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造了《泰囧》,爲啥卻錯過《我不是藥神》?

他打造了《泰囧》,為啥卻錯過《我不是藥神》?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是位重度書法愛好者,喜好在微博分享書法作品,最近一次,是7月8日發佈一幅他自己所書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這首詞是北宋文豪蘇軾被貶後所作,作者途中遇雨有感而發,世人常用該詞來表達在坎坷中尋求解決之道的願望。

這或許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王長田的心境。

就在王長田分享書法作品的10天前,光線傳媒出品電影《動物世界》上線,作為2018暑期檔的開頭炮,《動物世界》主演咖位不小、投資不少,被寄希望能拿下今年暑期的票房冠軍。

但不曾想,半路殺出個《我不是藥神》,從大規模點映開始,《動物世界》不僅輸掉排片和口碑,票房更是一敗塗地。截至發稿,《我不是藥神》票房超過20億元,約為《動物世界》票房的4倍,《藥神》出品和發行方北京文化股票連續多日漲停。

王長田和光線傳媒一直在等待一部口碑票房雙豐收得好電影,他投資發行的上一部爆款還要追溯到2016年的《美人魚》,而今年暑期檔的戰況,似乎意味著努力再一次泡湯。

這一境況,與王長田本人以及光線的選擇,都有莫大關聯。

類型片江河日下

外界給影視圈大佬貼上的諸多負面標籤,王長田似乎一個也不沾邊。

在公開場合,他多數情況下表現得理性、剋制,“不混圈子”、“不接觸明星藝人”,在一眾擅長觥籌交錯的企業家隊伍中顯得有些另類。

或許和他早年是公務員、幹過多年記者有關,有朋友評論王長田至今保留著“兼濟天下”的理想。

宏大理想下的王長田行事低調。在其他企業家頻繁出席活動、玩轉資本騰挪術時,王長田卻少有對行業“指點江山”的高光時刻。

這種低調也體現在光線的業務上。

今年暑期檔,光線原本計劃上映5部電影,但《陽臺上》和《墨多多迷境冒險》先後宣佈延期改檔。

2018整個上半年的數據也不容樂觀。光線參與投資、發行的電影共6部,累計票房近50億元。但片單中只有《唐人街探案2》兼備口碑和票房,且該片還是由萬達影視主控出品,光線參投份額有限。

回顧2017年,在票房破10億元影片中有6部是國產片,其中也並未見到光線的身影。

雖說爆款電影不可強求,但在生產爆款電影的精英部隊中,光線顯然已經缺席太久。

2012年的光景可不是這樣。那時剛從演員轉型導演的徐崢,拿著《人再囧途之泰囧》劇本,邊講邊演打動了王長田,電影最終以6000萬元成本撬動超12億元票房,成為首部票房過10億的國產電影,這一紀錄直到3年後才被《捉妖記》打破。據媒體測算,光線通過《泰囧》獲得的回報超過10倍。

《泰囧》之後,光線憑藉其強勢發行,相繼打造出《致青春》、《匆匆那年》、《港囧》、《美人魚》等爆款。這些電影相似的低成本,也給光線貼上了用小成本搏大票房的標籤。

王長田將光線“屢壓屢中”的成績,歸功於對商業類型片的精準把控——比如《致青春》是國產青春類型片、《泰囧》是公共喜劇,影片關鍵在於有衝突,切中了觀眾痛點。

不過曾有媒體報道,光線每次決定投拍影視劇決策時,王長田都要親自做預算、評估風險,以保持對影視業務的掌控感。

但事必躬親或許也意味著,過度強調個人意志在決策中的主導作用,對公司變數太大。

王長田就看走過眼。2015年的動畫電影《大聖歸來》堪稱年度爆款,這個項目光線曾追過3年,後來卻中途退出;2017年的國產票房冠軍《戰狼2》早前也曾與光線接洽,但光線同樣中途退出,轉做另一部電影的發行,最終與57億元票房紀錄擦肩而過。

從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整體趨勢看,類型片扎堆上檔、小成本爆款可遇不可求、“IP+流量明星”大片觀眾不再買賬,反而是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後來居上,受市場追捧。想靠一己之力壓準市場脈搏並不容易。

此外,另一條經過驗證、可打造爆款的絕招是綁定人。大約從2012年開始,王長田和內地導演開啟全方位合作,培養了高群書、楊樹鵬等新導演,還扶植演員轉型導演,其中包括徐崢、趙薇、鄧超、蘇有朋等。

但在《港囧》後,徐崢的新電影出品方里難覓光線蹤影,趙薇和蘇有朋雖然也在電影票房上有所斬獲,但遠達不到導演自成IP、自帶流量的程度。

“不務正業”

民營電影公司帶頭大哥的頭銜既失,光線在電影行業的失語,在財務數據上表現得愈加明顯。

光線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光線總營收4億元,其中電視劇收入2.18億元,遊戲收入1300萬元,由此推算一季度電影收入最多約為1.69億元,這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9億元

另一個反映光線經營狀況的則是現金流。數據顯示,光線一季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2000萬元,而去年同期這一數據是3.56億元,同比下跌94.4%。

據財報解釋,現金流量淨額驟減是因為,“浙江齊聚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捷通無限科技有限公司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減少。”浙江齊聚是直播業務內容供應商,北京捷通主營電子票務,兩者均為光線投資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齊聚在2017年上半年經營狀況良好,營業利潤約為7800多萬元,但到2018年,上述兩家公司已經不再和光線合併報表

除此之外,報告期內光線應收賬款較去年末增加70.52%、預付賬款較去年同期增加111.19%,這顯然大大增加了光線的現金流出。

財報內似乎也有“亮眼”數據。本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9.92億元,同比增長976.95%。然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之後,淨利潤縮水為8800萬元,同期跌幅超過5成。

對比另一個數據可以看出其中貓膩。報告期內,光線投資收益較去年同期暴增82701.76%,主要是出售所持新麗傳媒股份產生的收益。

2018年3月,光線以33.17億元的價格將新麗傳媒27.64%的股份出售給林芝騰訊。

據測算,通過本次交易光線將直接獲得22億元投資收益,這幾乎是光線2017年全年淨利潤的3倍。

而且不止今年一季度,光線2017年投資收益達3.7億元,佔利潤總額的44.96%,收益主要來自轉讓聯營企業股權、增持貓眼文化股權後股權投資賬面價值和對應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

一邊是電影業務的掉隊,另一邊卻是瘋狂增長的投資收益,這讓業界不少人質疑光線是否在靠玩投資、賣資產維持公司體面。

這可和王長田以及光線傳媒一直以來的理性、剋制、謹慎形象不搭。

要知道,除了圈子裡的固有印象,王長田還是有過上市前拒絕融資故事的人,因為不滿估值價格,他曾放棄過軟銀賽富的投資和借殼上市的機會。

在王長田看來,這是自己為人謹慎的緣故,“即便手裡有錢也會找一個罐子埋起來”,活像一隻時刻儲備脂肪過冬的駱駝。

時移勢易,如今在業務和業績壓力之下,光線原本跟資本的疏離關係也不得不變得“親密”起來。

是現實情況改變了王長田嗎?是“不務正業”讓光線鮮有影視爆款嗎?或許,王長田會在下一幅字帖中,透露一些玄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