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以古开今

当代中国画应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又是一个不得不回答的问题。上世纪初,一批崇拜西方而内心自卑的激进知识分子就对传统中国绘画提出无数的非难,但依然有一大批坚定自信的中国画家坚守传统,探索新路,使得民国时期的中国绘画呈现出一派生机。

继承传统,以古开今

上世纪50年代以后,关于中国画的现代性问题又曾经困扰过中国画家,但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并付出极大的努力后,新中国绘画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虽然在题材内容上有政治挂帅的种种限制,但在笔墨技巧上却有较大的创新,部分题材内容也相当成功。为新中国美术做出重大贡献的画家,无论是人物绘画的蒋兆和、卢沉、周思聪、黄胄、方增先、刘文西,山水绘画的李可染、何海霞、傅抱石、石鲁,花鸟绘画的李苦禅、郭味蕖、孙其峰等,都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杰出的艺术才华为中国绘画在新时代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继承传统,以古开今

如果要问当代中国画应该是什么样子,从他们的创作经历和作品来看,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对传统中国绘画的笔墨技法有较好的继承。

以古开今,对绘画题材、笔墨形式做出创新,所谓时代气息就包含在其中。

画家本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对中国传统绘画有较好的理解,同时有上佳的书法基础,因此能够推陈出新,创作出充溢时代精神的中国画。

继承传统,以古开今

以李可染先生为例,他充分研究了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中的积墨法,并在构图上加以创新,创造出全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绘画风格。郭味蕖先生在精研传统笔墨技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悟,将双钩法与大写意相结合,绘制出充满生命气息的全新花鸟绘画。孙其峰先生将西方绘画的素描理念充分融入鸟兽造型之中,并充分发挥自己深厚的书法功力,笔墨老辣浑厚,鸟兽生动精准,别开生面。在李苦禅先生的艺术生涯中,对书法的研习占据了先生很大一部分精力。而傅抱石在山水画技法上的创新也有目共睹。

继承传统,以古开今

当代中国绘画暴露出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都与以上三个方面息息相关。

首先是笔墨基础的欠缺。中国绘画数千年的发展,已经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财富,而独特的笔墨技法又是中国传统绘画所独有。不懂传统笔墨,中国绘画就无从谈起。但中国绘画的笔墨基础训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轻视。以高等美术专业院校为例,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的谬论指导下,在十分讲求笔墨的传统文人绘画被批判的情形之下,高等美术院校普遍重视素描训练,轻视甚至抛弃书法笔墨训练,轻视传统文化修养,使得当代中国绘画创作中背离中国绘画审美传统的趋势越来越严重。由于西方绘画在哲学、审美、技法等方面与中国绘画格格不入,无法调和,近百年来许多中国画家所尝试的中西结合并没有取得像样的成绩,不伦不类占了绝大多数,反而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丢弃殆尽。许多学西画出身的中国画家的创作貌似中国画,本质上却在画西画,只不过将手中的画笔换成了毛笔,颜料换成了水墨,中国传统的线条勾勒和书法用笔被丢弃殆尽,“传神阿堵”也无从谈起,许多人的作品满纸黑墨,满纸污浊,与中国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清雅传神相距万里。

继承传统,以古开今

其次是书法基础的欠缺。中国写意绘画以为书法为基础中的基础,书法的学习不仅可以解决写字的问题,更能让画家掌握并充分发挥毛笔的各项功能,创造出多彩的笔墨华章。中国绘画独特风貌的形成正与毛笔这种特殊的工具密切相关,好的书法家虽然不一定是好的画家,但好的画家一定是好的书法家。所以古人反复强调书画同源,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共通性。画中国画而不会写毛笔字根本不可想象,也严重背离了中国绘画的基本规律。当代许多中国画家由于没有最基本的书法基础,其所涂抹的画面充满了传统中国绘画审美所最忌讳的污浊、滞塞、丑陋,用笔非粗糙猛厉,即瘫软如泥,气脉断绝,本来应当给人带来美感的绘画却变得令人作呕,避之唯恐不及。更为可笑的是,不少美术学院的教授们用画素描的方法画山水画,连中国传统绘画最基本的皴法都不懂,洗涤心灵的山水之美在他们的作品中根本见不到影子。由于缺乏最基本的书法基础,许多画家只能题穷款,不敢多写一字,捉襟见肘之状令人叹惋。

继承传统,以古开今

当代中国画家所暴露出的文化修养的欠缺更令人触目惊心。数十年来,中国的美术教育一直将技法训练放在第一位,而将文化修养放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以高考招生为例,美院附中出身的学生从来都以技法训练为第一,而非美院附中出身的大量无法考上综合大学的考生经过短时间的素描训练就可以被美术学院所录取,录取分数远低于普通高等院校。殊不知中国绘画与中国文化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而艺术又是第一等聪明的人才可以从事的职业。

继承传统,以古开今

中国绘画,无论是山水绘画还是花鸟绘画,都是画家精神气质与文化修养的全面体现,技法与修养密不可分。文化修养的缺乏导致画家审美品味的低下,许多画家的作品油滑恶俗,充满了村气、匪气、市侩气和匠气。在高等院校,近十余年来高级职称的普遍和高学历教育的普及导致了更大的恶俗泛滥,许多从不知读书为何事的教授都成了博导,官位高了,俗名大了也可以被著名高校聘为博导,许多绘画类博导的文化修养连重点综合大学文科本科毕业生的水平都达不到,博士生和指导他的博导分不清《史记》和《后汉书》,不知司马迁与范晔为何等人物这样的超冷笑话的发生正是这种可悲局面的一个缩影。这样的局面不改变,指望中国画能够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无疑是痴人说梦。

继承传统,以古开今

说中国传统绘画保守落后,只是今人的误解与无知,因为中国传统绘画从来不拒绝创新。中国历代名家无不风格独具,别出心裁,而他们的创新,都建立在对前代艺术家丰厚遗产的良好继承之上。也只有有创新能力的画家才能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用中国绘画发展历史衡量不过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审美环境,笔随心至,自然成文,何须将“创新”天天挂在嘴上?天天高喊“创新”者一定是最没有新意者,其所谓的“创新”多半是前人遗弃的垃圾。只有美好的东西才会流传,而垃圾代代皆有,代代遗弃。历史最无情,也最公正。

继承传统,以古开今

至于用“先进”“落后”来衡量中西绘画更是荒唐可笑。艺术只有好坏之分,岂有“先进”“落后”之分?但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就在前年,一位获得过所谓“法兰西艺术大奖”的“艺术家”在人民大学宣讲中国绘画落后于西方,鼓动后生们奋起直追,居然博得满堂喝彩。而唯西人之马首是瞻者鼓捣出种种怪奇,以“搞死艺术”为风尚而大行其道,令人作呕的垃圾炒作至亿万天价,一大批当代艺术“大师”凭空降生,艳羡者从风而至,遍及京华。此时此地而欲求中国绘画之发展,何其难也!

继承传统,以古开今

空谈文化精神没有任何用处。文化精神的体现必须落到实处。对于一位中国画家而言,文化精神就表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之中。撷取自然之美并表现于笔下是画家的天职。只有多读书,才能对中国文化有基本的了解;书读得多了,自然会知道中国画应当表现什么。中国画最能撷取天地之大美,它不仅能表现传统文人最为喜爱的风花雪月,同样可以抒发胸中豪气与柔情,可以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以作为最佳的抒情手段而抒发我们时代所需要抒发的一切。

继承传统,以古开今

书读得多了,对美的理解与撷取能力自然会得到极大提高。读一首好诗,就可以画出一幅优美的绘画;看一片风景,也能提炼出一片美的世界并将其表现在笔下。书法是中国绘画的基础,写不好书法的人不可能画得好中国画。至于技法,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绘画已经为我们积累了足够多的技法经验与成就,认真钻研学习其中的一小部分,就足够使人立身扬名。轻言创新,适见其妄;言行无据,终为枉然。因此,当代中国画家们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勤练书法,提高修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先谈继承,后说创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