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建设提升农村共治水平

以人才建设提升农村共治水平

以人才建设提升农村共治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突破农村相对封闭的自治格局,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共同治理。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参与农村共同治理是新时代农村实际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年轻高素质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各类实用人才仅占农村劳动力的3.3%,基层治理方面的优秀人才更为缺乏。近些年,党和国家加大了向农村输送人才的力度,比如建立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制度,选派机关或国企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倡导和鼓励年轻人到乡村接受锻炼,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当前人口净流出带来乡村社会治理主体弱化、集体经济薄弱带来乡村社会治理资源稀缺的形势下,仍然需要进一步吸引优秀青年、致富能人、返乡务工人员等夯实乡村治理基础,进一步吸引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在基层锻炼成长。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参与农村共同治理是对农村自治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从实践来看,当前农村基层封闭式自治对于真正实现农民当家做主权利,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通过借力国企、高校等社会资源,坚持向农村选派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等形式,积极探索开放式乡村治理模式,充实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实现共治与自治结合,不仅使来自不同方面的力量形成了更为多元的资源体系,更好地为农民自身利益提供表达途径,而且来自不同阶层的话语博弈具有更强的约束力,能够被广泛遵守,构建起全民参与、理性运作、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参与农村共同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务实路径

众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多元的共治生态,可以为基层组织的发展提供巨大能量。清华大学李强教授的“清河实验”表明:基层治理从一元向多元的转变,自身建设向共建共享共治的转变取得了一定效果,值得基层借鉴。要运用党建引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思维和手段,充分发挥机关、高校、国企在农村共同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通过长期坚持、定向对点、共治互动的制度设计实现双赢目标。各级党政机关要率先垂范,建立相对固定的与乡镇、村长期结对共建关系,把农村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主阵地,探索建立实训机制,新招录的毕业生要有计划地安排到农村工作、接受锻炼、助力发展。高校也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镇村建立“一对一”联系帮扶机制,探索校镇、校村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设立实践岗位,向农村输送人才。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研究完善吸引高校人才的机制,探索采取自主选聘等方式,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既能搭建锻炼成才平台,又能提供就业保障。各地要充分发挥各类高校特别是农职院校农村人才培养摇篮作用,通过全日制学历、中短期能力培训等,加强对现有村“两委”干部、村内工作人员等的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要充分发挥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作用,通过“国企+村党组织+合作社+人才+农户”等形式,拓宽扶智、扶业、扶治等帮扶渠道,既帮发展,又帮治理,进一步重构乡村治理体系和模式,同时也解决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农民利益保障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