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三国之孙权的启示管理篇

一说起三国不论是《三国志》亦或是《三国演义》,读者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曹操、刘备、吕布、诸葛亮、赵云、关羽、司马懿等人物或是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失空斩等事件。关于孙权的故事比如赤壁之战完全被诸葛亮抢了风头,而后的关云长败走麦城被吕蒙抢镜,之后的夷陵之战又是陆逊站在了聚光灯下。而有关孙权的战役比如张辽守合肥、威震逍遥津以及濡须口之战都以孙权的失败而告终,特别是合肥之战与威震逍遥津,都是孙权占有一定的优势却被杀的大败。

所以关于孙权总有人会提出许多质疑,第一就是质疑孙权的能力,东吴文官阵营十分的强悍、张昭、张纮、顾雍、诸葛瑾都是内政能力十分出众的人才,比起魏国的曹操的陈群、钟繇、韩浩等人更是有过之而不及。大谋士也有周瑜、吕蒙、陆逊这等出类拔萃的人才,武将同样拥有太史慈、徐盛、甘宁、凌统、周泰、潘璋等人。认为这些都是孙坚和孙策创造的良好条件,孙权的作用只是坐吃山空立地吃陷,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再看三国之孙权的启示管理篇

我们不能单独的以几场战役来评断孙权的能力,曹操不也没有看出赤壁那么拙劣的谋略而大败吗?诸葛亮也有火熄上方谷这样的失策时刻,所以看一个人如何我们得先参考一下历史人的评价。

首先曹操就拿孙权好有一比: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这是曹操在濡须口开战前对孙权的评价,这是对孙权充分的肯定,而且对于孙权的评估甚至高于自己的儿子曹丕,这里虽然有很大的夸张水分,但是足以说明曹操对孙权的肯定。

而对于三国人物在古代较为权威的人物陈寿也表示: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陈寿对于孙权的评价是从两方面出发,在青壮时期的孙权陈寿也是相当肯定的,孙权错就错在了继承人的选择问题上,这么一个错误最终把整个吴国的基业毁于一旦奠定了基础。

司马光对于孙权的评价或许是最为客观的:文帝承父兄之烈,师友忠贤,以成前志,赤壁之役,决策定虑,以摧大敌,非明而有勇能如是乎?奄有荆扬,薄于南海,传祚累世,宜矣。

而《三国演义》的第一权威罗贯中也说: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

当然在古人中也有一些人对孙权是持反对态度比如裴松之、朱元璋等人,认为孙权无非是父亲和兄长打下了基业,他的合肥、逍遥津之败说明他缺乏指挥才能,充其量只能根据长江天险据守,根本没有问鼎中原的实力。实际上这句话后者也确实是实话,毕竟孙权的能力与经验确实不能跟曹操相比,而且曹操仰仗的是天子之力,曹操可以打着国字头的文件去招募人才,也可以拿着国家的文件去制裁地方诸侯。而孙权本身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而且曹操坐拥冀州、青州、幽州、并州、豫州、徐州、雍州、荆北以及司隶部,孙权的地盘仅有扬州、交州、荆州南,所以孙权在实力本不如曹操的前提下依然可以把吴国做强,不得不说其确有十分独到的能为。

再看三国之孙权的启示管理篇

如果说孙权是仰仗二张、周瑜、陆逊和孙策旧部一杆大将来说孙权没有能力的话这也是不公平的,如果这么来判定,刘备则仰仗五虎将和卧龙凤雏更加明显,曹操起家同样是仰仗夏侯族部与曹家族部的四家将。而且能处理好这么多能人之间的关系也说明了孙权的用人之道必有他独到之处。

孙权在刚刚接管孙策江东基业之时,年仅十八岁,而他将要面对的有元老程普、黄盖、韩当、凌操、周瑜、太史慈等人。虽然是家族企业,但是一下子在自己身边没有任何亲信的时候就要先处理这群元老关系,实际上难度是很大的一件事情。特别是早期很多元老对于孙权是持观望态度,毕竟不论是孙坚还是孙策都是那种不顾惜生命那种身先士卒的主公,所以对于孙权这种性格较为中庸的新主公难免有些不太适应,所以到了后期我们发现不论是程普还是黄盖这些三朝元老,在孙权得势之后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用。特别是程普,曾经作为孙坚身边的二号人物如今沦落到不得不给周瑜一个年轻晚辈去打下手,而曹操阵营的夏侯惇随着曹操的官职提升自己也不断的提升官职,始终稳坐曹魏阵营的二把交椅;刘备身边的关羽更是节节高,程普的心一定也是哇凉哇凉的。所以幸好孙权有张昭与周瑜的鼎立支持,不然这么庞大的元老阵营孙权是绝对无法去驾驭的。

所以孙权也是把目光放在了培养自己的团队方向以次来围绕组建团队,除了周瑜、张昭等托孤重臣,孙权又先后招揽了鲁肃和诸葛瑾这样的能人,其余一些能人志士更是不计其数。

在用人方面孙权同样突显出了自己的才能,赤壁之战的总指挥是周瑜、荆州偷袭关羽的总指挥是吕蒙、夷陵之战的总指挥是陆逊。和曹操与刘备这些爱亲自指挥作战的君主相比,孙权在用人方面更加的果断,其实曹操与刘备也曾有过大胆委任的行为,但是更多的结果是夏侯惇兵败赤壁、曹仁兵败新野、张飞丢徐州、关羽败走麦城,直接说明孙权的用人不单单是根据功绩与能力,而是更加的有针对性。

再看三国之孙权的启示管理篇

于国家的贡献,孙权要比只知道征战杀戮的孙策更有远见性,在孙权经营时期,吴国的人口明显得到提升,而且同连年征战的魏与蜀国相比,百姓的生活更加的安逸,孙权并非没有想要一同天下的大志,而是更多的是为黎民百姓所着想,或者说是一种休养生息的治国方法。曹操兵败赤壁之后,在平定汉中以后本有希望一举入主西川彻底改变局势,但是因为赤壁的兵败让曹操心有余悸结果才导致了最后的三足鼎立局面。孙权或许也是有兵败合肥与逍遥津的关系,对魏国的陆战部队心里还是很底虚的,而且在那种情况下,不与魏国正面冲突本就是上策。

所以在乱世的时期,孙权把可能的损失努力降到了最低,而且在大敌对自己虎视眈眈的情况下,敢于力排众议去采纳纳谏者的建议去抗击强敌,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吴国赢下了两阵。虽有合肥、逍遥津、濡须口之败,但也是只是小规模战役的失败,要知道赤壁和夷陵完全是左右三国走势的战斗,可见孙权确实不像质疑者说的那般无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