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第一季研討會在故宮博物院舉行

去年年底,央視和故宮兩大文化體強強聯合,攜手八大國家級博物館(院)打造的大型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一經播出,引發強烈反響。上下五千年潑墨寫意的文明畫卷,因為《國家寶藏》的時空摺疊,記憶凝縮,湧動在骨血裡的家國情懷被深度激發。一股自熒屏燃到線下的博物館熱,讓沉睡的文物從館舍之地邁向了大千世界。

2月,為期兩週的《國家寶藏》九大國寶數字特展亮相故宮箭亭廣場,無數觀眾前往觀摩一睹盛況,將這場“國寶事件”掀至又一個全民熱度。

那麼,率先開啟了“古典文化綜藝元年”的《國家寶藏》背後,到底有哪些創新和堅守?它又為何引領了全媒體時代的傳播熱情?3月28日,《國家寶藏》第一季研討會由中央電視臺和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在故宮博物院舉行。

情懷鑄就品質,創新打造輝煌。現場,與會領導、學者、媒體與節目主創團隊展開了熱烈的交流與探討。整場活動不僅為第一季《國家寶藏》畫上了一個圓滿而隆重的句號,更面朝全新一季的啟程,以及文化市場的開拓,都作出了深入而切實的前瞻。

《國家寶藏》第一季研討會在故宮博物院舉行

央視文化綜藝形成大IP

《國家寶藏》背後王牌團隊的創新與堅守

九大博物館強勢集結,27件頂級國寶重器,27位魂魄相依的國寶守護人——由央視金牌團隊歷時兩年誠意打造的《國家寶藏》,於2月11日晚正式在央視綜藝頻道榮耀收官。

2017年,央視在文化領域掀起的“現象級風潮”此起彼伏。《國家寶藏》作為2017至2018的承上啟下之作,無論是創新方向、製作水準還是傳播熱度,都將“央視出品”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推至新高。在文學等細分題材被集體消費的時候,央視著眼未來,以創新思維把握時代脈搏,《國家寶藏》正是央視肩負國家媒體責任的又一次與時俱進的創新嘗試。節目從全新切口進入文化節目,由頂級專家、學者和明星保駕護航,加之央視多年創新積累的經驗,成功打造了又一個新的文化節目標杆。

節目融合應用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作手法,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讓古老和年輕握手,讓廟堂與江湖互動,讓過去與現在對話。它讓古典文化不僅“活”了起來,還“潮”了起來,更“燃”了起來。

傳播陣地轉向年輕群體

在全媒體爆發“網紅體質”和“裂變屬性”

氣質革新,擁抱年輕。《國家寶藏》基於央視這一主陣地,全媒體表現十分出色。截止目前,主話題#CCTV國家寶藏#閱讀量達18.7億,粉絲討論量破100萬,居文化類綜藝節目第一。5萬豆瓣網友給出9.2的高分,節目一舉榮登豆瓣年度內地綜藝榜首。

根據各平臺的反饋,《國家寶藏》觀眾的主體構成人群中,年齡集中度最高的是20歲到25歲,15歲到20歲的緊隨其後排名第二,廣大年輕觀眾持續在B站、豆瓣、微博、朋友圈等網絡平臺刷屏、點贊及分享。

年輕觀眾的追捧,使得《國家寶藏》充分爆發“網紅體質”和“裂變屬性”。“農家樂審美”“黃公望嫌棄三連”等熱門話題持續火爆,引發“古典範兒”被新週刊評為2017年度十大熱詞之一,衍生詞彙“瘋狂蓋章”一度取代了“瘋狂打call”。每週定時追更,熱情的網友還自制節目嘉賓及國寶表情包、動漫、手繪等,不斷髮酵節目的擬人化傳播和多角度話題。

不單視頻內容廣受歡迎,音頻內容同樣備受推崇。《國家寶藏》在喜馬拉雅表現一路強勁,節目主題曲《一眼千年》一經開播就位列多家音樂媒體榜單第一,並在2018年春節先後登上湖南衛視、北京衛視、遼寧衛視三家省級衛視春晚,央視狗年春晚還特別設置了“國寶迴歸”環節。

可以說,《國家寶藏》造就了一場“年度文化現象”和“年輕流行事件”,其傳播體系不僅印證了央視平臺的影響力,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年輕文化有機結合的巨大空間。

文化與文博結合的典範之作

“博物館熱”從線上傳到線下,從國內“燃”到海外

《國家寶藏》首次將文博與大眾娛樂、綜藝形態結合在一起,讓更多人開始關注文物、喜愛文物。隨著節目的播出,2018年元旦及春節期間,全國範圍內掀起一股參觀博物館的風潮。

據多方數據統計,自2017年12月初《國家寶藏》開播以來,通過“博物館”搜索國內旅遊產品的數據上升了50%,“為一座博物館赴一座城”成為旅遊項目新熱門,《國家寶藏》中介紹的部分博物館參觀人數較去年同期提升了50%以上,除了博物館的常規參觀旅遊外,旅客們開始更加渴望深度體驗博物館,感受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

很多觀眾第一次知道,原來雲夢秦簡中的法制精神、商鞅方升裡的精準理念、銅鎏金木芯馬鐙的古老智慧、秦杜虎符開創的信息安全技術、讓中國航天發動機製造領先全球的雲紋銅禁“失蠟法”……至今仍在我們的生活中延用。從帝王將相到平凡百姓,那些守護的傳奇、技藝的傳承、精神的傳遞,因此發出此起彼伏的驚歎。第一季《國家寶藏》將曾經冷門的雲夢秦簡、銅鎏金木心馬鐙等文物打造成了明星文物,形成了“秦簡熱”“小馬鐙大作用”等現象,也讓網絡上花式調侃的“乾隆皇帝農家樂審美”因各種釉彩大瓶的燒造工藝而改變。同時,也有多位博物館館長、今生故事講述嘉賓成了被觀眾所熟悉、敬仰和熱議的“明星人物”。

《國家寶藏》帶起的這股文博熱,說明民眾並不缺乏對博物館的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