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習慣|幫助孩子樹立習慣很重要,3個方法幫助孩子養成習慣!

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幾個節點中,幼小銜接要求的能力跨度是最大的,除了知識銜接,情緒和社會性也需要先適應再發展。如何與人共處,如何認識自己,如何表達想法,如何解決矛盾衝突,學會體諒他人,學會分享、合作,都是孩子學之初的重要功課。

有的家長認為上學開好頭就是抓分數,天天督促孩子學習,考試扣一兩分就著急上火,是因為不知道一年級起步的重點不在分數而在適應,不知道好習慣比好分數重要。“習”的意思是“鳥數飛”,鳥一次次地練習飛翔;“慣,習也”,意思是習以為常,積久成性。習慣就是經過一次次反覆練習形成的固定行為方式,一旦形成,很難改變。

培養習慣|幫助孩子樹立習慣很重要,3個方法幫助孩子養成習慣!

小學一二年級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學習習慣包括學習本身的行為習慣、用腦習慣,聽課、作業、複習、檢查的習慣,與學習有關的睡眠、飲食、運動習慣等。對一年級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學習習慣有三個:緊跟老師、自己做、不拖拉。

01

抓住習慣養成的關鍵期

關鍵期是心理學術語,也稱為敏感期,指“人在發育的某一時期對特定的環境、教育影響特別敏感,最容易獲得某種行為、技能”。如果在關鍵期缺乏相應的環境和教育,神經細胞就會用進廢退,逐漸退化,以後再也發展不起來。在關鍵期中,兒童會對某些東西特別敏感,而對其他的東西無動於衷。

兒童階段有多個發展的關鍵期,2—3歲是學習口語的關鍵期,3—4歲是情緒發展的關鍵期等,自控能力在5—6歲開始形成,學外語的關鍵期在5—6歲,記憶力發展的關鍵期在6—12歲小學階段,而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在6—8歲。6—8歲是兒童上學的一二年級階段,好習慣或壞習慣都在這個時候形成並固定下來。

研究還發現,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三,學生其他方面的增長變化都很明顯,如理解記憶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變化非常大,而學習習慣的水平卻並未有多大改變。可見一年級養成好習慣,比考幾次好分數重要得多。養成好習慣,學習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

習慣是一種自動化的動力,不需要下決心,不假思索,自然而然。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有序的、高效的、促進學習的動力。孩子睡眠習慣好,早睡早起,精力就很充沛;孩子做作業習慣好,不會一邊玩一邊寫,就會又快又好;孩子用腦習慣好,學習專注,學習效率就高……習慣的威力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強大,好習慣是孩子學習良性循環的保證。

習慣具有自動性,好習慣可以天然地抗拒壞習慣,而壞習慣也同樣抗拒好習慣。而且壞習慣一旦固定就很難糾正,有的孩子小學時養成的不良學習習慣,到初中、高中一點沒改。曾有“一個萬分著急的學生家長”寫信求助,說孩子五年級了,聽課不專心,作業拖拉幾個小時做不完,晚上很晚睡覺,早上起不來。原來是這位家長在孩子剛上學時忙於生意,沒培養好孩子的習慣,等掙了錢、有時間來管孩子,孩子的壞習慣已經養成了,想了很多辦法都難以糾正,成績掉到中等偏下。

培養習慣|幫助孩子樹立習慣很重要,3個方法幫助孩子養成習慣!

一般來說,糾正壞毛病任何時候都不算晚,五年級孩子的不良習慣也應該能糾正,但比起一年級開始就養成好習慣,困難肯定大得多了。所以,家長切記在小學一年級時,養好學習習慣比考出好分數重要。

02

好習慣是孩子學習好的保證

一年級孩子,生活上要養好按時作息、好好吃飯的習慣,學習上要養成緊跟老師、自己做、趕緊做(不拖拉)的習慣。

首先要養成緊跟老師的學習習慣,這個習慣非常重要,包含幾層兒童心理學發展、學習能力生長的價值。一個班幾十個孩子,誰不緊跟老師就可能跟不上。家長要叮囑孩子,眼睛、耳朵、行動都要隨時跟著老師,緊跟老師講的課、佈置的作業、安排的活動、提的要求,才能符合學校的要求,才能完成學習任務。

我曾多年在一年級課堂上觀察,發現只有能夠緊跟老師的孩子才跟得上課堂節奏,老師話音剛落,他們立即按老師的要求去做,迅速而利索。而大約1/3的孩子跟不上老師讀題,要麼耳朵沒跟上,要麼大腦跟不上,眼睛盯著別處,甚至坐著發呆,等老師講完了,見別的孩子開始寫了,才慌忙舉手說:“老師,寫什麼呀?”

培養孩子緊跟老師的習慣,需要家長經常提醒、具體告知,堅持一段時間,懵懵懂懂的孩子就能逐漸培養起任務意識,意識到上學是有任務的,明白自己該做什麼、怎麼才能做得好。

其次聽懂了還要學會自己做,在自己做的過程中養成自己做的好習慣。

凡與孩子學習相關的事情,比如準備文具、收拾書包、整理書桌書架,家長都要堅持讓孩子自己去做,不能替代,才能訓練出有條理、動作利索的孩子。

我曾觀察一年級孩子參加第一次期末考試,老師開始讀題了,有個孩子的文具盒“啪”的一聲掉在地上,孩子手忙腳亂慌作一團。旁邊的男孩趕快去幫忙替他弄好文具和試卷,孩子才鬆一口氣拿起鉛筆,卻不知道老師讀的什麼題,趕緊舉手請老師單獨給他讀一遍,而進度早已落在全班後面。

下課後我問去幫忙的那個男孩,你的書包是自己收拾嗎?男孩說,我房間的桌子都是自己收拾的。由此可見,這兩個孩子的條理性和自理能力差別很明顯,不利索的孩子總要慢一拍甚至慢一大截。能緊跟老師的要求、動作利索、書寫又快又好的孩子,基本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要求孩子自己做,比替孩子做麻煩得多。但孩子從兩三歲就喜歡“我來做”,並不喜歡家長代勞,上學後更不願意在班級裡顯得很笨,樂意自己是個能幹的孩子,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稱讚。問題出在教室,原因卻在家裡。有高年級的孩子寫作文希望“媽媽,你不要溺愛我了!我能自己做事情”。可見孩子在學校跟不上,實乃家長之過。

第三個重要習慣是不拖拉,按時睡覺、起床、鍛鍊、完成某項任務、獨立寫作業等,利索、不拖延,才能適應上學的節奏。

有的孩子起床動作慢,總是出不了門;有的孩子上學路上一邊走,家長一邊喂東西吃;有的孩子愛跟家長討價還價,該睡覺了想玩,該寫作業時動腦筋怎麼能晚一點再做,該去游泳了開始盤算找什麼理由不去,如果家長真的去“還價”,爭執一陣又無原則讓步,不僅壞了規矩,浪費了時間,更養成孩子拖拉的習慣……家長缺乏決斷,對孩子聽之任之,家庭氣氛就在對抗、耍心思的拉鋸戰中失了章法,何來條理和利索?

培養習慣|幫助孩子樹立習慣很重要,3個方法幫助孩子養成習慣!

家長教養方式不妥、無章可循、無原則遷就,就養成了孩子的拖拉習慣,大部分學習的拖延症就是這麼來的。雙休日的作業拖到週日晚上才做,寒暑假作業拖到開學前幾天才急抓慢趕。而且拖拉的習慣很頑固,會一直跟著孩子到中學、大學甚至職場,一輩子拖拖拉拉,人生處處被動。

03

需要家長每天溫和地堅持

習慣是神經系統聯結的一種變化,是一種不需要意志努力就會自動完成的動作,經過千百次重複就可以形成,形成以後不再受意志的支配,驅動力很強大。依據這個道理,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方法就是重複、再重複,每天如此,溫和地堅持,直到成為自然而然的習慣性行為。

培養習慣|幫助孩子樹立習慣很重要,3個方法幫助孩子養成習慣!

不斷重複是使神經系統形成固定行為模式的重要方法,習慣養成主要不靠家長的語言說教,而是以“習”為主。就像鳥一次次地練習飛翔,孩子上學的生活是重複性的,每天、每週、每學期、每年地重複,固定下來就成了習慣。家長要在“每天如此”的重複中,溫和地堅持,“習以性成”,好習慣就養成了。

心理學家強調習慣養成要堅持重複,“始終不要有例外,一直到習慣形成為止”。除了非常特殊的情況,不要破例,因為每一回破例就像“你辛辛苦苦繞起來的一團線掉下地一樣,一次滑到地上放鬆的線圈,比好多次纏繞上去的時間還要多”。立好規矩就別輕易變動,才能使規則發揮“自動重複”的功能。

習慣養成需要家長溫和地堅持。起床、睡覺、一日三餐、寫作業、收拾文具、閱讀等習慣都要在家裡養成,六七歲孩子還缺乏自控力,不能完全依靠自我約束來養成習慣,來自家長和老師的外部要求是必須的。但如果家長聲色俱厲,孩子會感到害怕,產生大量的消極情緒,反而損害親子關係,欲速而不達。

溫和地堅持,不需要講多少道理,更不需要喋喋不休。家長的堅持,其實是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明白上學並不只是好玩,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喜歡做的事情、有困難的事情也要做好,要努力做好。

有的家長說孩子不聽話、脾氣大,太難堅持了。六七歲的孩子脾氣大,一定是家庭教育本身出了問題。家長一定要有教育權威,堅持要求孩子有規矩,不允許脾氣大。教育是需要權威的,沒有權威就沒有教育,溫和地堅持,就是發揮教育權威的功能。

培養習慣|幫助孩子樹立習慣很重要,3個方法幫助孩子養成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