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要屠杀功臣,而赵匡胤却能善待功臣?

嚼史君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戮功臣,除了洪武二十五年之前已经过世的,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尤其是高级武臣鲜有善终者……反观宋太祖赵匡胤,仅仅用两顿“大酒”便轻松解决了开国功臣权势过重的问题。为什么赵匡胤可以“杯酒释兵权”,朱元璋却要搞“人头落地、血流成河”那一套呢?难道他不能学一学赵匡胤吗?老实说,恐怕还真不行!

时间问题

朱元璋为何要大规模屠戮开国功臣?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洪武二十五年。这一年朱元璋一直精心培养的接班人懿文太子朱标去世了,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心理上的打击还是次要的,更加重要的是朱元璋把朱标年仅十六岁的儿子朱允炆立为了新的接班人——皇太孙。问题也随之而来,在皇太子之位上坐了整整二十五年并担任了十五年“实习皇帝”的朱标帝王驭下之术早已修炼得炉火纯青!朱元璋没有任何担忧,他对朱标的能力绝对放心。这里有必要说一句,自洪武十年起朱元璋便下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给了朱标充足的“实习”机会。

但是,朱允炆不同,洪武二十五年时他还是和“半大的孩子”。虽说能力可以培养,可上天已经没有太多时间留给朱元璋了。这一年朱元璋六十五岁,这个年纪在现而今或许算不得有多老,可在彼时绝对已经是“风烛残年”了。换言之,朱元璋等不起了,他必须在有生之年帮孙子清理掉一切障碍!这个时候,杀人是最简单直接、立竿见影的方式!赵匡胤的那一套,朱元璋真的“玩不起”。

建隆元年,宋王朝建立时赵匡胤才三十出头,还是个“小年轻”,与朱元璋恰恰相反、他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即便“杯酒释兵权”行不通、将来甚至整出乱子来,赵匡胤有大把时间来“擦屁股”。可朱元璋不行,彼时的他最想要的就是稳定!只有把一切威胁全部杀绝了,朱元璋心中才会安心,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不选择“杯酒释兵权”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员构成问题

再就是人员构成问题,赵匡胤之所以能够轻轻松松用两顿“大酒”收回开国功臣手中的兵权,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本来就是赵匡胤的老部下,他们本就是赵匡胤一手提拔起来的。即便是所谓“拥戴之功”,实际上还是在“执行命令”。这一点和明王朝的那些开国功臣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朱元璋一介布衣起家,那些人原本都是“入伙”的股东——“都是一起创业的合伙人,凭什么你老朱当皇帝高高在上,我们就得下跪磕头?”

二、赵匡胤手下的那些开国功臣都是后周政权的高级武臣,对官场上的那一套和如何与帝王相处都心知肚明、一点就透。赵匡胤借着酒劲儿轻描淡写地一说,这些人立即便心领神会,第二天纷纷上辞呈、要求回家养老……朱元璋手下的那些人不同,他们大多是赤贫出身、穷怕了,把天下都给他们,他们也未见得会觉得“够了”!加之文化程度十分有限,就算朱元璋半明着说,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也未见得就能听出弦外之音。就算听出了,恐怕也未见得就愿意放弃已经到手的东西……

忽然想起了星爷主演的电影《鹿鼎记》里陈近南的那段台词:“读过书、明事理的人大多已经在清廷里当官了,所以,如果我们要对付清廷,就要用一些蠢一点的人,对付那些蠢人就绝不能跟他们说真话,必须用宗教的形式来催眠他们,使他们觉得所做的事情是对的,所以反清复明只不过是个口号,跟阿弥托佛其实是一样的。”很显然,赵匡胤手下的那帮人基本都是“读过书、明事理的人”;而朱元璋手下的那帮所谓“淮西尊贵”,除了李善等少数人、大多数都是些“蠢人”。跟他们用“聪明人”的那一套根本行不通,只能用刀把子说话!

性格问题

除了以上的那些客观原因,性格也是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出身高级武臣家庭的赵匡胤自幼“养尊处优”,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养成了宽广的胸怀和较为仁慈的性格,这个人从骨子里不喜欢杀戮、不喜欢用刀把子说话,这一点从“陈桥兵变”后他对后周宗室和群臣的态度也能看得出,能保全的基本都尽量保全了,包括周世宗郭荣的几个儿子,虽然被“隐匿”了,但至少都还活着,不是吗?只要手下的那帮开国功臣识趣,赵匡胤并不想把他们怎么样。

朱元璋不同,他出身赤贫,全家几乎都死绝了……在乱世之中,一介赤贫出身的朱元璋想要生存就必须“冷血”,否则他能不能活下去都是个未知之数!这种出身的人“暴发”之后,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害怕失去到手的一切、害怕会被“打回原形”,谁威胁到我、我就要除掉他!朱元璋也不例外,说白了他诛杀开国功臣无非还是担心这些人会威胁到老朱家的皇位、把老朱家“打回原形”,不是吗?只有把一切威胁扼杀于萌芽状态,朱元璋才能安心、才能高枕无忧。

综上所述,不是明太祖朱元璋不想学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而是他根本做不到,也不想去做!这其中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这和二人的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贵族、世家出身的开国皇帝通常都能容得下开国功臣,而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往往都会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


农民工歪说古今


朱元璋为什么要屠杀功臣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全力培养多年的皇位继承人太子朱标死了。朱标秉性醇厚温和,朱元璋对这个儿子非常满意,儿子的死让时年已经65岁的朱元璋悲痛不已。看着儿子朱标留下的年龄才15岁的孙子朱允炆,这个小孩能继承大明皇朝的基业吗?朱元璋实在难以放心。



(朱元璋剧照)

草莽出身的朱元璋做事果断狠辣,这之后他马上找借口杀了叶升和蓝玉,又相继以“蓝党”之名屠杀了数万人,一口气把老将新臣杀得血流成河。直到他认为朝中再也没有能够威胁自己的孙子当皇帝的人,这才罢手。

赵匡胤为何却能善待功臣

众所周知,赵匡胤建立政权后,他搞了个“杯酒释兵权”的把戏,兵不血刃的解除了武将们的兵权,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巩固了赵宋王朝的统治。

自古以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都是皇家爱玩的手段,赵匡胤之所以没有这么干,我认为有下面几个因素。


🛡一、擅长帝王驭下之术

赵匡胤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小见惯了权谋,耳濡目染,所以他属于有知识有能力有修养的皇帝。从“陈桥兵变”的过程来看,赵匡胤绝对擅长驭下之术,对于把握掌控人心来说,他相当自信,所以他不屑于杀戮来维护和平统治。

🛡二、文臣不刁钻,武将识时务

北宋一直奉行“重文抑武”的政策,文臣虽然话语权极大,但他们并没有攻讦武将,反而是劝诫赵匡胤善待武将,不要随意杀戮。

赵匡胤这个“杯酒释兵权”能顺利成功,我认为跟当时的武将人人都很识时务有很大关系。这一点确实难能可贵,甘愿让出兵权对于一个带兵多年的将军来说其实挺不容易,这是个战胜自我权欲之心的艰难抉择,但武将们最终做出了正确选择,和赵家王朝彼此皆大欢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屠杀功臣的原因就是为了朱家王朝长治久安,为了给羸弱的孙子扫清政治障碍。赵匡胤能善待功臣是因为他擅长帝王驭下之术,且文臣劝诫,武将识时务。

本文参考文献:《中国通史》、《明史.朱元璋传》、《宋史》


墨雪问心


因为二位皇帝的出身经历大相径庭;朱元璋经历了艰难困苦世态炎凉而起义坐天下;恨透了贪官污吏居功跋扈的人,担心朱家皇室安危,采取严厉刑法;而赵匡胤是将门官宦子弟黄袍加身当皇帝;带有贵族气质目标是统一中国,收取燕云十六州,可惜天不与寿;我认为二位都是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根据当时国情而用的权宜之策;拙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