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知识碎片化,如何拓展思维的深度?

点击右上角“关注”,内容将持续更新。

一、什么是思维深度?

思维是对存在的认知和反映,思维对某一特定对象反映的准确程度和深刻程度表明了一个人在该事物上的思维深度。假如只是认识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那么这种认识就没有思维深度。

一个人的思维深度对他的思考力水平具有根本性影响,如果没有思维深度就没有思考的根基,思考力体系就无法建立起来,从而思考力水平也就无法得以充分发挥。一个人只有首先具有思维深度,才能延伸思维广度、提升思想高度;但当思维深度与思维速度结合在一起,那么,对于许多复杂现象就可以在快速作出判断,并迅速形成清晰的思路。

事实上,当一个人的思维深度、思想高度、思维广度、思维速度达到了相应的水平的时候,再加上适当的技巧,就会出现“出手成文、出口成章”的现象。思维深度、思想高度、思维广度、思维速度构成思考力体系,而要达到这种境界,理论学习是必要的,同时在平时也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训练。

二、如何拓展思维深度?

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其反映的深入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深度。因此,要想使思维具有认识的深度,必须深入到认识的对象之中做深入而具体的分析。当然 ,思维深度在认识方式上也会表现出一般意义上的共同特征规律性,这种共同性和规律性将对拓展一个人的思维深度具有指导作用。

“任何存在实体都具有特定的结构特征,无论它的结构是否具有无限可分性还是表现为何种具体的形态,没有结构属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的结构而存在”。

因此,要想使思维具有深度,首先必须对认识对象的结构性有清晰的认识——即不但要认识到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性,也要认识到该对象是属于何种事物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所谓事物的结构性,通俗一些讲,可以从对象的系统属性上加以分析,假如思维认识不到对象的这种系统属性,那么,思维对于该事物的认识来说,很难说具有思维深度。

仅仅认识到事物的结构性,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能因此就确定说一个人具有了思维深度。

“任何存在都具有特定的联系性,尽管这些联系具有直接和间接、纵向和横向、隐性和显

性的不同,但是,绝对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特定的联系而存在”。

孤立的看问题很难把握事物的本质,往往会导致偏执和片面,因此,要想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对事物的联系性有基本的认知,也只有认识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和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这样的认识才不会偏执和片面,从而能够满足认识在思维深度上的要求。通过时空制衡理论/方法学习人们准确地把握认识对象的联系属性。

认识到了事物的结构属性,思维就具有根基;认识到了事物的联系属性,思维就不会狭隘。但是,要达到建立完整的思考力体系所要求的思维深度,还必须认识到事物的阶段性与过程性的关系。

“任何存在,只要它存在,都必定具有时间上的过程性,即使存在的时间短促到只有亿万分之一秒,它同样是存在的时间属性。没有时间属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时间而存在”。

时间属性即事物的过程性,所谓过程性即事物的发生、发展、转化关系,也就是事物的来龙去脉。假如思维不能理解认识对象的来龙去脉,那么这种认识就很难说具有思维深度。

然而,事物最本质的关系取决于事物的矛盾运动,能否认识到事物的矛盾性是决定思维深度最关键的因素。

“任何存在都处于运动状态之中,静止不过是运动的特定形式而已,没有运动属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身的运动而存在”。

所谓运动即事物的矛盾关系,假如我们的思维不能理解事物的矛盾运动,不了解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及其转化规律,那么这样的认识很难说具有思维深度,只能说思维浅薄程度而已。

时间属性、联系属性、结构属性、运动属性是任何事物得以存在的四个基本属性,四个属性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存在的整体。当事物的这些本质属性与人的认知方式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可认知的现象,从而也就形成了它的表现方式。因此,事物的时间属性、联系属性、结构属性、运动属性与表现方式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即为对象的“存在方式”。一切认知现象都是“存在方式”的具体化 ,而认识的具体化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深度。

一方面,一个人思维的深刻程度可以通过思维对这个认识对象的“存在方式”来衡量;另一个方面,通过存在方式理论指导,可以帮助一个人拓展思维深度。对象的时间性、联系性、结构性、运动性与表现方式之间的关系性及其统一,能够拓展一个人的思维深度。随着思维深度的不断拓展,思维广度也随之延伸。在深度和广度的基础之上,通过科学思维 、价值思维和应变思维的提炼和升华,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就会得到提升。只有在思维具备了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高度的前提下,就可用工具的运用增加一个人的思维速度,这时思考力体系就基本上具有了完整性。

因此,从思考力的体系上来说,思维深度是最根本的,只有首先具有了思维的深度,那么思维广度、思想高度、思维速度才能建立起来。反之 ,如果离开了思维深度,思维广度、思想高度、思维速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

自媒体时代,知识碎片化,如何拓展思维的深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