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部分海外名牌大學留學生不回國效力?

很多留學的小夥伴在學成之後,都會糾結,到底是留下工作,還是回國發展。甚至,有一些小夥伴本來就是抱著留在當地謀求發展的想法,才選擇出國留學的。這就引發了一些問題的探討。

我們中的大部分從小就被教導過長大了要“報效祖國”。而對於那些要出國的人,也總會聽到說他們應該“回國效力”。“國家辛辛苦苦培養了你這麼多年,最後你留在國外,而不回國效力,你真是沒良心啊!”這可能是很多留學生都接收過的斥責。

不禁要問,留學生畢業後不回國就是沒良心嗎?如何看待部分海外名校的留學生在畢業後不回國效力的選擇呢?

怎样看待部分海外名牌大学留学生不回国效力?

@Osiris:

我坐在高鐵上,看著高鐵電視滾動播放的宣傳片,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且有一些心塞。

宣傳片講述南車集團生產某種高鐵部件需要人工打磨,打磨精度最高的0.05毫米中國只有一個人能做到,他的技藝令世界驚歎,他叫寧允展。

鏡頭一轉,說到他的家庭,不算破,農村的平房,有些年頭了,車也是舊舊的,看不出這身技藝對他家庭帶來了什麼改變。這個宣傳片還停留在“神技能+低要求”的洗腦錯覺中。

我認為,這種鬼斧神工的技藝至少值50W的年薪,而在國內就只拿個不算高的工資。寧允展或許不知道他身價可以值多少。

那麼,對於留學生呢?對於哪怕只在北上廣呆過的大學生呢?在有選擇的情況下,大家都不是傻子。

@江宏:

我本科從武漢大學畢業(還算名校吧?),然後去耶魯大學讀博士。後來,我回中國了,因為這裡有我的親人朋友,有我喜歡吃的東西、熟悉的文化、很多想去的地方。

當然,我也致力於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讓一些人的生活能因此而更好,但是和“回國效力”這個詞沒有任何關係。國是人為的政治概念,我在乎的只是在這裡的人、文化、美食、風景。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當年張磊作為校友捐贈給耶魯管理學院888萬美元的時候,國內一片譁然,說“是中國培養了張磊,為什麼他把錢捐給了美國的學校?”。其實,我看到那條新聞的時候,也有一些反感,不過原因是覺得 888 萬實在太俗,應該選個別的數字。

其實,任何在同時代經歷了同樣過程的人都很容易理解他。我從武大畢業的時候(02年),需要學校出證明才可以辦護照,而學校要求我交一筆相當於我四年學費總和的培養費,也就是說雖然大學早已經是自費,出國的學生要多交約一倍的學費。

那個意思是說“高等教育國家是補貼了的,反正你們這些人也不會回國工作了,不把補貼給你們的錢交回來就別想走”。我的家庭在雲南,這在當時對父母是一筆挺大的負擔。

而對於類似我這樣的外國學生,耶魯免去了學費,提供了醫療保險,每個月提供 2000 多美元以解決生活開銷,只為了他可以不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到那裡深造,沒有任何附帶的條件。我想處於張磊同樣位置的人應該沒有多少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吧。

以上同樣適用於這個問題。經歷會決定一個人的好惡,而任何理性的人只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個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而已。

@胡呼呼:

“回國效力”這個說法非常有趣,也非常有力,令人想起一百多年前清朝第一批公費留學生登船時的告別,“此去西洋,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所他求。揹負國家之未來,取盡洋人之科學。赴七萬里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

那個時代的留學生也確實是真的“為國效力”。他們開學校,練新軍,建工廠,修鐵路,立憲法,締造共和,重整山河.......在大半國民目不識丁的時代,國家有多落後,留學生們帶回來的知識就有多先進,留學生們為國效力的這個“力”就有多大。

所以他們不再僅僅是他們自己,不再是某人的兒女配偶父母,而更多地變成了國家的豐碑;他們作為人的價值,反倒因為他們做出的貢獻重要而被物化了。青史留名後人仰慕是時代造成的幸運,身不由己死而後已是時代導致的悲劇,這一切歸根結底都是因為差距,在那個時代中外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這在那個時代當然無可厚非,但一個思維慣性的後遺症就是今天有人在這裡問,:“為什麼他們不回國效力?”因為今時不同往日,差距一天天在縮小,甚至有的領域在反超。留學生是否歸國這件事,終於不再悲壯地關乎民族存亡,漸漸迴歸它的本身——簡簡單單的“個人選擇”。

有人回國,是因為離不開早上7點鐘的煎餅果子,半夜11點的燒烤攤,不是因為偌大的中國,修不了一公里的鐵路;有人不回國,是因為喜歡歪國小鎮的人煙稀少,喜歡空氣陽光,不是因為即使中國最大的城市一樣物資匱乏........

我們這一代人何其幸運,終於不受“為什麼不回國效力”這樣的道德拷問,可以讓一切迴歸粹。“為國效力”是崇高的榮耀,而不是悲壯的責任。我們的那些先輩們地下有知應該很高興吧,他們篳路藍縷鞠躬盡瘁,就是為了我們今天這一份輕鬆自由。

@ze ran:

不想為誰效力,只想過自己的生活。

@護耳大臉:

其實關鍵就在於“為國效力”這四個字上。

說一個我自己家裡的事情吧。我有一位表妹,我的這個表妹,她很聰明,從小就是學霸。在國內上了頂尖的大學,然後又去了斯坦福繼續留學深造,學環境工程。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斯坦福的環境工程專業是全美最頂尖的。

她原本有很好的機會可以留在美國的。但是她回來了,因為她父親生病,她放棄了留美的機會,回國,只想在父母身邊照顧他們。

我對國內的環境工程相關行業不是太瞭解,但是我只能說一說我妹妹的一些體會。最近幾次見面的時候,她都是神情很疲憊,很茫然的樣子。我記得她說過一句話讓我很費解,她說“哥,我都不知道我在國內能做什麼。”

她是最頂尖的名校畢業,學的是全美最頂尖的專業,回國後,卻發現在這裡,她沒什麼可以做的。也許是國內對於環境工程行業的規模,重視程度,讓她無從發揮吧。

最近一次見面,我妹妹已經打算辭職去上海了,打算去一家大型企業做公關類工作。而這家企業的經營內容,和環境工程沒有任何關係。

我想,這已經可以說明很多問題了。

@韓東燃:

大家不要以為在海外生活是很容易的,能活得精彩真的很難得。那麼,我們為什麼需要在海外生根發芽呢?因為這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中國的文化和中國的企業都需要走向世界。

我們在國內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進口貨,我們也希望能夠為其他國家提供我們自己的優質產品。誰能夠做好這件事情呢?其中重要的力量就包括身處海外的同胞們。當然,這僅僅是諸多好處中的一個。

所以,我的一個觀點是——不論身在何處,只要能夠照顧好自己,給周圍的人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這就是一種為國效力。好好地活著,儘可能活得精彩,這就是一種光榮。如果在合適的時候,能夠給自己的同胞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這就是很了不起的。

當然,我們不只要看到移民海外的留學生,我們也不要遺忘了那些時刻準備回到祖國懷抱為祖國的人民效力的年輕人,至少我的身邊就有許多這樣的朋友。

他們當中,有的人希望能夠對祖國的科研事業儘自己的一份力;

他們當中,有的人希望能夠幫助祖國在經濟領域對抗他國資本運作的進攻;

他們當中,有的人希望能夠幫助祖國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法律制度;

他們當中,有的人希望能夠幫助提高國人的公民意識;

他們當中,有的人希望能夠給國人帶來更好更先進的教育理念;

他們當中,有的人希望能夠讓更多的年輕人去到世界各地交流學習,去開開眼界。

他們當中,有的人希望能夠發揚中國文化,讓東方文明走向世界。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無論做到了何者,都是很了不起的。

@vczh

留在美國也不是為美國效力啊,為什麼一定要效力?

@蘇樨

作為一個留學生,我想說說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一點看法。我現在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身邊有很多華人,有讀書準備回國的,有畢業留下工作的,還有就是在這邊定居的。

這年頭回不回國完全是取決於個人利益的考慮。所說的為什麼大家不回國,我想大部分應該是針對美國澳大利亞這種移民國家,像我所在的德國,還有我知道的瑞士、英國,大部分留學生畢業後都選擇回國。所以回不回國一個前提因素就是留學的國家是否允許你留下。

第二個決定回不回國的因素就是職業發展前景。比如,生命科學類專業,高考時分數最高,本科畢業以後基本全部出國,畢業瞭如果回國能幹嘛,科研院所很難進待遇又一般,去企業哪有那麼多研究崗位,難道去賣試劑?

所以大部分生物類的留學生都選擇留在美國,因為國內的就業前景太差了。再比如我所學的農學專業,國外學習農學的基本都是家裡又幾十傾的農場,沒事開著拖拉機拉雪橇的農場主,農業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就業飽和率很高;反觀國內,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各個企業和大量的資金從房地產轉向農業投資,可以說農業相關專業現在國內有好的就業前景和發展空間,所以我本人是一定要回國的。

第三才是個人的意願問題,不排除很多人出國留學從一開始就是抱著我要移民的態度,這種不想多說,個人喜好,我還是覺得國內好,孟非在非誠勿擾德國場上說的那句“好山好水好無聊”絕對是德國的真實寫照,新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這種華人比較多的移民國家可能相對生活還會舒適一些。

總結一下,回不回國主要取決於以下三點——“能不能不回國”,“回國就業是否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和“自己想不想回國”

怎样看待部分海外名牌大学留学生不回国效力?

回國or不回國,說到底,都是個人的選擇。沒必要把“不回國效力”等同於“崇洋媚外”,對於這個話題,你怎麼看呢?歡迎給我們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