的体性。

了知财富的本性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好地以更温和的方式处理和对待它。

金钱是社会生产发展后,为方便货物流通而产生的,本身没有善恶之分。我们不必仇恨金钱而过分地节俭和苦行。我们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必因为它有价值而过分贪恋,因为从究竟来讲,它是不可靠的。

我们用钱帮助他人,养活自己,无可厚非。但如果我们用钱造作恶业,那么它就变成了恶的工具。我们一方面要走中道,用中立的态度对待它;另一方面,我们要尽量让它发挥价值,用它帮助他人和更多众生。

那么,钱如何得来?按照佛教的观点,这需要因和缘。缘即我们今生的际遇和努力,因即我们前世积累的福报,其中后者更加根本。福报就像是存在一个不可见之“银行”中的财富,根据我们的因缘,它会被一点点取出;同时,我们做的善法也会一点点存入。以此“银行账户”中的资本为因,再辅以今世的助缘,我们就会得到财富。

福报又是怎么来的呢?并非像我们常说的“命运如此,认命即可”,其实

命运或福报都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是能够依靠行持善法而积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