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正在逐漸失去克什米爾嗎?

花-開錯顏色


克什米爾地區算是印巴爭端的主要戰爭,一方面是帝國主義殖民後造成的印巴分裂,另一方面是該地區宗教分歧,克什米爾大量穆斯林,印度教佔少數,這和印度教派格格不入,現在來看,印度本就不該在克什米爾叫囂。

從廣義上來說,印度在逐漸加強對克什米爾的控住慾望,加上和巴基斯坦在軍事實力上的角逐,印度總體在克什米爾的主權歸屬問題上處在有利地位,至少會和巴方維持現狀,沒有失去克什米爾的傾向。但是從狹義層面來講,印度逐漸失去了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民心。

首先,印巴對於全境克什米爾地區控制權的問題上態度都很強硬,雙方經過數十年的爭奪戰,絲毫沒有妥協或和談的跡象。也確實因為牽扯的民族、宗教問題非常複雜,所以在短時間內無法達成有效的解決方法。但是從兩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印度無論是在常規軍事力量還是經濟發展方面都遠超於國土面積很小的巴基斯坦。巴基斯坦除了核武,基本就沒有能和印度抗衡的利器,當然這是在沒有第三方大國介入的情況下。

再看民族宗教問題對印巴以及克什米爾的影響。印巴分治以後克什米爾地區的穆斯林傾向於巴基斯坦,土邦王公反而傾向於印度,因為他們是印度教徒。所以印度在克什米爾的爭奪上,也有一小股力量在支撐,遠沒有達到失去的程度。

但是印控克什米爾卻問題百出。印控克什米爾常年遭受著武裝襲擊的困擾,因此該地區的治安非常混亂,以至於印度軍人在對抗武裝襲擊的過程中,不顧民眾安危,經常發生有民眾死亡的情況,所以當地人民對印度軍人非常不滿。就像最近爆發的克什米爾民眾舉行大規模遊行事件,旨在針對印度安全部隊,雙方發生了嚴重的衝突,矛盾將會愈演愈烈。


迷彩先生


印度是否正在逐漸失去克什米爾?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從兩個層面來理清印度目前在克什米爾的實際狀況。其一是現實層面,印度不但沒有失去克什米爾,反而還在不斷加強對克什米爾的控制。

自2013年以來,印度在克什米爾的駐軍和警力不斷增加,對克什米爾武裝組織的剿滅力度也在加強,包括克什米爾獨立組織在內的諸多武裝的頭目接連被打死或者逮捕。2017年以來,駐克什米爾印度軍警先後在當地執行了超過1100次的作戰行動,打死打傷武裝分子超過百人,逮捕數百“嫌似恐怖分子”,並且多次向外界公開展示印度軍警所取得的戰果,比如說大量的武器彈藥,身穿迷彩服的被俘人員。


此外,在印巴接壤的克什米爾前線,印軍對巴基斯坦軍隊的作戰自今年6月起力度不斷加大,雙方几乎每天都在交火,而且動用重炮在內的武器裝備,致巴軍和民眾超過200人死傷,號稱在“克什米爾保衛戰”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為此,印度陸軍參謀長甚至在不同場合宣稱,印度“遲早”要統一整個克什米爾地區。其二是政治層面,印度卻正在失去克什米爾。由於維穩力度不斷加大,以至於堪稱印度旅遊“皇冠明珠”的斯林那加變成了一座死城。

這裡給小夥伴們普及個背景知識,斯林那加是是印控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夏季首府,位於印度河支流傑赫勒姆河畔(歷史上曾是中國西藏屬地)。與印度其他地方不同,斯林那加當地氣候涼爽,有湖泊、山峰,森林、草原、羊群,人稱“東方瑞士”。可外國遊客要去這裡並不容易,需要首先向印度內政部和旅遊部門雙重報備,並在斯林那加機場填寫一份交代祖宗八代詳情的報表,然後再由政府指派一名“導遊”或者“司機”作為全程的陪同。在2013年之前,儘管層層審批,但到訪的外國遊客還是不少,但2013年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再次交火,這也令堪稱克什米爾經濟支柱的旅遊業遭受重創,當地的民生因此受到極大的破壞,民眾對印度政府的不滿情緒驟增。尤其是印度軍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粗暴行徑,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克什米爾年輕人開始採取“以暴制暴”的態度,越境到巴基斯坦方面接受軍事訓練一度成為一股“熱潮”,再加上受全球伊斯蘭極端思想的催化,用武力對抗印度強力機構,並且試圖尋求克什米爾獨立的情緒迅速升溫。

這裡再普及一個小背景:斯林那加當地的居民多為克什米爾雅利安族人,穆斯林佔95%以上。

事實上,斯林那加當地的“反心”與印度境內其它民族地區的對抗印度政府的氣氛相吻合。舉個例子,在大吉嶺地區,印度軍警對當地的騷亂失去控制,被迫撤離已經有超過半年時間。而在印度東北各邦,當地民族越來越趨向通過武力來解決與印度中央政府的分歧。在這種大氣氛的催化下,克什米爾的離心力正在加大。今年9月,印控克什米爾議會議長很傷心地說:“當年印巴分治的時候,我們自願選擇加入印度,但印度卻一直沒有把我們當成自己的國民!”因而,如果印控克什米爾當地分離勢力得到外界的支持,那麼克什米爾與印度漸行漸遠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陳一諾


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南亞次大陸的最西北部;印巴分治前是英屬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00萬,其中穆斯林佔總人數的67%,印度教徒佔30%,餘為錫克教徒和佛教徒。克什米爾處亞洲腹地,周邊分別與俄羅斯、中國、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二戰結束後,印度次大陸結束了190年的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947年6月,根據“蒙巴頓方案”,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對於包括克什米爾在內的王公土邦,則自行決定歸屬,可以保持獨立,也可以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印度獨立後,絕大多數土邦都加入了印度,克什米爾對自己歸屬卻一直猶豫不決。

獨立後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希望克什米爾主權歸己。當時,克什米爾地區占人口多數的穆斯林傾向加入巴基斯坦,但克什米爾土邦王公則是印度教徒,他們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印獨立不久,克邦王公就傾向加入印度。1947年10月,克什米爾土邦王哈里-辛格宣佈,與印度簽署協議正式合併。這顯然違背巴基斯坦和穆斯林的願望。於是印巴雙方都派出軍隊進入克什米爾,為爭奪克什米爾控制權,發生了大規模武裝衝突。前後發生了三次戰爭。目前印度控制克什米爾2/3的領土,其餘1/3由巴基斯坦控制。60多年來,克邦歸屬懸而未決,成了印巴交惡,相互仇恨、敵視的焦點所在。

印巴獨立後長期對峙和衝突,有深刻的歷史原因。兩國因宗教、政治、社會等矛盾不可調和而分道揚鑣各自獨立,獨立過程中發生教徒衝突和仇殺,宿怨未曾化解。兩國國情基本相似,特點都是人口眾多(目前印度11億,巴基斯坦1億多), 經濟不發達,宗教盛行、黨派林立,社會矛盾繁雜。在印度,國大黨、印度人民黨、左翼全國聯合陣線以及其它地方性政黨對政治利益的爭奪從來沒有停止過。 在巴基斯坦,人民黨、穆斯林聯盟及其它黨派也是爭權奪利,相互傾軋。兩國內政治力量常發生分化組合,在鬥爭的關鍵時刻就與鄰國矛盾升級,成為轉移國內視線,讓形勢發展有利於己。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克什米爾爭端。印巴間的戰爭,帶來的不是矛盾得到解決,而是龐大軍費開支,使兩個經濟都還不很發達的國家難以承受。即使在和平時期,印巴兩國也為其對抗付出了沉重代價。

印巴克什米爾軍事衝突主要發生在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的錫亞琴冰川地區。而錫亞琴冰川只佔地區面積的1/10,但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除南極之外的第二大冰川。儘管其終年冰雪覆蓋,但地理位置特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控制錫亞琴冰川就可控制與中國西陲的聯繫,還可將控制範圍擴大到克什米爾的努布拉河谷,可監視和控制列城地區的通道及活動情況。為了爭奪這個要地,印巴雙方在這個世界海拔最高的戰場上爆發了三次大規模戰爭。

印巴三次大規模軍事衝突(史稱三次印巴戰爭)其中二次純粹是克什米爾戰爭,另一次同時發生在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三個地區。

克什米爾爭端使印巴雙方都遭受巨大損失,但由於克什米爾特殊而重要的戰略意義,雙方都不願作出讓步。 印度的立場:克什米爾過去和現在都是印度領土的一部分。失去克什米爾不僅影響印度的戰略優勢,而且對印度其它聯邦造成不良影響。印度強調克什米爾問題是印巴兩國之間的問題,必須也只能由雙方解決,拒絕任何第三方插手。 巴基斯坦的立場:克什米爾的穆斯林與巴基斯坦同根同族,是巴基斯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克邦歸屬直接涉及巴基斯坦主權完整和國家安全的核心利益,巴方決不會放棄。為解決爭端,巴基斯坦極力呼籲國際社會參與,以促使克什米爾問題國際化,同時要求印度歸還自1972年以來在克什米爾控制線從巴方一側奪取的領土。2005年之後印巴衝突有所平息,大趨勢是緩和。

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7年10月26日,克什米爾土邦王哈里·辛格宣佈,與印度簽署了正式合併協議,該地區將歸屬印度。隨後印度軍隊進入克什米爾地區。此舉激怒了巴基斯坦,受巴基斯坦支持的穆斯林武裝與印軍發生了衝突,巴基斯坦軍隊也開進克什米爾。印巴雙方爆發了大規模軍事衝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

在戰爭中雙方勢均力敵,不能解決克什米爾歸屬問題。1947年12月,印度將克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1948年8月聯合國印巴委員會通過了停火、非軍事化、公民投票三階段解決克什米爾糾紛的決議。但是印度認為,克什米爾問題已經由其土邦王與印度簽署的協議解決,而反對由全民公決來決定其歸屬。1949年1月,在聯合國安理會的調解下,印巴均表示接受關於由克什米爾人民自行選擇歸屬的決定,雙方簽訂了《卡拉奇協議》。於1949年1月1日正式停火。7月,印巴簽署協議正式停火,劃定停火線。克什米爾被停火線分為印控區和巴控區,印巴分別在各自控制區內建立了地方政府。

1953年8月,印巴兩國總理會談後發表聯合公報宣佈,克什米爾爭端應通過克什米爾公民投票來解決。然而,1965年8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問題再次爆發戰爭。

結果印度控制了2/3的土地和3/4的人口,巴基斯坦僅 控制了1/3的土地和1/4的人口。

第二次印巴戰爭。

又稱“第二次克什米爾戰爭”。雙方沒有正式宣戰即進入戰爭狀態。1965年8月,克什米爾印佔區人民掀起了爭取民族自決的鬥爭,巴基斯坦趁機將千餘名“自由戰士”派進印佔區,與當地群眾一起進行活動。印度立即調集軍隊進行鎮壓,並於當年8月24日越過停火線,向巴佔克什米爾烏里地區發動進攻,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戰爭持續了近一個月。

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規軍在也加入衝突。印巴兩軍在停火線附近山地展開戰鬥,印軍在猛烈炮火支援下攻佔了巴方控制線一側的多處山嶺。9月,巴軍在坦克配合下展開反擊,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印軍遭重創。接著雙方動用了空軍支援地面戰鬥並展開激烈空戰。隨後,印巴戰爭陷入僵局。

1965年9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印巴停火。9月23日在聯合國的干預下雙方停火。1966年1月3日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汗 與印度總理夏斯特里在前蘇聯的塔什干簽署了《塔什干宣言》。承諾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不使用武力而是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和“互不干涉內政的義務”。雙方軍隊撤回戰前地區。

第三次印巴戰爭。

因東巴基斯坦分離而爆發這次戰爭本來與與克什米爾問題無關,但在戰爭中,雙方為打擊對手軍事力量需要,在克什米爾也展開戰鬥。印度又佔領了巴控克地區的部分土地。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獨立,但其領土被印度國土分隔為東西兩部分。雖然都為伊斯蘭教,但因教派與族群有別,東巴基斯坦素有分裂傾向。

1971年3月,東巴基斯坦宣佈獨立,建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則以軍隊實施鎮壓。對此,印度內閣、議會和國大黨分別通過了支持東巴建立“孟加拉國”的決議,準備進行軍事幹涉。巴基斯坦東西兩部的矛盾和內亂給印度提供了打擊宿敵的機會。7月,印度制定了“解放孟加拉”計劃。為尋求國際支持,印度於8月間同蘇聯簽訂了《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並獲得了蘇聯的坦克、裝甲車和地空導彈等武器裝備。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動向,也進行了備戰。到1971年11月為止,雙方兵力部署基本完畢。印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步兵7個師,空軍12箇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6艘,約17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個師8個旅,空軍20箇中隊,作戰飛機300架,海軍艦艇20艘,約30萬人。巴基斯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個步兵師,2個空軍中隊,作戰飛機17架,約9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個師6個旅,空軍20箇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0餘艘,約25萬人。雙方兵力對比,在東巴方向,巴軍處於劣勢,印軍明顯佔優;在西巴方向,兩軍旗鼓相當,印軍略佔優勢。

1971年11月21日,印軍向東巴基斯坦發起進攻, 23日,巴總統葉海亞·汗宣佈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全力抗擊印軍。戰爭在東巴和西巴兩個戰場展開。印度的戰略是,東攻西守,以奪佔東巴為最終目標。巴基斯坦的戰略是,全力固守各戰略要地,粉碎印軍進攻。在東巴戰場,印陸軍在海、空軍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從東、西、北3個方向,對東巴實施“多路向心突擊”。印軍以3個師及8個營的兵力,分3路發動攻勢,至12月9日攻佔了阿舒甘傑、道德坎迪和昌德普爾3個重鎮,打開了通往達卡的門戶。在西巴方向,印軍沿西南和西北兩條軸線展開進攻,雖遭到巴軍頑強抵抗,但依靠兵力優勢,至12月14日,西南一路印軍攻陷重鎮法裡德普爾;西北一路印軍幾度突破巴軍防線,並經反覆爭奪佔領了重鎮波格拉,而後遭到阻擊沒能再向北發展。在北部方向,巴軍未能守住陣地,丟失賈馬爾普爾,退守坦蓋爾地區建立新的防禦陣地。

在東巴戰場,印軍第50傘兵旅率先在距達卡70公里的西北部重鎮坦蓋爾和距達卡30公里的東北要點納西格迪實施空降作戰,一舉切斷了巴軍退路,向南直逼達卡。12月15日,印軍完成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達卡的合圍,海、空軍則從海上和空中實施嚴密封鎖,完全切斷了東巴與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聯繫。隨後印軍開始向達卡發起總攻。山窮水盡的東巴守軍於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東巴戰事遂告結束。

在西巴戰場,雙方進行了以空戰為主的交戰。印軍憑藉空軍優勢,力圖重創巴空軍於基地,破壞巴交通運輸線,孤立巴軍各戰場的相互聯繫,阻止巴地面部隊集結和機動,達到削弱與鉗制西巴地面部隊的目的。巴軍則努力加強要地防空,鉗制與削弱印空軍力量,阻制印軍的空襲行動,保障地面作戰的進行。雙方在空中較量的同時,也進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戰行動。兩軍各有攻勢,但均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其中印軍多路進攻,先後佔領了西巴信德省和薩克加爾地區3600平方公里的領土。

1971年12月17日,由於印軍已在東巴戰場取得勝利,因此印度宣佈:在西巴地區實行“單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議,第三次印巴戰爭至此結束。

第三次印巴戰爭後,東巴正式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國。巴基斯坦喪失了60%的人口和17%的國 土。

1972年6月28日至7月2日巴基斯坦總理布托和印 度總理英·甘地在西姆拉談判,7月3日印巴兩國簽訂了《西姆拉協定》,基本維持《卡拉奇協議》規定的停火線走向。協議規定雙方舉行雙邊會晤最終解決克什米爾問題,然而問題一直懸而未決。

克什米爾問題後續。

1971年12月,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巴軍為了牽制印度,配合東線作戰,在克什米爾地區向印軍發動進攻。雙方又在克什米爾開戰,直至12月第三次印巴之戰停火。結果印軍佔領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320平方公里的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查謨和克什米爾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

1975年2月,印度正式宣佈克什米爾為印度的一個邦——克什米爾邦。巴基斯坦強烈反對這一作法。從此克什米爾衝突頻起。

1989年後,印巴雙方又在克什米爾地區不斷交火,兩國均蒙受巨大損失。

1999年5月初,印巴在克什米爾卡吉爾地區爆發了自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以來規模最大的武裝衝突,歷時70多天。印度動用了西部空軍1/4的兵力。雙方 傷亡慘重,據各自承認的統計數據稱,巴軍187人陣亡, 24人失蹤;印軍398人陣亡,578人受傷。

2001年12月13日印度議會大廈發生恐怖襲擊事件,印巴緊張關係急劇升溫。兩國相互制裁,召回大使,中斷空陸交通等。雙方向印巴邊境大規模集結部隊,調整克什米爾軍事部署。印度將其2/3的兵力部署到印巴邊境,其中在克什米爾地區集結了21個師,作戰飛機580多架。印軍隊停止休假,取消節日閱兵活動,炮兵進入陣地,嚴密監視巴軍動向。 巴基斯坦三軍也進入高度戒備狀態,在巴印邊境集結18個師,補充作戰物資,進行作戰演練,加強情報收集,並從美國手中收回了美軍打擊阿富汗借用的兩個空軍基地。印巴雙方在邊境地區部署了能攜帶核彈頭的中短程導彈,戰爭一觸即發。緊張局勢持續大半年。

200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總理賈邁利宣佈,從穆斯林的開齋節(26日)開始,巴軍在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實行單方面停火。印度對此表示歡迎,積極回應。25日,兩國軍方經磋商決定,自當天午夜起在克什米爾“國際邊境”、“實際控制線”和“錫亞琴實際接觸線”(印稱“實際地面位置線”)一帶實現停火。雙方同時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續。

2004年1月7日,在印控克什米爾的查謨市西北30公里靠近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傑納布河上,民間團體“印度青年之聲”的一名成員向河中投放裝有糖果的盒子,希望這個盒子能漂到下游的巴基斯坦,把他們支持印巴對話和解的美好願望帶給巴基斯坦人民。

2005年4月7日,載滿乘客的公交車分別從克什米爾的印控區和巴控區雙向對開,這是近60年來印巴克什米爾地區之間的首次通車,開啟了印巴和平進程的新篇章。

2005年10月29日上午至10月30日凌晨,經長期談判,巴印雙方在伊斯蘭堡達成協議,暫時開放克什米爾實控線5個檢查站,以允許兩邊的居民共同展開震後救援行動。

雖然此後雙方不斷有交火事件發生,但印巴緊張對峙的局勢走向了緩和。

歲月悠悠,印巴戰爭已經過去40多年,人們已經有所淡忘。然而克什米爾問題一直沒能解決。印巴兩國多次舉行高層會談,但一直沒能達成協議。今年7月,沉寂了多時的克什米爾實控線上,又傳來軍事衝突的槍聲,據報道有平民傷亡。

不過,儘管矛盾依舊,但大趨勢是,印巴兩國關係還是不斷走向緩和。


君行早才安


要看從哪方面觀察這個問題:

如果從克什米爾地區的民心民意上來看印度談不上失去克什米爾,因為印度從沒真正擁有過克什米爾的民心民意。在英國殖民者來到印度次大陸以前統治印度的莫臥爾帝國實際上就已因為內部問題而陷於封建割據狀態,在帝國疆域之內分佈著眾多隻是名義上臣服於帝國,其實卻保持獨立狀態的地方土邦。英國殖民印度時採取了以印治印分而治之的策略——英國殖民當局直轄的地區稱之為英屬印度,各土邦王公只要臣服於大英帝國,英國政府則保留他們在自己土邦的權利不受侵犯。克什米爾恰恰就是這樣一個土邦,相比當時的英屬印度具有一定的自主權。英國在撤離次大陸時最後一個動作就是策劃了印巴分治——將原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部分,而各土邦有權自願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由於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治是以宗教信仰劃分彼此的疆界,所以一般來說信奉印度教的土邦會選擇加入印度,信奉伊斯蘭教的會選擇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爾的特殊性在於:當地絕大部分人口信仰伊斯蘭教,照例說應該加入巴基斯坦。可當時統治克什米爾的王公家族卻是印度教徒,掌握統治大權王公和印度配合,引導印度軍隊進入克什米爾。巴基斯坦自然不接受這樣的結果,於是印巴戰爭由此引發。此後經歷三次印巴戰爭,印度實際控制四分之三左右的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則控制著剩下的四分之一,但雙方均聲稱對克什米爾全境擁有主權。其實印度實際控制的只有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還有大約四分之一的克什米爾地區從來不在印度控制之下。就是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由於宗教信仰上的差異,當地人的心理認同更傾向於巴基斯坦,所以印度其實從來沒真正擁有過克什米爾的民心民意,又何談失去?

但從實際控制而言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就像當年印度能強力壓制當地人對巴基斯坦的嚮往而強行將其併入印度一樣,印度依然可以強行加強對這一地區的控制力度,事實上印度也正是這麼做的:自2013年以來印度在克什米爾的駐軍和警力不斷增加,對克什米爾武裝組織的剿滅力度也在加強,包括克什米爾獨立組織在內的諸多武裝的頭目接連被打死或者逮捕。2017年以來駐克什米爾印度軍警先後在當地執行了超過1100次的作戰行動,打死打傷武裝分子超過百人,逮捕數百“嫌似恐怖分子”,並且多次向外界公開展示印度軍警所取得的戰果,比如說大量的武器彈藥,身穿迷彩服的被俘人員。目前在印巴實際控制線前沿印度不斷加強自己的兵力和武器配置,所以從控制力度上而言:印度不僅沒逐漸失去克什米爾,恰恰相反還在日益加強對克什米爾的控制力度。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印度不會全部失去克什米爾,但也不會全部擁有克什米爾地區。原因如下:

1. 克什米爾地區的大部分居民從宗教、習俗、認同等方面更加傾向於巴基斯坦,這也是巴基斯坦底氣所在。但巴基斯坦的整體經濟、軍事實力、綜合國力等方面遠遜於印度,要收回被印度佔領的部分地區難度可想而知!因此,巴基斯坦能鞏固住已佔領的地區就是勝利;

2. 印度雖然在各個方面都強於巴基斯坦,但拿巴基斯坦也沒什麼好辦法。以前印度曾通過戰爭的方式肢解了巴基斯坦,但現在的局面可大為不同。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擁有核武器,雖未得到世界大國和其他國家的認同,但有了這個威懾力,雙方想滅掉對方國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3. 根據雙方的實力對比、民心所向以及他們在國際上的地位等綜合因素來衡量,不論是印度還是巴基斯坦想完整地擁有克什米爾地區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印度在逐步失去克什米爾地區也是零概率事件。

既然雙方都無法完整擁有克什米爾地區,則將來極有可能在某個時間點通過談判的方式劃分該地區。不過這將是個遙遠的過程!


美國Ark文化集團


對於印巴來講,如果能夠通過對話,和平談判,各讓一步,按照現在的實際控制線結束領土爭議,對雙方來講其實都大有好處。但問題是,雙方對此的態度都不夠理性、務實與客觀,尤以印度為甚。

但從長遠來看,不結束領土爭議,不簽訂和平協定,對印度其實是弊大於利的。原因並不複雜,印巴都是核大國,互相形成核威懾,兩國都不可能打得起全面戰爭,國際社會也絕不會再允許雙方這樣的核大國爆發全面的衝突。也就是說,第四次印巴戰爭是不被允許也無法發生的。


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哪怕軍力總體佔優,對於真正解決克什米爾問題也起不到任何實質作用。所以,實際上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各種炫肌肉的種種行為,其實只是一種水中撈月的愚昧行為。

所以,克什米爾問題最後的解決一定還是由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綜合因素起決定性作用的。目前來說,有三重因素的綜合作用將會使得印度越發處於不利局面:

  1. 克什米爾地區的居民是以穆斯林為主,本身在印巴分治開始就傾向於巴基斯坦;
  2. 印恐克什米爾地區存在武裝獨立組織。 印度應對手段主要是通過加大駐軍和警力,以暴制暴,沒有有效思考懷柔政策,追求長治久安的綜合考量,反而進一步促發當地居民的離心。
  3. 隨著巴基斯坦的安全形勢在逐步好轉,經濟發展與基礎設施跟上,其向心力是日益增強而不是減弱。

就此來看,巴基斯坦也應當著眼於現實,致力於巴控克什米爾自身的發展,而儘量努力減少與印度的邊境衝突。至於印控克什米爾的命運,則不可強求,應當以靜待動,等待印度自己犯錯誤。實際上,印度目前內政問題重重,未來內部爆發大沖突乃至一些邦解體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在這種情況下,印控克什米爾是有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而脫離印度的。若非這種情況,巴基斯坦最好還是接受命運的安排,追求目前現有的領土與實控地區的和平與發展最為妥當。


建章看世界


印度阿三是不可能讓“克什米爾”這麼大的一塊戰略要地的!印度阿三為了“克什米爾”地區打了幾十年的仗,死了多少人!印度阿三花了這麼大的成本,加上印度阿三的野心勃勃想稱霸南亞的野心,怎麼可能讓“克什米爾”失去?!


首義復興


印度不可能失去克什米爾的,只是有中國的支持,巴佔區不可能讓印度拿去。後期就保持一種平衡吧,如果巴佔區被印度拿去,中國的印度洋出海口沒有了,中國肯定不會同意。巴基斯坦也不可能佔領印佔區。當今社會講求一種平衡!


無聊的通信猿


印度已經失去克什米爾西北部六七十年了,目前牢牢控制克什米爾東南部地區。


granxe


一個偽命題,從洞朗事件看出印度的野心勃勃。中國的表現了讓印度周圍小國失望和對印度的為懼,而不敢得罪印度,從而紛紛離中國而去換平安。尼泊爾的水電項目都是最好的證明。在這樣的大好環境對印度有利的情況之下,印度會弱嗎?更何況美國積極拉攏印度對抗中國,印度會失去控制嗎?所以這是一個偽命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