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建設提升農村共治水平

以人才建设提升农村共治水平

以人才建设提升农村共治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突破農村相對封閉的自治格局,動員各方力量參與共同治理。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參與農村共同治理是新時代農村實際的客觀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快速推進,大量農村年輕高素質勞動力外流,導致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據統計,我國目前農村各類實用人才僅佔農村勞動力的3.3%,基層治理方面的優秀人才更為缺乏。近些年,黨和國家加大了向農村輸送人才的力度,比如建立大學生村官(選調生)制度,選派機關或國企幹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倡導和鼓勵年輕人到鄉村接受鍛鍊,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當前人口淨流出帶來鄉村社會治理主體弱化、集體經濟薄弱帶來鄉村社會治理資源稀缺的形勢下,仍然需要進一步吸引優秀青年、致富能人、返鄉務工人員等夯實鄉村治理基礎,進一步吸引機關企事業單位優秀黨員幹部、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在基層鍛鍊成長。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參與農村共同治理是對農村自治的進一步鞏固和深化

從實踐來看,當前農村基層封閉式自治對於真正實現農民當家做主權利,還存在一定程度的侷限性。通過借力國企、高校等社會資源,堅持向農村選派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選調生)等形式,積極探索開放式鄉村治理模式,充實壯大鄉村人才隊伍,實現共治與自治結合,不僅使來自不同方面的力量形成了更為多元的資源體系,更好地為農民自身利益提供表達途徑,而且來自不同階層的話語博弈具有更強的約束力,能夠被廣泛遵守,構建起全民參與、理性運作、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參與農村共同治理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務實路徑

眾多的研究和實踐表明,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多元的共治生態,可以為基層組織的發展提供巨大能量。清華大學李強教授的“清河實驗”表明:基層治理從一元向多元的轉變,自身建設向共建共享共治的轉變取得了一定效果,值得基層借鑑。要運用黨建引領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思維和手段,充分發揮機關、高校、國企在農村共同治理中的積極作用,通過長期堅持、定向對點、共治互動的制度設計實現雙贏目標。各級黨政機關要率先垂範,建立相對固定的與鄉鎮、村長期結對共建關係,把農村作為培養鍛鍊幹部的主陣地,探索建立實訓機制,新招錄的畢業生要有計劃地安排到農村工作、接受鍛鍊、助力發展。高校也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與鎮村建立“一對一”聯繫幫扶機制,探索校鎮、校村合作,建立實訓基地、設立實踐崗位,向農村輸送人才。有條件的地方,可進一步研究完善吸引高校人才的機制,探索採取自主選聘等方式,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職,既能搭建鍛鍊成才平臺,又能提供就業保障。各地要充分發揮各類高校特別是農職院校農村人才培養搖籃作用,通過全日制學歷、中短期能力培訓等,加強對現有村“兩委”幹部、村內工作人員等的教育培訓,有計劃地培養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要充分發揮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作用,通過“國企+村黨組織+合作社+人才+農戶”等形式,拓寬扶智、扶業、扶治等幫扶渠道,既幫發展,又幫治理,進一步重構鄉村治理體系和模式,同時也解決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發展建設過程中的農民利益保障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