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再奇粉红inside时代结束,英特尔能越过山丘吗?

王如晨/文

科再奇粉红inside时代结束,英特尔能越过山丘吗?

下月18日,巨头英特尔将迎来它的50周岁生日。不过,一毕业就进去工作、至今已服务37年的科再奇,将再也无法见证这一时刻。

昨日,他因出轨女员工而遭董事会调查,已被迫下课并辞职。

这突兀的一幕,隐含诸多信息。在夸克点评看来,即便没有这花边,在英特尔CEO的岗位上,科再奇也将很难熬过2018年。

当然,我们还是要先看一看花边。

这段内部的私情,许久前其实就已了结。但董事会发觉之后,依照公司规章以及2017年生效“非联谊政策”,追溯历史,直接让他下课,并踢出董事会,迫使他辞职,谁也说不出什么。

所谓“非联谊政策”,制订于已故的英特尔前任CEO欧德宁掌局期间,但2017年生效。它禁止公司管理层与员工谈恋爱、出轨发生私情。

看上去,科再奇撞上了枪口,也是高管激活处罚的第一例。

他可能也不冤吧。

英特尔的一个讨论区里,一名资深前员工披露说,90年代末,科再奇就与Fab12一名女实习生有过一段私情,结果也很尴尬。

科再奇美丽的现妻,Brandee Krzanich女士,1996年5月至1998年8月,也曾任职英特尔,当时岗位是过程工程师。

Brandee Krzanich1996年毕业于德州一所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学士学位;2000年又在哈佛商学院获得MBA学位。

科再奇粉红inside时代结束,英特尔能越过山丘吗?

从读书时间看,Brandee Krzanich目前大约44岁。科再奇今年58岁。两人相差大约14岁。他们1998年结婚。那时,Brandee Krzanich大约23、24岁的样子。他们有两个女儿。

科再奇粉红inside时代结束,英特尔能越过山丘吗?

就是说,科再奇不但近半辈子职业生涯都在英特尔,婚姻、私情也都跟英特尔紧密关联。这个1982年毕业、从英特尔新墨西哥工厂工程师岗位起步的CEO,确实够专注的。

讨论区里,一名自称已离职的英特尔前员工不无嘲讽地说,科再奇的私情,充分说明了公司那句广告词的价值:intel inside。

科再奇确实够inside的了。

不过,要说inside的先例,科再奇也算不上。英特尔历届核心领军人中,此类花边较多的,创始人诺伊斯算一个。甚至更甚。1970年,也即英特尔创立第三年,美女安·鲍尔斯入职英特尔人力资源部,早已结婚16年的诺伊斯盯上了她,并开始了一段私情。1974年,他与发妻离婚,不久娶了鲍尔斯。当年这也为英特尔女性员工所非议。

科再奇粉红inside时代结束,英特尔能越过山丘吗?

欧德宁也是在英特尔遇到了他的第二任妻子桑德拉。后者担任过律师,1995年退休。

科再奇粉红inside时代结束,英特尔能越过山丘吗?

不过跟有点呆板的科再奇不一样,诺伊斯是那种融艺术家、发明家、冒险家、社交明星、技术天才、创业家、社会化名流于一体的风云人物,那个年代,外界对他的容忍度反而更高。

科再奇当然也有许多社会化标签。他在公司内外,也曾高调宣扬女权主义,并倡导文化与雇佣来源的多样性,他多次强调,要让女性以及社会其他弱者发声。这为他创造了不少名声。但此刻多少有些讽刺。

此外,英特尔这家公司也怪了,它还有个永远都可以作为标志的花边:1971年,它与《花花公子》同日IPO。很快,它的市值就是后者的两倍。那时英特尔主业为内存芯片,华尔街分析师当年戏谑地说:“内存战胜了乳房。”

当然,这里还是打住吧。因为,这种事情渲染太重,很容易让人忽视科再奇辞职的真实逻辑。

是的,他的辞职,撞了公司规章红线,在美国日益兴盛的#me too文化氛围中,确实也有可能引爆一场公司危机,英特尔确实马虎不得。但在夸克这里,就算如此,也并非最为紧迫的选项,甚至可以说,这不是他离开的根本原因。

若没有累积已久且非常紧迫的其他沉重危机,类似这种花边,完全可以借助更为巧妙、委婉的手段让他体面一点下课。突然宣布,且官方快速删除他的个人信息,完全是在紧急切断关联,带有强烈的决断意志。

就是说,董事会已经等不及,也没有任何耐心了。

到底为什么呢?夸克认为,这一定是涉及到公司未来方向、决策、组织管理、战略、主业与核心竞争力甚至投资人利益的事情。各方可能已经认为科再奇无法担当此任,并已等不及,只能以如此彻底、无法逆转且看上去伟光正的手段干掉他。

不要觉得夸克的判断托大。

外界总结了2013年科再奇上任CEO后以来的多重功绩,比如:

一、在维持PC产业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进一步推动公司由一家CPU企业朝物联网形态及AI形态的公司转型;

二、借助大型收购,在汽车为主要场景的物联网世界、AI等新兴领域获得不错的进展;

三、调整了生产制造环节,在IDM商业模式基础上,融入代工服务,形式上变得更有弹性;

四、技术方案越来越完整,场景渗透能力越来越丰富;

五、财务方面,英特尔再度回到不错的毛利状态,营收、净利都很可观;

六、这一周期,英特尔股价翻了一倍还多。

这里就不具体展开了。

而我要说,这种业绩固然与他有关,但若结合宏观大势与行业变迁,并没有给与外界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因为,这种光鲜之下,我们看到了英特尔的危机:

一、英特尔上述转型方向,早在科再奇之前,就已明晰,他更多是享受了欧德宁时代的余荫,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颠覆与变革。

二、科再奇时代,英特尔TMG集团(技术与制造)遭遇了重大挑战,至今尚未越过10纳米天王山。

22纳米量产之后,英特尔已经开始遭遇挑战。14纳米、10纳米比对手要慢。当它越过14纳米之后,对手10纳米已经量产。而英特尔10米试产之后,一直没有达到量产的要求,已经延迟到2019年。

台积电、三星的10纳米已经超它一个身位。而且,2018年5月,台积电7纳米也已宣布量产,2019年更将放量,甚至试产5纳米。

“Tick-Tock”规律,在英特尔这里,实际上已经暂时停摆。

外界说,英特尔可能会越过10纳米,直接撬动7纳米的量产,但是,这种超越一旦遭遇良率或其他瑕疵,那将是一场难以承受的危机。

老实说,眼下,已经是摩尔定律诞生后,英特尔遭遇的一场重大危机。

当然,英特尔也有粉饰的理由。借助超微缩技术,它宣称,自己的14纳米等于对手的10纳米,自己的10纳米等于对手的7纳米。但种种观感,仍敌不过两大对手的冲击。在许多行业人士眼中,英特尔有进一步被甩开的可能。

这也是英特尔讨论区里前任CEO科再奇最受质疑的部分。一位匿名人士说,“10纳米的灾难”就是源于BK的愚蠢。BK就是科再奇的英文名字简称。而科再奇早年恰恰也起步于制造端。这真是一种讽刺。

当然,这里不是将所有责任归于他个人。这不公平。英特尔遭遇的是整体挑战,既跟它的产品路线有关,也跟产业变迁带来的压力有关。但是作为领军人,科再奇至今没能率队越过10纳米天王山,已经很难担当大任了。

三、诸多收购案,虽是业务场景需求,但也不排除是借此弥补营收压力,同时创造资本市场概念与财务操作机会。

因为,截至目前,收购的业务,看上去并没有发挥出多么关键的作用。我们甚至看到Nervana与Mobileye都有非常被动的一面。

而且,这种收购,也没有超过行业人士的判断。它既透露了英特尔前瞻性研发的缺失,也透露出它追求概念的动向。

如果你结合科再奇的出身,以及上面的第二点,是否能体会到,在自己的任期,他也在制造业绩?

一个在研发与制造协同力上出问题的英特尔,商业模式再丰富,资本动作再密集,场景再丰富,都掩盖不了核心竞争力的危机感,早晚会有更引爆更大的危机。科再奇下课也只是其中一面而已。

四、英特尔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而多重。

科再奇任期内,,除了制造端遭遇台积电与三星的冲击,还有:

1、在核心的处理器业务以及主力产品层面,AMD的冲击再度显示出力量,尤其是服务器领域的冲刺,已经让英特尔感受到压力。事实上,笔记本领域也开始如此。前不久,在与华尔街分析公司Nomura Instinet交流时,科再奇表示,AMD可能会获得英特尔部分服务器市场份额。

2、GPU以及诸多AI业务上,英伟达已经领先很多,而且,借助GPU平台,它甚至有逆向整合的信号。

3、来自高通们的冲击更广更深。周期内,英特尔手机领域仍未有多少斩获,当然如今有部分基带打入苹果。但ARM阵营仍占据着移动端的主流世界,更是开始冲击幕后的基础设施部分,尤其是数据中心业务、服务器业务。

4、互联网巨头以及更多维的ICT巨头,FANG+BAT,正借助全面云化,升级为基础设施,英特尔虽然能继续主导终端业务,但在大的服务场景与基础设施服务机会里,有变成人家平台上一个被集成模块的可能。

5、那些看上去仅属于下游伙伴的终端代工巨头,比如富士康们,也在借助系统整合能力与整个制造业平台、网络平台、隐形的基础设施体系,强化云化布局,它们同样会分流英特尔们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力。

五、资本市场开始看轻,分析师开始调低股价。

科再奇任期内,英特尔业务确实获得了成长,市值也翻了倍,过去几个月,也有不错的表现。但是,随着上述诸多内外危机、竞争压力的增强,行业对它的认知也开始日渐清洗起来。夸克看到,过去一周,知名分析师开始调低它的股价区间。

过去两周,英特尔股价开始回落。

事实上,三星半导体营收规模已超越英特尔。而它的整体市值,与其他ICT巨头相比,也并不多么出色。

六、科再奇任期内,英特尔经历了文化震荡,且延续至今。

其中,尤其是2015年-2017年的核心高管规模化出走、流失,显示出他的领导力备受质疑。因为我们看到,出走的人物,有的进了竞争对手,有的创立了新公司,竟然还跟英特尔有竞争关系。

七、科再奇自身也不断制造着一些难以回避的信誉“地雷”。

去年,他的股票减持行动,虽然形式上合规,但因时间点上正好卡着一场处理器漏洞危机爆发前,而他个人又明明已获消息。这给外界留下内幕交易的强烈印象。虽然英特尔官方对外做了澄清,事实上仍处于“澄而不清”的状态。

而且,科再奇剩余的持股,已经是董事会要求的最低比例了。这于他来说,实在是很难堪的一面。以他身份,至少让人感受到对于自家股价不乐观的一面。

或许,他已经预感到,2018年将是他在英特尔的岗位转折周期。也许他已经觉察到来自董事会、投资人的潜在压力了。

而此刻的所谓桃色事件,只不过是一个引爆点而已。外界也很担心,他在任期间,可能有还其他被掩盖的问题,或许随时引爆。

科再奇终于下课走了。英特尔CFO Bob Swan成了临时CEO。他是一个多面、复合的管理者,但他将很难担负英特尔核心业务层面的战局。我们认为他只是一个过渡者。英特尔虽然仍有许多高管人才储备,但新的一批核心,已经不是2015之前的英特尔底色。虽然我们不能说这个时候外来的和尚不会念经,但要说最紧迫的任务,我们认为,仍还在于TMG方面,如果不能依托这个单元激发出整个公司的创新活力、凝聚力,英特尔可能会沦为短期业绩或资本市场的奴隶。

我相信它不会。因为科再奇桃色事件本身应该就是巨头扭转不利的紧迫信号。是的,我还是相信这家公司的综合实力。一旦聚焦它的主航道,回归基本面,虽然三星、台积电、AMD、英伟达、高通们的威胁增大,但若考量细分领域与核心业务,英特尔的核心优势仍然还在。

单从此刻以及未来一个季度的财报预期看,英特尔还是相当乐观的。你能看到,科再奇辞职的官方新闻稿,事实上成了英特尔渲染业绩预期的“机会”。

只是说,面对一个远比PC乃至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大规模的世界,英特尔的影响力已经被分流太多。但这也是诸多传统科技巨头面临的共同压力。

科再奇inside的一页已经过去了。7月18日,英特尔将迎来它的50岁生日。且看巨头如何借助这纪念的日子重塑形象,展示新的道路,越过这面前的山丘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