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车人人都说好,你干嘛不买啊?

中国的汽车市场种类繁多,市场选择时却对某类车情有独钟;中国的汽车消费观日趋理性,但“看眼缘”还是很多选择的核心。有些产品,销量爆炸,但评价总体走低,这真的是“卖得说不得?”有些产品,一直都在困扰自己的“叫好不叫座”,是车企不懂人心?还是市场变化太快?

这些车人人都说好,你干嘛不买啊?

笔者选择将奇瑞瑞虎7放在首图,它实际上就属于被“叫好不叫座”所困扰的典型。9.79万元起售,从品牌配置动力上,都属于自主品牌的一线水平,这车已经上市了近两年,但在市场上一直难以获得体系化的声量传播,它不是不好,只是苦于市场不知道。4月瑞虎8正式上市,可以理解为瑞虎7的加大一号,我相信,瑞虎7很快就要边缘化了。产品没问题,市场节奏有问题,不少产品都有这样的困扰。

这些车人人都说好,你干嘛不买啊?

牛顿被苹果砸到头改变世界,要被榴莲砸到估计凉了——开个玩笑,中国车市不缺“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产品,但很多都没注意到头上是榴莲树。对很多自主车企来说,有一款爆款已属不易,但都想用爆款的名声再拉上两个,美其名曰:“开辟细分市场”,但大多数结果是:献祭一个爆款,召唤另外一个。

这些车人人都说好,你干嘛不买啊?

在五月份的销量中,宝骏和长安两兄弟很明显的出现了“爆款交接班”的情况,原因也简单:造车理念的交接。对很多自主品牌而言,它们的新品节奏都很快,当一款车上市时间到了一定阶段后,就会及时更换主力产品保持市场关注度。宝骏530作为560的接班人,更时尚外观,更大尺寸,无疑比510更符合消费趋势。长安CS75作为上市近五年的老将,在换代产品尚未敲定的情况下,给新人CS55一个机会更好。

这些车人人都说好,你干嘛不买啊?

唯一的例外应该就是不断开枝散叶的哈弗H6了,“哈弗H6”这个名字到底下到底有多少款车型,笔者心中也没底。但它在10万级SUV中的统治力一直很稳定,不变的是名字,产品内涵在不断随着市场调节。高速发展的中国车市实际上让不断上升的自主品牌每款产品的市场周期显著缩短,一段刚上市充满干货和诚意的产品,也许没过多久,就被新的产品顶包退居二线,变为“叫好不叫座”,这也是自主品牌难以形成车系结构的主要原因:应对多变的市场形势,就需要更多的产品。

这些车人人都说好,你干嘛不买啊?

一款车到底要卖多少钱?这是一个相当繁琐的过程,中间要考虑的因素太多,相信最后能放在决策者桌面上的都有数个方案。当从消费者的角度上看,往往多数新车上市价格一发布,少不了嘘声一片。笔者觉得吧,这事要解决,就得让汽车出厂带一份零件表,就像食品的成分表那样,把所有配置来源型号说明白,给消费者一个算成本的机会,你赚我五成,贵了;赚三成,良心。

——这不是搞笑吗?

这些车人人都说好,你干嘛不买啊?

上图是最近大热的C-HR定价,这个价直接把自己向“小众”的方面靠拢了。丰田在推出一辆“不走量”的产品? 车企对市场的决策是局外人完全无法揣摩的,我们最终能看出的只是“贵/不贵”,既然车企与市场对“价值认知”的不对等,价格就是个永远无法协调的循坏。笔者看到这样一种说法:买车时“讲情怀走心”,某种层面上就是你对产品价格包容度有多宽泛,没有人那丰田的钱操宾利的心。有的只是“多花五千,座椅更软”这件事到底值不值。

这些车人人都说好,你干嘛不买啊?

经常有人说“配置控”是一种很低端的选车观念。汽车就是水桶,那条板高了,另外一边铁定漏水。那如果,市场大潮就体现在“看得到的部分”呢?都2018年了,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机械魅力已经不是核心选择,这种问题车企会不明白吗?剩下的就是在“价格与价值”上去做选择题了,做得好,大卖又好评;没做好,“叫好不叫座”。

这些车人人都说好,你干嘛不买啊?

虽然思域目前召回了,但笔者觉得它还是近两年在“价值/价格”上塑造最成功的产品,高颜值高性能,1.5T 12.99万的起售价并不突兀,配置也属于较高水平,它成功的模糊了“家用轿车/运动轿车”之间的界限。经常说到“汽车消费年轻化,个性化”,精确一点应该是:“一个有个性的多面手”,车企实现前者受众就窄,后者容易流于平庸。对汽车来说,价值/价格只要有一个出问题,最终就会影响市场反应,或者说,它不是一款走量产品。

这些车人人都说好,你干嘛不买啊?

“叫好不叫座”实际上在国内销售的豪华品牌中属于普遍现象,笔者随便点几个名字:英菲尼迪Q50L;沃尔沃S90;捷豹XFL。它们的问题绝对不是产品实力不够,而是无法在中国市场合理的表现出它们独特的品牌特质。有时候我不禁在想,BBA能在国内这么火,靠的不仅是来的早,更重要的是不是“全靠同行衬托”······

这些车人人都说好,你干嘛不买啊?

中国市场有一套独有的市场规则,空间大,牌子硬,配置高什么的。但布局更早的品牌对这件事有更多的解释权,市场对它们的包容度会更高。举个例子,车企满地开花的互联系统,但能称为“互联网汽车”的就那么几个,这不仅是宣传做的好,只是它们这个概念更深入人心。我们也经常能看到新品将自己的某些功能包装的高大上,但内核也就那样。谁能给消费者灌输一种“新概念”,谁就能成为下一阶段市场的领跑者,并对其它人的概念有更大的解释权。

这些车人人都说好,你干嘛不买啊?

有些东西,就不能说的太明白,先提出来的先做,后提的跟着做并想办法做得更好。在汽车圈上,一项新技术,如果一家车企提出后,没有一个人跟上发展,那这项技术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往往产品层面上的不从众比价格上的影响更大。就因为你的动力更强,就可以设计不走心?消费者经常在市场上看到的“外观千面化,内核同质化”就是对从众的最好解读。有些“新品=换壳”的产品,实际上就是市场概念的升级倒逼车企迅速升级的结果。

教授总结:

笔者分析了市场上会出现“叫好不叫座”产品的三种原因,中国作为全球最复杂的市场,车企产生误判也正常。但衡量一款车的好坏,市场是最好的参照物,一款叫好的车型最后沦落到不叫座的地步,很大程度上是脱离了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卖情怀讲故事”最终都没有白纸黑字的销量数据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